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中有句话揭露玄机,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场失败的外交

《史记》中有句话揭露玄机,蔺相如完璧归赵,其实是场失败的外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503 更新时间:2024/1/24 4:39:44

但若不给,又担心秦国以此为由,借机攻打赵国。一时间赵惠文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赵惠文王的心里颇为矛盾,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var1]

(1)秦昭襄王给出这么优厚的条件,必然有诈,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傻?(2)断然拒绝,又舍不得那十五座城池,美其名曰:“担心破坏两国关系,引来刀兵之灾”。

(3)要不要试试看,万一秦昭襄王就很愿意用城池换美玉呢,不换可就亏了,那可是十五座城池啊。(4)怎么样既能够保留美玉,又能够试探出秦昭襄王的真心,不去试试的话,简直太亏了。

基于以上这些心理,才会使得赵惠文王犹豫不决,这是典型的想赢怕输的行为。按照正常道义来讲,买卖讲究的是你情我愿,如果赵惠文王真的喜欢这块美玉,也不惧秦国来犯,完全就可以直接拒绝。

你老秦别说出十五座城池,就是三十座,我赵惠文王也不稀罕,你敢来抢,我就跟你拼命。这才是最正确的外交态度。

[var1]

赵惠文王心理承受力不足,导致蔺相如趁机上位

可赵惠文王并不这么想,他一来垂涎这十五座城池,二来又担心秦昭襄王空手套白狼,再者还担心秦人以此为由,前来攻打赵国。

自己犹豫不定之时,便只好召集群臣,群策群力,以求稳妥之法。

可当时的赵国,虽然是处在后赵武灵王时期,但也并不惧与秦国一战。赵惠文王一提到要与秦昭襄王交手,露怯了,犹豫了,拿不定主意了。结果弄巧成拙,被蔺相如坑了一波。

宦官缪贤便推荐了蔺相如,声称蔺相如愿意前往献玉,在与秦昭襄王谈买卖之余,还能够保留赵国的颜面。于是便有了蔺相如入秦之后的那一番操作。

蔺相如携和氏璧入秦,在秦国的朝堂之上,看似蔺相如在与秦昭襄王的PK中赢了,实则不然。蔺相如着眼的是手中的和氏璧,而秦昭襄王则着眼的是天下,他岂会在乎区区一块和氏璧?

[var1]

秦朝堂成为了蔺相如的独角戏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昭襄王来回把玩,根本就没提十五座城池之事。这时蔺相如心里打鼓了,便出了第一招:以指出和氏璧瑕疵为由,骗回和氏璧,怒气冲冲地对着秦王吼道:

“你秦王不讲究啊,你说你要用城池换和氏璧,我大老远的抱着和氏璧来了,结果你拿过去看了又看,不说正事。”

“平民交易都遵循这个规则,秦赵大国之间,又怎么能这样?你逼急了我,我可要用和氏璧撞柱子了。”

就这样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回手中,之后蔺相如又说了:“俺们大王可在乎呢,斋戒了五天,才委托我奉玉璧前来,秦王您要是有诚意,也斋戒沐浴,五天后咱们再见。”

到了酒店,蔺相如料想秦昭襄王定然不会真心换和氏璧,于是便让随从,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跑回了赵国。

[var1]

等到了五日之期后,秦王斋戒完毕,结果蔺相如告诉秦昭襄王:“秦自缪公以来,就没有几次说正事的,我担心你们这次也不说正事,就让人从小道将和氏璧运回赵国了。”

“秦国强,赵国弱,秦国一句话,赵国便乖乖让使者带着和氏璧来秦国了,请大王先割让城池给赵国,赵国自然不敢不给秦国和氏璧。如果大王觉得我屡次骗你,感觉不爽,可以杀了我。”

秦昭襄王与群臣相顾一笑,原文中是这么记载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 嘻。

秦王表态,杀了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啦,还伤了两国的感情。想必赵王也不会因为一块和氏璧而欺骗我秦国。

之后秦国也没有割城池,赵国也没提和氏璧的事。

纵观事件始末,赵惠文王年幼无知,而蔺相如则是一个坑货。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发展到秦昭襄王之时,实力早已高出山东六国一截子。赵国内乱,赵武灵王被饿死于沙丘宫,赵惠文王扛起了赵国的大旗。

赵惠文王年纪轻轻,与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过招,一时间有点心虚。这件事本就很好解决,一封书信,阐明秦国先给城,赵国必然奉上玉石即可。如果谈不拢,那这买卖就完全可以不做了。

[var1]

仅仅因为不做买卖,秦国就举兵攻打赵国,理由未免有些牵强。这本就是秦昭襄王存心试探之举,却由于蔺相如的一己之私,坑了赵国。

那蔺相如坑在哪里了?

