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转入战国,狼烟四起。强国吞并四野,弱国岌岌可危,因此富国强兵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而变法与吸纳人才成为最重要的两种手段。
泱泱华夏,人才为先。
我们看那个时代,孙膑是齐国人,乐毅准确来说是中山国人(魏文侯灭中山国后,将功臣乐羊封于此)。商鞅、吴起是卫国人。范睢、张仪、公孙衍(魏国的老家最后被割给秦国)都是正宗的魏国“制造”。秦相李斯是楚国人。
[var1]
商鞅剧照
但我们看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往往报国无门,被迫为他国效力,或为将或为相,为他国富国强兵。但燕国缺十分不幸,为什么这么说呢?
重用人才,却重用了阴谋家
燕国地处中原东北部,东部、北部与蛮夷之族接壤,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但燕文公不甘寂寞,积极与中原各大国交往,并时不时干预一下他国内政,因此获得“七雄之一”的名头。只不过那时的燕国只是小丑一枚,多是自娱自乐罢了。
[var1]
战国七雄地图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开始学着中原诸国变法,力图国富兵强。但不幸的是,其他国家变法或多或少有贤相辅佐,燕王哙却识人不善,重用大阴谋家子之为相,燕国因此暂时与强国告一段落。为何?
为人圆滑,主断专行
子之为人狡猾,善于在权力阶层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权臣苏代、鹿毛寿等皆受恩赐,忽悠燕王哙说子之有多么的贤名,这竟把燕王哙给说服了,甚至要“禅位于贤”,因此便有了战国时期最大的“让国”闹剧。
[var1]
禅让制
有多坏呢?燕王哙竟让国中300石以上的官吏,臣属于子之。这还不算完,燕王哙自己还来了一句“愿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护子之的君位安全,燕王哙还废了自己的儿子,当国的太子公子平。
于是,太子平荒唐间没了爵位,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这实在是天大的笑话,一国之君竟放下身位,传位于一国之相,这让他的儿子怎么看?天下怎么看?
道反而义举。于是,子之为王不到三年,太子平召集部众秘密谋反,燕国因此大乱。在孟子的游说下,齐国趁燕国内乱,派名将匡章进入燕境。不过齐国并没有那么高尚,他们抢占地盘,杀死燕王哙与子之,践踏燕国的宗庙,杀戮百姓,燕齐两国从此结下仇恨。这也引起了后续燕国的抱复,不过齐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差点被燕国亡国。
笑笑说
燕国“让国”的闹剧一方面反映的是燕王哙的昏庸,子之的贪婪,但深层分析却是整个战国时期“王族权力衰落,卿权扩大”的一种特殊情况。
[var1]
三家分晋
我们看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最后把取得王位的不是王室贵族,而是“卿大夫”。这一方面是国家中对人才的重用导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礼崩乐催下“君不成君,臣不称臣”的现实反映。
由此观之,礼崩乐摧下崩溃的不单是周王室,还有诸侯国中的礼制。整个的社会的等级秩序都遭到践踏。遗憾的是,诸侯自己打破的秩序,自己却吃了苦果,不知他们是喜是悲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评论区留言哦!
参考文献:《战国策燕策》
下期继续……
你狠我更狠:吴起虽死,却逼迫楚国七十余家被灭门,究竟为何?
变革中的闹剧,从五国相王到东西二帝,天下共主谁当合适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远交近攻家范睢为何失势,为何而亡?只因白起吗
金子的梦庵,安邑迁都大梁,为何被誉为战国最失败的迁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