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贵族盛宴:西周和春秋,史上最讲礼貌的战争

贵族盛宴:西周和春秋,史上最讲礼貌的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10 更新时间:2024/1/5 8:39:40

两汉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血缘贵族统治时期,仰韶龙山文化的大变革大动荡,后世两千余年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都是在讲血缘贵族,祖先的辉煌可以代代相传,当时的“啃老族”是名正言顺存在,受中国大地上所有人羡慕仰望。直至春秋战国,血缘贵族的影响力还是大到让人难以想象。统治阶层皆是血缘贵族,从炎帝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周朝时期达到一个顶峰,贵族权益得到再度的强大保障,这就是“礼制”诞生的由来和影响。西周和春秋,这两大时期堪称贵族盛宴,整个社会超乎寻常的稳定,后世再也没有像那时的“安稳太平”,这就是孔夫子心心念念的三代之治,正是西周的血缘贵族统治。

为什么强调说“西周和春秋”是贵族的盛宴呢?因为当时所有的一切都是偏向他们,即便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战争,也因为他们变得讲礼貌,有着含情脉脉的“温柔”。在当今时代看来匪夷所思、截然不同的“礼”与“战争”,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军礼,“军礼”作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一。尊礼、重信、轻诈、尊王、从礼、敬德、重仁和“先礼后兵”等都是军礼的特点及一部分。因此笔者在标题上的“史上”两字后面加上“最”字,这才当得起西周春秋这一时期的历史。

军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亡?

“军礼”在东周建立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逐渐消亡,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宫湦被申侯引西戎、犬戎杀害于骊山下,周平王东迁春秋乱世序幕拉开。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日渐衰退,开国之初用以“屏藩”的诸侯国却日益强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情况很不容乐观,但春秋之乱也有秩序存在,先后问鼎中原的五霸打着“以王命讨不庭,尊王攘夷”旗号消灭四方蛮夷戎狄、维护秩序。有大兼小,强侵弱的事情,但这不可避免。周王室的威仪颜面一次次被扫落在地,直接控制的“王畿”不断缩小,各诸侯国不再按规定向周天子纳贡,财政收入入不敷出,逐渐沦落至向诸侯借贷、求赙(财礼)、求车等,什么天子颜面全都不要了,将昔日“天子不求私财”的“礼”抛掷脑后。

很多人以为这样,周朝就灭亡了,周天子就成傀儡玩物了,那就大错特错,太小看两千多年血缘贵族统治。周王室的衰败明显且严重,周天子却仍是天下共主,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春秋霸主们不免喊着“勤王尊王”的口号征伐,各诸侯即便有不臣周之心,要做灭国征伐之事,底下的臣子都会谏言劝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犹秉周礼”、“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周德未衰,不可轻动”,周礼依旧保存,军礼还在。军礼不在,春秋早就结束,战国早已开始。

从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得出,诸侯在位或离世,周天子赐命会被视作无上荣光,周天子向诸侯的发号施令仍被听从着。“亲亲、尊尊”的礼制还在,军礼也因此贯穿着春秋,直至战国才消亡。

军礼的大概

军礼是指导、约束、控制、引导具体的军事活动,是一套的,战争和礼不可分割,而礼也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礼记》云:“军旅有礼,故武功成”,“若无礼,军旅武功失其制”,“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有礼无败”等。《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军礼方面是“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他上升到万物主宰的神的层次。军礼不只有战争、礼仪,其实还包含祭祀。天子或诸侯亲征伐敌所举行的相关礼名“大师之礼”,天子或诸侯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和检阅军队的相关礼名“大田之礼”,军礼等同后世军法,不遵军礼即不遵军法,军礼处置也是军法处置,周公制礼乐军礼也成体系。

《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军礼同样是如此,是贵族强化军队职能、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战争前的出征,敌我开战、班师回朝等等,都是有军礼,分有三大礼:出征之礼、征战之礼和战胜战败礼。

出征之礼

出征之礼大致是指在出征前要在天子或诸侯宗庙举行的一整套礼仪,例如卜战、告庙,目的是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并且提前知晓战争胜败的结果。《史记·龟策列传》曰:“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这即是最早庙算的一种。宗庙卜筮是战争的必须,而且必须要在战争发生之前,若是没有战前进行,打仗的军队将士心里会没底,战争失利是小事,被敌军抓到机会很可能会危国。

战斗是否进行,和谈还是抵抗,进攻路线、防御重点、命将选帅,御者人选,车右人选等,也需卜筮决定。军队出征礼节不同分为君主亲征和命将出征,夏商周君主(作为臣民领袖和最高军事统帅)亲征是十分常见的事。天子出征前要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诸侯出征前要告庙祭社稷,不能祭祀天地,否则便是“僭礼”,不被容许;将帅出征前则是要被召去太庙商议战事,天子诸侯向上天和先祖禀告出征理由并请求庇佑,再将祭祀之肉赠与出征将帅,“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结束后在向士卒分发武器装备。仪式结束,全军列队,大军统帅发动员令,进行誓师典礼。战前誓师辞不是一样的,内容大概是列举敌方罪状,激励士气,严明军令等等。下为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牧誓》节选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征战之礼