当时恰逢后赵武灵王时期,经过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原本就强悍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灭娄烦、中山,赵国军事实力并不比秦国弱。

即便是赵武灵王去世,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赵惠文王接手的赵国,在与秦国硬钢上面,并不落下风。即便是到了赵孝成王时期,两国“长平之战”所展现出的状态便可以推算出,当时的赵国并不是蔺相如口中的弱国。

蔺相如见到赵惠文王后,向他灌输了这一观念: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赵两国虽然有国力差距,谁又规定了秦国要啥赵国就要给啥?不给就“曲在赵”?这简直是流氓理论。

[var1]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赵惠文王,遣使者至秦,先给城池才可以,不然不换。秦人如果不同意,双方还可以再谈。这放在当时也不为过,毕竟,秦国如果想直接攻打赵国,又何苦还要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呢?

蔺相如趁机向赵王灌输赵国弱而秦强的理念,然后自己带和氏璧入秦,使得秦国的朝堂成为了他个人的秀场,而最终与秦国得出的结果便是:赵国弱而秦强,你们先给我们城池,酿赵国也不敢不给你和氏璧。

请问,这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官该说的话吗?蔺相如自己表现得硬邦邦,但把赵国放的姿态如此之低,这让本就不清楚赵国实力的秦昭襄王一下子就了解了赵国此时的状态。

蔺相如早就知道,秦昭襄王不会拿城池换和氏璧,他也不会强留和氏璧,因为那样会给天下留下口实,所以蔺相如可以在秦国的朝堂之上,随意秀,一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精明能干的外交官。

[var1]

朝堂之上,多次欺骗秦王,导致秦赵关系进一步恶化

除此之外,蔺相如还多次耍了秦昭襄王,虽然秦昭襄王没有发火,但肯定会将怒火撒在赵国身上。

事实证明,秦昭襄王确实不想拿城池换和氏璧,也不想强留和氏璧,因而和氏璧被人私自运走,正是秦昭襄王所希望看到的。

秦昭襄王在得知蔺相如将和氏璧差人带回去之后,竟然与群臣相视一笑,就好像是阴谋得逞了一般。

而蔺相如私下命人将和氏璧带回赵国,这个行为必然早已经被秦昭襄王发觉,是秦昭襄王有意放其归赵。

因为秦昭襄王不想拿城池换和氏璧,就想通过此事试探赵国的态度。如果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留给秦王,秦王还真不好处理,或许也只能够硬着头皮冒天下之大不韪,强占和氏璧。毕竟,让秦王割让城池,比要他的命还要难。

[var1]

后记

因此可以说,从蔺相如揣着和氏璧踏入秦国的土地之时,便宣告着这是一场失败的外交,而这场外交的胜利者有两方,一方是秦国,以此探知了赵国的底线。

另一方是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后,升官发财,留下千古美名,成为了人生赢家。但不管怎么说,蔺相如确确实实借着这件事,升华了自己,却坑了赵国。

肯定有人会有不同见解,敢问,如果你是秦昭襄王,赵国直接给你说不换有面子,还是被蔺相如屡次欺骗有面子?相信这也就不用我再列举什么吧。

所以,这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成全的仅仅是蔺相如自己而已。

更多文章

  • 南京博物院鸿山战国越国贵族墓出土古玉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1000万红山古玉,历代皇室出土精品古玉,考古出土的古玉图片

    [var1]一组南京博物院收藏春秋战国玉器这组玉器,2003年至2005年出土自无锡鸿山战国越国贵族墓。在展的玉器共12件,其特点:一是玉表均有钙化现象,二是雕刻都十分精美,具有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玉器的特点。以下是细图欣赏。[var1]南京博物院收藏龙形玉璜上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战国龙形玉璜,长11.

