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大的倚仗就是其麾下的悍将强兵,下面就大致为大家介绍一下董卓掌权时期,其麾下的几位重要将领。
左将军——董旻
董旻是董卓胞弟,在董卓军中地位超然,始终扮演着董卓左右手的角色。董卓初入京城时,正值何进身死,袁绍等人率军诛除宦官,而何进旧部又与何进之弟何苗开战,可谓一片混乱。
董卓抓住这个机会,命董旻率军连同何进旧部,诛杀了何苗,趁势吞并了何进、何苗两支队伍,使得袁绍、袁术等人眼睁睁看着到手的果子被董卓摘了,最后不得不离开京城自保。
董卓初为前将军,而董旻位至左将军,从官职的角度讲与董卓持平,要知道当时董卓麾下最高的不过是中郎将,多数军官仅仅是校尉而已。由此可见,董旻在董卓军中的超然地位。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董旻因为是董卓的弟弟,所以得到不少好处,不过却也因此身份而死。在王允、吕布诛杀董卓后,董旻作为董卓之弟,一同被杀。
六大中郎将
董卓麾下中郎将级别的高级将领共有六位,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
论地位,牛辅最高。不过客观讲,牛辅并非能力最强的,他和董旻有些相似,董旻是董卓的弟弟,而牛辅是董卓的女婿。
历史上记载董卓有一个年幼的孙子董白,却对董卓的儿子没有只言片语的介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卓的儿子应该是英年早逝了,所以牛辅作为女婿,很受董卓的器重。后来反攻京师、重霸朝纲的李傕、郭汜昔日都需要听牛辅的调度,所以虽然牛辅与其他六人在官职上相当,但就实权和地位而言,牛辅明显高于其他六人。
董卓掌权时期,牛辅多次率领大军出征,曾先后与汉末名将朱儁以及白波黄巾军作战。董卓死时,牛辅领军在外,虽击败前来讨伐李肃,却始终心中惶恐,遂带了财物与亲信出逃,不想途中被亲信所杀。
董越记载不多,在董卓死后,七大中郎将只有他和牛辅没有投降,倒霉的是牛辅因为听信巫师之言,把董越杀了。从王允诛杀董卓三族上看,董越虽然姓董,但和董卓应该不是亲属关系。
段煨是武威姑臧人,这个地方曾经有个牛人叫做段颎,贾诩当年被异族俘获,就胡说八道说自己是段颎的外甥,因此被释放。不知道段煨和段颎是不是同宗。
段煨这个人很特殊,董卓旗下凉州军的多数将领都飞扬跋扈,甚至无视法度,只有段煨所部军纪严明。另外在奉命屯兵华阴之后,段煨几乎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参与董卓任何倒行逆施的行动,董卓死后马上响应朝廷号召归顺,但是却没有带兵进京见皇帝。到了皇帝出逃到了华阴时,段煨恭恭敬敬地迎接,皇帝走他不扣也不留。后来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又积极响应曹操,最终成撇除董卓的“影子”,晚年位居九卿。巧合的是,出身董卓军、另一个结局很好的人物贾诩,和段煨是同乡,不得不说武威姑臧人活得是真明白。
胡轸是典型的“坑爹”货,他的地位很高,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董卓以胡轸为大都护迎战孙坚,大家耳熟能详的吕布、华雄(叶雄)皆随其出战。从官职上看,吕布和胡轸平级,但是这一战的主将董卓选择了胡轸,间接说明胡轸的地位要略高过吕布,顺便说一句,这一战胡轸指挥的一塌糊涂,大将华雄因此在与孙坚军作战时阵亡。
董卓死后,胡轸归降朝廷,后奉王允之命与徐荣出战攻打长安的李傕、郭汜等人,作战时临阵倒戈,致使名将徐荣阵亡。李傕等人攻下长安后不久,胡轸病故。
徐荣在与关东诸侯联军作战时表现得极为惊艳,他是汉末三国中唯一一位既战胜过曹操又战胜过孙坚的名将。可惜徐荣在历史上笔墨不多,董卓死后他率部归顺朝廷,随后在与李傕作战时被胡轸摆了一道,战死沙场。