征战之礼是军队行军作战需遵守依照的,出征大军的统帅无论是天子、诸侯、大夫身份,途经的名山大川都得停下祭祀祈求神灵庇佑。“兵者,凶器也”,古人恐此触怒神灵。晋侯伐齐,将要渡过黄河,大军统帅荀偃用红线系在一对玉上,向河伯祷告“齐侯仗着自己地势险要、人口众多,背弃联盟,欺凌百姓。周天子之晋平公率诸侯讨伐,晋平公令我为他掌军讨伐。如果有功而归不让神灵蒙羞,那么我战死沙场、不再渡河也不后悔,只愿河伯您能够听到我的祷告做出圣裁。”说完就把那对玉丢入河中,继续进军。

著名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抵达战场后没有选择立即出击,而是召开军事会议,内容就是占卜,“卜于先君”,然后借着宣布命令,借着誓师祷告,最后用筮决定此战战术。晋齐鞍之战,军礼举行完,双方在前线开始“对骂”,不过他们的“对骂”不似后世,双方彬彬有礼、客气恭敬,然后说我方正义性和敌方非正义性,敌我双方有来有回,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是动口不动手的战前文斗,揖让好礼,像是主宾,一点都不像打仗。文斗过去,便是“致师”,派出三位勇士驾车车冲击敌营,杀死一名敌人、取下他的耳朵和抓一个俘虏回来,所以前去致师勇士条件很高,要会御车、骑射、勇猛、健壮、武艺高强等。双方致师结束,这才开始厮杀。

两军开始厮杀,也得有礼,以对待君主和有德君子为例,那是格外敬重,不得伤害,需礼遇有加,不得轻易俘虏伤害,必要情况还得保护。俘虏到敌方君主和有德君子,需要毕恭毕敬的送回去,对于俘虏一事要说的要多文雅有多文雅。不仅如此,敌方君主和有德君子就像孔子说的“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战胜战败礼

战胜战败礼又叫献捷与投降礼,战争结束,胜利一方按照惯例举行“封尸”之礼,即收集敌方尸体封土,建表木而示武功;这样的行为有点像后世的筑景观:用敌人首级摆出一个个小山堆。“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军队大胜凯旋,高歌伴奏乐归国都,献捷报于宗庙,君主安排好宴席慰劳将士们,有功之臣全部有赏。关于献俘,有两种仪式,一是献于祖庙,二是献于周天子。“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

战争结束,失败一方称“师不功”或“军有忧”,回国君主、臣子、民众凶礼迎接。凶礼就是“哀邦国之忧”,有请罪之意,有的是国君迎接“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有的是君主“肉袒牵羊以逆”检讨请罪臣服。吴越之战,越国败亡,越王勾践质于越国,住在先代吴王阖闾的大坟旁的石屋,干着喂马拉马的奴仆工作。

贵族盛宴

一套完备的战争礼仪是完全为保护贵族而来的,形式大于实际,贵族在战争中极少会受到伤残死亡,敌我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保护好贵族们。只要你是贵族身份,敌方知道你,那么你即使做俘虏,待遇也不会差;即便你身陷重围、四周戈矛,也会有人愿意护卫你而死,这些人不只是你这边的将士,也会是敌方将士。因此,军礼下的战争,是贵族们的盛宴,是他们交换利益的场所,是他们血腥却不伤自己的博弈。

普通人之忧

这样的战争贵族无忧,但却是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死劫难,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在贵族儿戏般的战场。这样的战争下,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受自己控制,自身的勇武和努力毫无用处,只能被贵族摆布其生死不能反抗。例如致师,敌方前来掳掠杀人,被盯上的士卒能够反抗成功吗?周围的同袍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吗?千军万马中一车三人四马,冲入敌阵杀人俘虏,若是敌军反抗,致师礼能完成吗?用待宰羔羊形容普通士卒,再合适不过。

总结

军礼我们得从两方面来看,对贵族而言是件大幸事,对普通人而言恐怕不太好。军礼整体而言是极好的一套制度规则,在必要的战争当中避免了很多暴力死伤,牺牲了一部分人,保全了大部分人。相比较后来的战争而言,军礼战争好在敌我双方的军队和国家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情况,而是点到为止。这便是军礼,这便是礼战,这便是君子之争。

参考文献:《先秦礼制研究》《古代“致师”小考》《春秋左传注》

更多文章

  • 河南商代“水墓”被盗,考古出土1928件文物,却成考古史上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河南战国大墓被盗18次,河南出土流沙墓,河南出土文物欣赏

    因为古代时期的厚葬习俗,很多古墓在挖掘的过程中都能出土很多重要的文物,尤其是在河南省发现的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让专家们目不暇接。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时,正是我国进行土地运动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劳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也在进行着土地平整运动。村民们为了增加来年的粮食收成于是就想将村子附近

