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经盛极一时,打得汉朝毫无还手之力的匈奴,后来成了哪个民族?

曾经盛极一时,打得汉朝毫无还手之力的匈奴,后来成了哪个民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93 更新时间:2023/12/16 19:31:15

但是匈奴人真正形成奴隶制国家的时候,是在中国的秦朝跟汉朝。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基础生活物资非匮乏。于是他们长期训练“骑兵”,通过抢掠中原的人口物资来过活。

因此自秦朝开始,中原朝就不得不建筑长城、操练兵马,用以对抗匈奴的侵略。后来,匈奴在汉朝时期,分裂成了南、北两股政治势力。

南匈奴在汉朝的怀柔手段下依附了汉朝反过来联手汉朝击败了北匈奴。根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的介绍,公元91年,北匈奴单于战败出逃,从此下落不明。

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德·揆尼认为,出逃的北匈奴单于带着他的残部,于公元374年进入了欧洲,并先后打败了哥特人和东罗马帝国,直接导致欧洲古代奴隶制瓦解。

最后,他们还在欧洲建立了国家,就是匈牙利。所以匈牙利人至今在欧洲有一个外号,就叫做“欧洲的中国人”。这个说法十几年前在网络上曾十分流行,不过很快就遭到了质疑。

因为匈牙利人和黄种人比起来,不仅是外貌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他们的DNA看上去也与匈奴人没有关系。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北匈奴人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呢?

匈奴后来演变成了哪个民族?

时间来到公元64年,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北匈奴“欲与汉朝互市”,于是遣使来求“和亲”。这已经是北匈奴第三次主动来找东汉王朝提和亲的事了,前两次都被拒绝了。

为什么北匈奴的单于,要眼巴巴地赶来求着跟东汉“和亲”?原来自从南匈奴归附汉朝后,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结果导致很多北匈奴的百姓逃到了南匈奴的统治区,甚至逃进了汉人的统治区。北匈奴因此人员大减,政权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北匈奴的单于想暂时缓和与东汉的矛盾,打算取得一个“互市”的机会。可是他没有想到,东汉王朝并不想与他和解。

东汉王朝知道接纳了北匈奴以后,如果让南北匈奴都过上了好日子,最后他们必定会联合起来造自己的反,所以汉明帝怎么可能给他机会来“和亲”呢?

别说和亲了,前面两次单于来提“互市”,都被直接给回绝了。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汉明帝最后嘴上还是同意了。