六大中郎将的最后一位是吕布。他的定位和其他人不同,可以说并非一个实权派,之所以得封高官,更多是一种政治需要。
吕布本是并州刺史、执金吾丁原部将,在丁原与董卓作战时,吕布杀死故主,投奔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三国演义》中那个说降吕布的李肃在历史上其实是并州将领,后来的五子良将之一张文远也是吕布部曲,在吕布弑主后,并州军并没有乱,反而很多人跟着吕布一起过度到董卓一方,可见吕布在并州军中还是很有地位的,所以董卓拉拢吕布,给予高官未尝没有让并州将领“吃定心丸”的意思。
说起来,董卓非常不会用人。吕布这样卖主求荣的人,董卓用起来不放心,所以几乎不给吕布独自带兵的机会,但是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吕布,让吕布扮演起一个护卫的角色。而董卓一向蛮横,曾因一点小事用手戟扔吕布,而好色的吕布又和董卓婢女私通,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吕布联合王允杀死董卓,可惜没来得及拨乱反正就被李傕、郭汜率大军赶走,经过四处辗转,虽有奇袭濮阳、夺取徐州的高光,却依旧难逃一死。最终在与曹操军的作战中兵败被杀。
校尉中的佼佼者
董卓军中的中级将领,也就是校尉这个档次中出了不少大神。先来说众校尉中威望最高的李傕、郭汜。这两位绝对不像演义中那么“菜”,史官刘艾从中立的角度出发,认为李傕和郭汜是能力还在孙坚之上的军事人才。
王允死后,本为牛辅部将的李傕、郭汜派使者入京请降,但是被王允所不容。于是二人听从贾诩的建议,反攻长安,逼死王允,赶走吕布。但是董卓麾下诸将毕竟各自为政惯了,加上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导致了内讧,皇帝刘协趁乱出逃,曹操逢迎天子后不久,李傕病逝。
郭汜在众校尉中虽然地位亚于李傕,但是在我看来他的能力似乎还在李傕之上。第一,他对自己的勇武颇为自信,敢于单挑号称“飞将”的吕布;其次与李傕的内讧时曾以数百人马大败过李傕的几万部众。
最终和牛辅一样,出逃时被部下所杀。
张济是牛辅军中“三号”校尉,众人联军杀进都城后,张济地位被樊稠超过,而且几乎没分到什么好处就被派到弘农去了。在李傕、郭汜内讧相互攻伐时,张济率军解劝,由于李傕、郭汜内斗损耗较大,樊稠又被杀了,于是原本实力平平的张济有了话语权,重新接回刘协后官拜骠骑将军。
后来张济因军中缺粮而率部劫掠荆州,结果被刘表军射杀,侄子张绣成了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
樊稠和李蒙、王方等人一样,应该不是牛辅麾下的校尉,打破京城后地位在张济之上,仅次于李傕和郭汜。马腾、韩遂攻伐长安时被郭汜、樊稠等人击败,在追击时,樊稠念在同乡之谊放过了韩遂。不想在众人内讧时被翻旧账,樊稠因而身死。
最后说一个重量级的“大神”——贾诩!绝大多数人印象中贾诩是一个轻易不开口、开口就是经典的“老狐狸”,妥妥的智谋之士。其实在汉末,很多大家印象中的“文官”担任的都是武职,比如程昱,几乎一辈子都是武职。
贾诩也不例外,在牛辅麾下时任校尉,地位逊色于李傕、郭汜、张济。李傕、郭汜在董卓死后向王允请降被拒后,曾商议出逃,被贾诩劝阻,并以牛辅为例,于是众将孤注一掷,最终打破京师。
贾诩提议反攻长安的原因一来是为了自己保命,二来是希望团结这些同僚共辅汉室,结果根本没人听他的。再加上贾诩才能过人,刘协和朝廷大臣对他很认可,因此被李傕等人忌惮。深通明哲保身之道的贾诩见势不妙出走,本来凭借同乡之谊投靠了段煨,但是段煨也是个老狐狸,对贾诩很提防,甚至有些猜忌和抵触,于是贾诩投奔了初掌大权的子侄辈将领张绣。而有关贾诩的后续故事,相信不说朋友们也都一清二楚。
上述诸将就是昔日董卓麾下的“中流砥柱”。需要声明一点,上述内容以历史为依托,与演义有较大出入,切勿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