  • 秦始皇和纣王是一家人?800年后帮商朝报仇,秦赵民族起源浅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和纣王是同一个人吗,商纣王是不是秦始皇,纣王跟秦始皇谁在前面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在商人的记载中,他们的祖先简狄又一外出沐浴,吞食了燕子的鸟卵,而后生下了商朝的先祖殷契,殷契又带领着最早的商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后人在不断地迁移扩张之后,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商王朝。“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春秋·公羊传》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

  • 女娲想杀纣王被金光所阻,金光是何人发出,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娲派三妖杀纣王,纣王开局剑斩女娲,纣王和女娲的对话

    武王伐纣实际上是西岐与上天神仙所做的一次交换。武王登基建立政权等同于皇权天授,也就是人间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所指派,凡间的统治者也是天庭的代理人,从而使得地下的百姓对于上天神仙更为尊重与信奉,这一切便是从武王伐纣开始。女娲为何要杀纣王,实际上是蓄谋已久女娲要杀纣王实际上是因为纣王在她的神殿之上刻写诗词,

  •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贵州教授的观点颠覆认知:存在,但在巴基斯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朝的贵州,为什么说夏朝在巴基斯坦,夏朝研究最新报道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证明夏朝存在的实物,中国的历史悠久,夏朝的建立也绝非是空穴来潮,因此王长城副教授认为夏朝真实存在过,但它存在于距离殷商地理位置较远的巴基斯坦,属于夜郎系民族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创建的哈拉帕文明,即天竺大鳛帝国。 王长城副教授说了这么一句话:“哈拉帕文明就像一个巨人

  • 在《封神榜》中,有个细思极恐的地方,纣王为何要去女娲宫进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纣王到女娲宫上香,封神榜中纣王最怕谁,纣王最后对女娲说的话

    那商容为何“套路”纣王,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细节?不要眨眼,细细地往下读。 《封神演义》的主旨便是替天庭选择人才,用以补充天庭所损耗的战力。那么为什么要替天庭选择人才呢?天庭难道发生过大战?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那场大战作为先天圣人的鸿钧老祖选择以身合道。 鸿钧老祖以身合道之前便是人妖族之间的大战。

  • 夏朝起源于巴基斯坦?贵州教授观点颠覆常识,印度人是我们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夏朝是印度文明吗,为什么说夏朝在巴基斯坦,夏朝全球历史

    一直以来,这几乎是个常识根植在国人脑海里。但是,这个常识仅仅只有我国才有。而在西方人看来,我国可追溯的文明并没有到夏朝,而是从商朝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在世界历史学界,对文明的界定有这样一个统一标准,即要产生系统性的文字。而要判断文字的产生不能靠后世史书的记载,必须要有对应考古遗址出土的

  • 屡战屡败的孙权战绩有多惨?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手底下的猛将排名,仲谋是谁,孙权败得最惨的一战

    第一个克星:陈登199年孙策攻下皖城之后,把目光盯上了和丹阳郡隔江相望的徐州广陵郡,不过伏波将军、广陵太守陈登可不是好惹的,他不仅是徐州地头蛇,陶谦、刘备、吕布三任徐州牧都拿他没办法,还是个狠角色,用兵相当厉害,连续两次大败进犯的东吴大军,使得孙策只能望江兴叹,其中第二次进攻的主将正是年轻的孙权,这

  • 汉中地方有什么,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都对它垂涎三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时的汉中是现在的哪个地方,曹操汉中之战汉中在哪,刘备派谁镇守汉中

    刘备也不敢大意,针锋相对的开辟西南根据地。为了迅速完成蛇吞象的战略扩张,刘备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蜀助战。曹操因此也敢于抽调兵力北上,在得知刘备已经取蜀的消息之后,更加紧了攻取汉中的步伐。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亲征张鲁。汉中,(治今陕西南郑)地处益州北部,是入蜀的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原创汉武帝,李世民,康熙帝论带兵打仗以及治理国政谁最出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和康熙谁最厉害,唐太宗评价汉武帝,汉武帝跟李世民谁的功劳大

    对于这三位帝王,我们分开来讨论一下,他们在带兵打仗时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在治理国政时,又有哪些让人称赞的举动?先说军事方面汉武帝。他最为出彩的一点就是派了大军去到了匈奴,与匈奴人在那儿开启了决战。他也是中原王朝中,唯一一位被匈奴人臣服的帝王。在他和匈奴人作战之时,有三场关键性的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河

  • 后人皆知吕后心狠手辣,其实并非如此,她的一生也从未被人善待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的吕后真的是心狠手辣吗,吕后真的是心狠手辣吗,历史上的吕后真的那么残忍吗

    少女时代,吕雉因为父亲对刘邦的赏识,因而毫不犹豫地将她嫁给刘邦,这可是纯粹的包办婚姻,吕雉那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对于父亲的话言听计从,嫁给刘邦以后,她也是做到了一个身为人妻的责任,为刘邦生儿育女,替他尽孝心,照顾双亲,而且还帮忙照顾刘邦之前胡搞出来的儿子刘肥。当时刘邦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家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