乔峰来到辽国,协助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平定了上京的楚王叛乱,官拜南院大王,受封楚王。一天,乔峰和阿紫出城打猎,发现了一大队辽国官兵从南边过来,马后缚着许多俘虏,像是打了胜仗回来。乔峰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并没有发生交战。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辽国军队 “打草谷”回来。
什么叫打草谷呢?这是指辽国军队打着放马的借口,到处去劫掠,作为军饷。这里的“草”,是喂马的饲料;这里的“谷”,是士兵食用的粮食。合起来称为“草谷”。
你也许会问:难道辽国不给军队提供军饷?恭喜你,回答正确。《辽史·兵卫志上》记载道:“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也记载道:“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赵延寿。赵延寿是后唐的一名将领,还迎娶过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兴平公主,贵为驸马,官至枢密使。936年,赵延寿在与辽国军队作战时,被后者打败。赵延寿随即投靠了辽国,先为幽州节度使,随即升迁为枢密使。
枢密使是掌管军事的宰相。一次,赵延寿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给军队拨付军饷,耶律德光爽快地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军饷的说法。”
没有军饷,军队靠什么养活?不要慌,一切由打草谷搞定。很快,赵延寿就熟练地掌握了辽国的传统办法,派出军队外出,以牧马为幌子,轮番抢劫,来补充军饷。
辽国为什么会采取打草谷这种方式来补充军饷?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
我们知道,辽国位于北方苦寒之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方式相当落后,农业经济极为薄弱,也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一句话:太穷了。在这种情况下,辽国是没有办法养活一支常备武装力量,也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军队出去劫掠,“自给自足”。他们一方面劫掠财物,另一方面劫掠劳动力,这些都属于辽国急需之物。
辽国初期,在设立军队编制时,就预设了打草谷的功能,“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打仗、打草谷、守营铺,大家各司其责,保证不乱套。
辽国军队打草谷,最初是不限对象的。他们打过后唐,打过女真(金国),打过宋朝。打到后来,后唐灭亡了,女真崛起了,因而打草谷的对象主要成了宋朝。
在《天龙八部》里,这队打草谷的辽国军队,“马背上放满了衣帛器物,牵着的俘虎也有七八百人,大都是年轻女子,也有些少年男子,穿了都是宋人装束,个个哭哭啼啼”,很明显,是从宋朝的地界打回来的。
辽国军队喜欢到宋朝境内打草谷,一是因为宋朝军队实力不强,二是因为宋朝较为富裕。对于宋朝的老百姓(特别是居住在边境附近的宋人)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场场噩梦。
毫无疑问,辽国军队每一次打草谷,都伴随着暴力劫掠,以及各种破坏,“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以沟壑,自东、西南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从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人间地狱的景象。被辽国军队俘获的宋人,往往沦为辽人的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最后死于异国他乡,尸骨不得还乡。
《天龙八部》里提到,除了辽国军队到宋朝境内打草谷,宋朝军队也曾经到辽国境内打草谷。其实,宋朝军队实行募兵制,官兵都有俸禄,后勤保障系统也很完善,根本就没必要冒着风险去辽国打草谷。而且辽国是马上民族,逐水草而居,如果宋朝军队要去打草谷,必须深入内部,对于缺乏骑兵的宋朝军队来说,几乎是得不偿失。
打草谷是一种野蛮的军饷补充形式,弊端太多,后来连辽国皇帝都觉得这种办法不能继续搞了。耶律德光就曾经说:“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耶律德光认为,打草谷是自己犯下的3个错误之一,导致民心背离,引发叛乱。
从耶律德光开始,辽国逐渐建立了后勤保障体系,使得打草谷现象慢慢少了。然而,打草谷现象并没有绝迹,始终有一部分辽国官兵在行军作战时采用打草谷来补充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