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我们大都会在脑海里闪过“大唐王朝”的画面。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个封建王朝,但是这样繁荣的局面在一场“安史之乱”后就把这个大盛王朝一步一步拉下舞台。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出现了严重的节度使藩镇割据,一步一步把这个鼎盛的王朝拉向深渊之中。说道唐朝宦官制度的产物,必然会想到“节度使”。
它的出现导致中央的权力慢慢被地方的节度使实力给架空,导致唐朝内部损耗极其严重,更是一度把这个王朝给拖垮。
一、唐朝“节度使”的出现
偌大的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节度使”,这个主要还需要从“军事制度”来分析。在唐朝刚刚建朝的时候,实行的主要是“府兵制度”,军队在平日里也是需要脱下战袍到农田里耕地务农的。
另外,当时的军队的将领和士兵部队也是需要分开训练的,这也就导致将军与底下的士兵之间并不熟悉,作战的默契度也会大大降低。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实这是在“均田制”的一个基础上建立的军事制度。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必须要有土地来固定士卒,这一个制度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唐朝的土地问题也出现了兼并问题,很多的士卒因此而被迫到处流亡。也正是因此,等到唐朝需要大战的时候,却是一直都找不到士兵来保家卫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制度就被募兵制度给取代了。
二、唐朝军事集团的发展
新的军事制度的实行也让唐朝的专职军队开始大量出现,加上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对战中,唐朝的胜算率明显要更大一些。在不断地取胜后,唐朝的随之扩张自己的国家领土面积。
国家领土多了,自然也就会需要更多的士兵来守护。特别是唐朝的一些偏远地区,往往会出现周边游牧民族的干扰,为了保护边疆百姓的生活安稳,唐朝也是派了大量的士兵去驻守。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实行分离制度的将军与士兵也终于有了一同呆在部队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对部队的影响力。几年的发展后,部队中的将领也利用自己的职权把自己的亲人或者是朋友给安排到部队中。
担任部队中的一些重要岗位。将领也利用了这样的关系来慢慢控制整个部队,慢慢形成了集团化军事力量。这样的一个军事力量,从一定程度上令地方的军事作战力量大幅度提高。
但也相应的让唐朝朝廷对于军队的管控有所减弱了。不过呢,这个时候的唐朝朝廷对于军事依旧是掌握着较大的实权的,所以,地方的这些军事集团依旧不敢翻脸,还是要对朝廷俯首称臣的。
而且,正如同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周边的少数游牧民族一直干扰唐朝边境的生活,其实,唐朝朝廷对于“地方集团军事”是一种认同的态度的呢。
三、安史之乱是契机
因为朝廷中央的支持加上“天宝十节使”的出现,也意味着唐朝中央开始慢慢将自己的中央权利下放到地方。在这之前的节度使权利仅仅是地方的一个指挥。
但是,在唐玄宗的权力下放后,地方的节度使拥有了财政支配权。这么一来,地方节度使可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而是变身成为一个集中军政、财政于一身的地方一霸。
这也让这些地方节度使们的贪婪之心越开越强盛,不断地在暗地里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为什么不敢明着来呢?
光是中央政府就可以对此进行一个绝对性的碾压。在这样的实力悬殊下只好“暗箱操作”。但是,安史之乱的发生却给这个事情带来了一定的转机。
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人物,手中就掌握了20多万的士兵,他的谋反,可以说是给大唐王朝来带了沉重的一击。这一场战乱让当时安稳的唐朝秩序丢给搅得如同一锅乱粥。
而为了把这一场战乱给平定住,唐玄宗就不得不把自己手中的权力进一步下放,让更多的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一起把这一场战乱给平定住。
这可就给节度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暗地的蓄力也慢慢摆到了台面上来。而且,唐玄宗对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军处理方法也是十分的宽松,更是把这些叛军直接降为节度使。
这样一来,唐朝就出现了大量的藩镇,朝廷中央的军事实力也早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节度使的地位也慢慢上升,成为唐朝历史中的一个主要角色。
四、唐朝希望的破灭
在这样的一场战乱之后,唐朝的节度使实力早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收到朝廷的管控制约,可以自由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并没有贸然进攻。
但是,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直接让当时的局面给破碎了,本就处于恢复中脆弱的唐朝秩序更是被彻底的摧毁了,不断走向没落。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历史中,唐朝的确是一个让人眷恋的鼎盛朝代。一个创造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朝代却在节度使政策下,一步一步走向没落。
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为节度使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后期的安史之乱为节度使的扩充实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而黄巢起义则是节度使捣毁、拖垮唐朝的沉重一击。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