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的滇黔古驿道等边境地区的两侧产粮区建立关隘,广设“屯堡”。将军籍派遣到这些“屯堡”之中,屯垦驻防。闲时屯田,战时打仗。而军籍之中又设卫所制,一个卫所之中约有5600个军士,按照明朝制度屯田将士需带家眷。
所以一个卫所就是5600个家庭,他们或是被迫,或是自愿的。就被朝廷赶去屯田,而这种以军士和军士家眷建立了屯田形式就叫做“军屯”。朱元璋希望以此来抵御和控制等少数民族地区土司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而这些人也都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十分强悍的“屯堡”之中。明朝时期在西南这样的大规模屯田政策直接就改变了这一片的"蛮荒之地"。上百万的汉族移民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了西南地区,改变了这一片“夷多汉少”的局面,间接地促进了民族大一统。
而如今的贵州地区,也就是曾经的屯田之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
“汉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这也侧面地表明了屯田政策的成功,街头将山和水分开,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分割了土司的势力。
而直到明代的中后期,因为战乱和苛捐杂税愈加的眼中,屯田制度渐渐衰退下来。但是却依旧有一部分还流传在世间,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屯堡文化自成一格,不同于一般的汉族文化,也不同于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
他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的明代文化遗留,在语言方面他们多带这卷舌音,发音快,是明代的官话。服饰方面依旧是明代的宝蓝色长衣大袖,鞋也是绣花鞋。屯堡妇女的祖制服饰,已经变成了现代历史学家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
他们至今还保留着祖制,每到年节的时候都要跳“地戏”。这是一种集戏剧,即使,娱乐为一体的明代军中傩舞演变而来的戏中。表现出古时战场上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战争景象。
在贵州的至今还遗留下来了一个屯堡文化的聚集地,在贵州的贵安新区,有一个叫做鱼雅的村庄。处于深山之中,站在村口就可以看到后山坡一栋栋的黑色木屋,与村外的白色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再往里走,还会看到一个巨洞城堡。据村中人介绍,这叫做“人人洞”,就像是《桃花源记》记载的一般“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这个洞的洞门,完全是仿照古代城门的样式修建的。
上面有一个城门,四个射箭孔。但进入洞内之后,却是一个极大的大厅。村民们说一起拿战争时期,村中来了土匪或者是日军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躲进洞里,吃住好几十天,乱世过了才出来。
而他们也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屯田戍边政策发布后,自内地迁徙到这的汉人后代。他们自称是“明朝遗民”,已经在此生活了600多年,且一切都是按照祖制。
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故事。如今明朝的中原文明早就已经成为了书架上的史书,但若身在屯堡,却仿佛时光倒流。黔中的屯堡人,至今还保留着600年前的江南风物,以其遗留的古风和其特色为世人所惊叹。
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明朝号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傲骨的朝代,是铁骨铮铮的时代。这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那个盛世。内容优质价格良心。原价199的现价只要128即可买到全本9册,期待您的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