关于这一点,有研究历史的人进行过分析,大概是说东汉王朝曾经和匈奴有过什么盟约,因故违约,所以免费同意了“和亲”。

然而汉明帝只是嘴巴上同意了,心里却是决然不同意的。所以最后这个亲并没有和成,而两边的关系很快也恢复到了从前。

后来,东汉王朝又多次联合西域诸国,时不时地去讨伐一下北匈奴,但是决然不出全力把它弄死。为什么呢?因为“北虏分争,以夷制夷,国家之利”。

于是就这样,来来去去地逗着北匈奴玩儿。一直弄到了公元90年,这时候南匈奴终于看不下去了,主动站出来撸起袖子,自请要去干掉北匈奴。

南匈奴这些年在汉朝的照顾上,养得肥肥壮壮的,拳头跟个醋钵一样大了,再看那边北匈奴呢,早已经饿得个前胸贴后背,根本经不起前者一通暴打,于是很快就崩溃了。

对于北匈奴单于最终的下落,史书上是这么写的:“北匈奴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

所以说,当时北匈奴单于具体带走了多少人,史书上是没有定论的。匈奴人既没有自己的字,汉人的史书上也没有写。

再考虑到他在史书上逃亡的轨迹,假如他带走的人马众多,几乎不可能不被沿途的西域小国识破。所以很有可能这个北匈奴的单于,并没有带走许多人。

前面我们提到过,北匈奴有相当大一部分百姓,早就逃到了南匈奴和汉人的居住地。这些人连同南匈奴人加起来,有三万多户共计二、三十万人。

后来,这些人都改了汉人的姓氏,居住在陕西、甘肃和内蒙等地。如今,当你拿到他们的后裔的身份证时,上面的民族一栏,填写的也是汉族或者蒙古族。

另外一些在北匈奴灭亡时留在原地的匈奴人,加入了后来打进来的鲜卑族。而鲜卑族最后也因为种种原因,完全与汉族融合到了一起。

至于跟着北匈奴单于逃亡的那一支,到底有多少人,我们如今无法得知。就按照历史学家们的推论,假设他们人数众多,也确实“西迁”了。

但是他们最终走到了哪里呢?也许他们没有走到欧洲。有说者认为,这些北匈奴的残部,最后去了柔然西部一个叫“悦国”的地方,在当地生活了七十年。再后来,他们又继续西走

那么,这些北匈奴的残部为什么无端要向西走?很显然,他们是受到了其他势力的攻击。而攻击他们的人,正是刚刚兴起的鲜卑族。

北匈奴“残部”在与柔然的作战中,再次遭受了重创。于是他们又继续“西迁”,并在公元160-260年左右,到达中亚一个叫康居的地方。然后在这里史学界又出现了分歧。

有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260年,北匈奴残部又遭到贵霜王朝压迫,于是他们继续西迁,经过粟特,又居住了一段时间,最后到达欧洲。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些北匈奴的残部,最终混进了印度人,他们的后代成为了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

结语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最后到底成了哪个民族呢?我想最保险的答案是: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成为了“汉族”。

匈奴人口全盛时期,曾经达到过300万之众。但是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多次征伐后,匈奴的人口锐减,大约只剩下了100万。

再后来,匈奴又一分为二。其中的二、三十万人归了汉朝,五、六十万人投降了鲜卑(《匈奴通史》)。最后,鲜卑又融入了汉族,这就已经十去七八了。

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匈奴人的后裔,在如今早已经和汉人、蒙古人融为一体了。在他们的后裔的身份证上面,民族一栏填写的就是“汉族”或者“蒙古族”。

至于剩下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北匈奴残部”,最后去了哪里,现在依然很难调查清楚。不过比起这留下来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少部分匈奴人的民族属性,似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其背后究竟有何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汉武帝为什么葬卫子夫,汉武帝为什么要册封卫子夫为皇后

    反而在皇宫中大张旗鼓地为卫子夫举办封后大典,其背后究竟有何用意?自从卫子夫怀孕后,皇后陈阿娇因为多年不孕,居然对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下死手,结果卫青不仅没有被皇后阿娇弄死,反而因祸得福,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当卫青在第一次对匈奴的作战中就表现出他天生的军事能力时。汉武帝便如获至宝一样,开始培养卫青。然而朝中

  • 汉惠帝刘盈为什么会娶外甥女张嫣?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十六岁的刘盈,在刘邦死后登基为帝了。不过他一方面年纪不大,另一方面个性有点软,所以,大权掌握在了吕后的手里。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2年)十月壬寅日,张嫣的外祖母,也就是吕后,为了“亲上加亲”,将年仅十一岁的张嫣立为汉惠帝的皇后。一般情况下,汉人对于这种结合是不能接受的。可吕后偏偏非得这么做,这里面除

  • 杨坚在建立隋朝时非常容易,这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朝杨坚简介,历史上隋朝皇帝杨坚资料,杨坚为什么能够统一隋朝

    杨坚之所以能够建立隋朝一方面自然有自己的能力因素,但更多的是他的家族已经为他建立隋朝扫除了不少的障碍。就像司马家的司马炎,从司马懿开始,就一直在位取代曹魏而努力,直到司马炎才实现了这个愿望。其实当时的杨坚就是如此。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虽然还没有到权倾朝野的地步

  • 武则天第一个扶植和培养的娘家人,却被武则天杀死,罪名有五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做过最狠的三件事,武则天娘家人结局,武则天登基杀了哪些老臣

