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所以能有如此功业,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就其曾经所受的“胯下之辱”来说,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的了的。
一、韩信“受辱”:被逼无奈,俯身钻过裤裆。
根据《史记》记载,当初的韩信是个不讨人喜欢的、无能无奈的人。他贫穷没有钱财,还不能“治生商贾”;他到处混吃蹭喝,还整天挎着把剑装高贵。所以,“人多厌之”。
混吃蹭喝的韩信(剧照)
不讨人喜欢,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自然就有可能被人羞辱。
一天,淮阴地面上的一个地痞无赖遇到了韩信,就对他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虽然个子长得蛮高的,还整天挎着把剑晃来晃去的,但我看你就是个胆小鬼!
经痞子这么一嚷嚷,人们就都围上来看热闹。那痞子见此情景,就更想显摆一下自己。
于是,他就更肆无忌惮地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如果真不怕死,那你就用你的剑来刺我。你敢给我一剑吗?要是不敢,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说完,那痞子就把两腿叉开了。
听了痞子的话,又见痞子的做派,大家就都惊奇地看着韩信,心说:是杀了痞子啊,还是从痞子的胯爬过去啊?
韩信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先是“孰视之”,然后俯下身子,头一低,就从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人们见到韩信当真钻过了痞子的裤裆,都前仰后合地开怀大笑起来!
韩信钻痞子裤裆(剧照)
是可忍,孰不可忍!男儿膝下有黄金,怎能轻易地下跪、弯腰,钻别人的裤裆呢?韩信到底是怎么想的?
二、韩信“忍辱”:为了未来,昭示勇者境界。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可是奇耻大辱,何况是胸怀理想抱负的韩信?有道是“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令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呢?
就当时的情形来看,韩信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拔剑杀了那痞子;要么从那无赖的胯下爬过去。韩信当时的内心肯定矛盾、痛苦得很,也肯定一再告诫自己:还是忍了吧!
痞子逼迫,韩信内心痛苦(剧照)
实际上,若当时杀了那个无赖,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当韩信受那“胯下之辱”时,双方彼此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如果韩信奋起一搏,无论胜败,都会获得人们的同情,因为韩信被戏耍、逼迫在先。
但是,如果杀了那无赖,韩信虽然显示了勇气,保住了面子,可自己也要抵罪,甚至会丢掉性命。这样一来,什么理想抱负、什么功名利禄,也就统统谈不上了。因此,有着人生志向的韩信“忍”而受辱,“勇”而钻裆也就在情理之中。
柏杨先生对此等行为,有过这样的评说:心胆俱裂,由衷屈服,是瘫痪了的奴才。跳高之前,先曲双膝,则是英雄豪杰。如果稍一挑衅,就愤怒地上前一口咬住,死也不放,那就是螃蟹了。
根据后续的历史看,韩信确实不是螃蟹,而是英雄。所以,他受辱之时的行为自然不会像《水浒传》里的杨志那样,不能忍,一刀杀了牛二,之后不得不上了梁山。
杨志杀牛二(剧照)
这,或许就是对“勇”的不同理解,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带来的结果。
三、韩信“解辱”:视作恩义,尽显智者风采。
大汉王朝建立后, 韩信做了楚王。衣锦还乡的韩信找到了那个曾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无赖后,令人意外地并没有报复他,反而提拔他做了掌管巡城捕盗的中尉。
痞子见韩信(剧照)
并且对大家解释说:这是条汉子。当年他羞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只不过为了将来的前途事业,所以就忍了下来。
显然,当初可杀之时尚且不杀,现在就更没有道理,也更没有必要去杀了。
这其中,还有韩信更深的思考和用心。如果,当时不杀而现在杀了那痞子,恰好证明自己当时确实怯懦了,确实不敢杀他,只好从那无赖的裤裆下爬过去。
如此说来,只有此时不杀,才能证明自己当时并不畏惧那无赖,并不是怕死,而是为了将来的自我发展。
而且,今非昔比。韩信已经是高居王位,成了朝廷重臣,而那痞子依然故我,还是个市井无赖,双方的地位可谓有了天壤之别。
楚王韩信(剧照)
这时若想处死那无赖,虽然易如反掌,但已没有半点意义,反倒会给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口实,会遭到世人的贬斥,影响自己的形象。
如果以德报怨,不但可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更会得到舆论的好评。那个死里逃生的家伙,当然也会感恩戴德,到处表说韩信的好话,从而收买人心。
再说,“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是为人们所认同的、常规的行事准则。韩信就是真杀了那无赖,“报了仇”,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
但是,韩信却报之以恩。这是在向世人说明:韩信把当时的“胯下之辱”,看成了一种变相的“恩义”,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去努力成就功业。这就为自己的“胯下之辱”作了正面的解释,从而为自己平反昭雪、洗刷耻辱。
韩信雕像
由此可见,这样的结局,比杀了那个无赖要合算得多、理想得多。
对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我们也可以借用苏轼的话来进一步理解: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的英雄,可谓功德巍巍!这样的雄杰之士,对于“胯下之辱”之类的现象,自然有着非常人的处置方式;有着异于常人的人生悟解。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