  • 论吕不韦“奇货可居”故事的商业逻辑,男人女人与公关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吕不韦经营理念,吕不韦的商业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商人还不是低贱的职业,反而因为诸侯国分裂,商人有着互通有无的作用而地位比较高!简而言之,如果中国商人论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最高,也因此才有陶朱公这样的豪商存在,而且那个时候的政治环境也比后世大一统后的中央集权时期要开明!这是时代给吕不韦的契机,要不他哪能成功![var1

  • 田氏抢姜子牙的齐国:从打入内部到专权篡位,总共花了286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姜子牙是怎么平定齐国的,田氏是怎么夺取齐国的

    带着这个问题,很多人对齐国历史进行了一番了解,才发现原来齐国一开始是姜太公后人执政,后来被田氏家族逐渐篡权取代,历史上将此事称之为“田氏代齐”,为何田氏都能够篡权取代姜太公后人了,还不索性把国名也改了呢?[var1]田氏代齐第一步:打入内部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陈完(田完)因为陈国内部发生了内斗,

  •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被夺,如何发展为战国七雄的赵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赵国赵氏和秦国赵氏,秦国赵氏与赵国赵氏的关系,赵氏和赵国的关系

    在当时很对人看来,赵氏家族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唯一幸存的赵武已成孤儿,是否能够顺利长大成人都很难保,更难以报希望于这个孩子日后能够成就大事业了。然而就是这个赵氏孤儿并没有像大家所预料的那样,长大成人后的赵武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竟然真的一点点的从新将赵氏崛起,甚至成为了晋朝三大家族之一。[var1]说

  • 赵国胡服骑射之威:四战击杀秦国锐士九十余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国胡服骑射后的实力,胡服骑射赵国秦国,胡服骑射的赵国打得过齐国吗

    最终嬴秦扫六合一天下,虽然仍以暴政而亡,却也改天换地,为中原“换了人间”。在秦的统一过程中,六国当然不甘心引颈受戮,他们也各自发展实力。应当说最终进入“决赛圈”的“七雄”无一等闲之辈,凭借胡服骑射,上下同欲,赵国也曾四战击杀秦国锐士九十余万,堪称其中佼佼者。[var1]一、胡服骑射,纵横捭阖1胡服骑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余烈,战国七雄风云录之《魏国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七雄中的魏国,战国初期的魏国实力有多强,战国时期巅峰时期的魏国有多大

    这也是文科范畴需要政史地的原因吧!具体到魏国问题当然也是如此,其实于国土面积大小而言,魏国只能算是战国七雄中不算大的那个国家,按地盘算,燕秦楚都比魏大。[var1]不过这只是表像而已。在古代政治格局中,决定实力的不是地盘而是人口和生产力,要不楚国才应该是最强的国家!所谓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冷兵器时代

  • 春秋时期的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国,为何最后却会被田氏占为己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姜太公如何治理齐国,齐国田氏为何人丁兴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实力

    [var1]话说当年陈国内乱,国君的一个儿子跑到了齐国,被齐桓公重用。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之后,这个外来户逐渐发展壮大,先是和齐国内部几个大氏族,联手削弱宗室,然后又击败了这几个大氏族,彻底独掌大权,最终取而代之,成了新的齐国国君。这个过程,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发

  • 扁鹊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专家道出原因,一般人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扁鹊为啥被踢出历史教科书,扁鹊真的活了两百年吗,扁鹊和谁被移出教科书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过。扁鹊在觐见蔡桓公之时,曾向蔡桓公表示,蔡桓公体内有隐疾,若是不及时医治,恐怕疾病会加重。蔡桓公听到这话后,觉得不高兴,坚称自己没病,并认为扁鹊是为了邀功,才这么说自己的。十天后,扁鹊又觐见蔡桓公,再次向蔡桓公表示,蔡桓公的疾病已经有向内转移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医

  • 论春秋五霸,原本占尽优势的楚国为何没有继承齐国的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楚国和齐国,春秋五霸为什么没一统天下,楚国vs齐国大作战

    周朝八百年,西东分两头,西头一个周,东头一个周。前周威猛霸气,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头好听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实权皆无,不过可有可无之吉祥物。[var1]而这转折点,就是周平王之东迁。周平王其人,无疑是一个悲催的角色,继承老爹周幽王的位置,坐上去的时候就是一个烫人的椅子,这椅子之所以滚烫,除了自己老爹不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拿出三个证据,中方回应:好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韩国孔子真人照片,孔子真的被证实了是韩国人吗

    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文圣”,其政治主张和经济学说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而且在国外也被广为流传。孔子创立儒家学派,门下有很多弟子,他的言论和弟子的日常,被编撰成《论语》,成为经典。关于孔子,后世流传他很多典故,其中“朽木不可雕”就是出自孔子之口。传说,孔子有一个弟子宰予,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