    与自己的外祖母、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长期通奸;诱奸准太子妃杨氏;逼奸太平公主的随从宫人;私自挪用为杨氏造佛像追福的瑞锦;居丧期间穿吉服奏妓乐。其实,武则天杀贺兰敏之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外甥和她离了心,越来越不受控制了。 武后引狼入室 武则天当年从感业寺走出,进入皇宫,成为李治的妃子,经过几年的宫斗,最终成

  • 他是罗成的父亲,秦琼的姑父,与李世民结怨后,却被仇人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罗成秦琼李世民的关系,罗成逼死自己的义父,秦琼与罗成两兄弟

    隋炀帝三征高丽后,乱民四起,侵掠州郡,各地不能禁,只有罗艺敢于出城接战,杀敌不可胜数,威望越来越大。眼见隋朝形势不妙,罗艺也借机自立,自称幽州总管,统辖幽、营二州,拥兵自守。各地义军都对罗艺进行引诱拉拢,窦建德文说不成采用武攻,大败而回,观察天下形势后,罗艺认为李渊能够成事,决心归顺唐朝,唐武德三年

  • 高句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让隋唐必须要除之而后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句丽对唐朝的评价,高句丽在唐朝能有多惨,隋唐为什么死磕高句丽

    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让隋唐必须要除之而后快呢?西汉时期,在玄菟郡(辽东和朝鲜各一部分)居住着一群高句丽人,他们在汉朝的统治下生活,是一个十分弱小的种群。西汉末期,一个叫做高朱蒙的人被朝廷封为高句丽侯,他由此成为高句丽首领,但其实他不是高句丽人,而是辽东地区的扶余王室庶子。我们都知道,汉朝

  • 李世民放390名犯人回家见亲人,约定年后来问斩,最后回来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放390名死刑人回来没有,李世民释放多少死囚,李世民放走的逃犯最后回来多少人

    李世民刚当上皇帝第二年,长安周围就发生旱灾和蝗灾,民间说这是李世民篡位带来的天灾,李世民听见这个传言就一边抓散步传言的人,一边与大臣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天,他在御花园与大臣商讨治理蝗灾的办法,突然看见御花园也有的蝗虫,李世民看见这些吃得饱饱的蝗虫就生气,拿起一只蝗虫吃了下去,周围的大臣都被他吓了一

  • 唐朝女人以胖为美,但却有种悲惨遭遇,被后人谴责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最胖的六个女人,唐朝女性真的以胖为美吗,唐朝胖美人有多胖

    可是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了避免被丰满的女同胞们吐槽,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说点其他的,话说在唐朝有这么一位王爷,叫岐王李范,是玄宗李隆基的兄弟,虽然他和李隆基的关系非常好,但是为了避嫌,岐王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李隆基对他也非常放心。这个王爷过得可以说是潇洒自在,奢侈无度。但是在这位岐王看来,只有一

  • 唐高宗为何要将亲妹入葬“皇后陵”?专家研究壁画后感慨:不光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高宗为何将妹妹以皇后之礼下葬,唐高宗的墓是什么陵,唐高宗的死因揭秘

    可是另一方面,当皇帝的也必须注重去赢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们一般会搬出“仁政”的招牌。提到古代仁君,不管实际功绩如何,表面功夫做得最到位的要数唐朝的皇帝太宗李世民了。此人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勤政爱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皇帝毕竟是皇帝,有时“恣意妄为”一下,蔑视下规章制度章程,滥用下生杀予夺

  • 唐朝有一流氓地痞,挖地埋葬老父却遇龙穴,三十年后果真开国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挖地埋葬的地痞,唐朝三大叛乱,葬在龙穴有什么征兆

    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灭亡,我国历史上一共有五百余位封建帝王。其中大部分皇帝都是继承帝位的皇子皇孙,至于开国皇帝之中,许多人在位登九五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甚至是达官贵族。最不济也是个小官小贵族,比如汉高祖刘邦起事前是泗水亭长,东汉光武皇帝刘秀也是个官二代,其父刘钦曾任济阳令。▲汉高祖刘邦剧照就连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