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的大名在我们心中都如雷贯耳,他一生所建的功业是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对抗金兵时做出的贡献,还是带领岳家军收回失去的土地,都显示了他的实力。这样一位爱国将领,他应该受人爱戴,然而他却受人陷害,结局至今都满布疑云。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好将领,蒙冤而死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少见,岳飞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古往今来,能和岳飞相比较的人,却几乎没有。对于他扑朔迷离的结局,太多人都在研究和解释了。有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岳飞被秦桧陷害,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由头死在了风波亭,不过这件事到了现在,又有更多的人给出了其他的结论。目前来看,认同者较多的观点有三个。其实抛开这三个观点不论,人们对岳飞的死因一直都争论不休,殊不知其实在史书上早就已经记载得明明白白了,仅仅八个字,让人看完后恍然大悟。我们先来讲一下三个大家公认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有一定的史学依据的。
首先是第一种看法,这个观点较为务实,它是以宋高宗我的视角来分析岳飞冤死一事的。当岳飞在抗金的战争中不断胜利时,他口中所高喊的口号是“迎回徽宗和钦宗”,而这样的口号虽然并无大错,但若是深究起来,还是有点不合时宜的。因为当时是宋高宗当政,而身为自己的大臣,岳飞却并没有考虑到宋高宗的感受。尽管这两位前皇帝是必须要迎回来的,但这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岳飞是宋高宗的部下,他首先应该考虑宋高宗的立场,所以这个口号不该由自己提出来,而应该交给宋高宗来;二:由于徽宗和钦宗都是前皇帝,在对两位前皇帝的安置上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宋高宗来说,岳飞只是一个用来保护南宋不被侵犯的将领,他没有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的气魄,只想守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而岳飞却和他不一样,岳飞内心是有着大抱负的,单从他在《满江红》中写的:“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便可以见得,岳飞心存天下,他想要的是让金兵节节败退,从而一步步将失去的土地收回,以达到光复华夏的目的。宋高宗和岳飞两人的想法,一守一攻,可谓是南辕北辙,完全背道而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岳飞显然很难再生存下去了,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秦桧设计陷害了。而《说岳全传》中也有此言:“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所以岳飞的死是注定了的。
其次是第二种看法,众人认为宋高宗不信任岳飞,所谓“功高震主”,手握兵权的岳飞自然不会被宋高宗完全信任。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宋高宗的问题,历朝历代以来,皇帝都有着多疑的性格,只是宋高宗经历过兵变,所以他多疑的性格就尤为明显。在宋高宗遇到兵变事件时,也是靠着韩世忠等人才得以让王朝复辟的,这就让宋高宗很是多疑。再加上岳飞的个性过于刚直,让宋高宗有一种难以管理的感觉,若是岳飞不满于朝廷,那么宋高宗对其是毫无办法的。岳飞曾经多次因为赌气回到了庐山,而这也相当于再三挑战皇帝的权威,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之间的嫌隙就更深了,这也是两人的关系愈加疏远的原因之一。而岳飞最终被处死,想必是让后世人都惋惜的一件事了。
最后便是第三种看法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岳飞太过幼稚,由于金人选择立宋钦宗的一个儿子做傀儡皇帝,以此来干扰南宋的制度。岳飞也建议效仿他们的做法,并且他主张立宋高宗的养子,这件事其实是犯忌讳的。我们都知道,自古立储君都是由皇帝决定的,而大臣如此做法,便是藐视皇权了,在皇帝还没有发话前,自己若是替其做了决定,便是要杀头的大罪了,对此,张戒表示,越界的后果就是被处死。
结语:而这三种看法似乎都有些模棱两可,这也是为何岳飞的死众说纷纭的原因。但其实史书中已经写明了理由,那就是金人以谈和为筹码,要挟宋高宗将岳飞杀掉,并且还告知了八个字:“必杀飞,而后和可成”,这也就是为何宋高宗愿意杀掉这样一代功臣良将的原因。他的目的只有和平,而非光复,为了金人承诺的和平,他只得将岳飞处死了,而岳飞之死也就变成了史上最大的冤案了。
参考资料:
《满江红》
《说岳全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李四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