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大和三年,此时距离隋末乱世已经过去了两百余年的时间,可魏州这个地方的百姓仍旧怀念夏王,每年都前往夏王庙进行祭祀,香火也较从前更盛。魏州书佐殷侔有感于其事,特在庙中立了一块纪念碑,以纪念此事。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这个夏王是谁?为何会受到百姓们如此拥戴?事实上,倘若此人不死的话,李渊当初就没资格称帝,后来百姓自发给他修庙纪念,香火鼎盛数百年之久,至今当地仍有祭祀夏王的风俗。此人名叫窦建德,在史书中曾经是隋末乱世中争夺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之一,在众多隋唐演义小说中也都有出场,名字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的局势和秦末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声势最为鼎盛的瓦岗军战败后,有资格逐鹿天下的群雄也就剩下那么几个。在这些人当中,论势力强弱,排第一的肯定是李渊,其次是占据洛阳的王世充,之后就是夏王窦建德。其余像宇文化及、杜伏威等人虽然也曾盛极一时,可实际上并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
随末乱世中,真正有资格能够定鼎天下的只有李渊、王世充和窦建德三人。在这三人中,虽然李渊、王世充的实力都比窦建德强大,可他们的声誉都不如窦建德,比如李渊曾经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向突厥称臣,王世充则是废主自立杀掉了越王杨侗。相对来说,窦建德的声誉就很高了,没有什么黑历史,也非常受百姓的拥戴。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窦建德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争夺天下的道路,在这一点上他与李渊和王世充有着很大的不同。李渊和王世充出身于上层贵族,他们本身就各自代表着一大票人的利益,背后都有大批的支持者。比如李渊背后是关陇集团,王世充背后则是隋朝旧贵族,他们争夺天下除了自身的意愿之外,也代表着背后支持者们的共同追求。而窦建德之所以踏上争夺天下的道路,则是因为隋朝杀害了他全家老小。
隋朝大业七年,朝廷在窦建德的家乡招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因为性格骁勇被任命为二百人的小队长。当时有一个叫孙安祖的人也被选进窦建德的队伍,可孙安祖因为不愿意从军被县令打了一顿,在争执中就失手杀了县令。窦建德性格仗义豪侠,就掩护孙安祖逃跑,把他藏在了高鸡泊中。
从此之后,孙安祖就在高鸡泊中拉起了一支队伍,随着世道越来越乱,很多人都纷纷投奔孙安祖,他手下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逃兵。除了孙安祖之外,还有一个叫高士达的人也拉起了一支队伍,沿途抢掠百姓,焚烧房屋。因为窦建德在当地素有侠名,而孙安祖又曾经受过窦建德恩惠,所以孙安祖和高士达的队伍都不敢去骚扰窦建德的家乡。
可是当朝廷得知此事后,反而认为窦建德勾结贼寇有谋反之心,于是就杀害了窦建德的家人。等到窦建德得知消息后,他的家人已经被朝廷杀光,于是他带着手下两百人投奔了高士达。后来高士达战死后,他接手了高士达的队伍,开始逐渐参与到争夺天下的行列中去。
隋末乱世,诸侯们争夺天下对普通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无数人流离失所,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虽然这些诸侯都自诩为真命天子,可是很少有人真把百姓放在眼里,无论是当初的李密还是后来的李渊、王世充,他们其实都是依靠手中强大的军事实力争夺天下,并没有真正走底层百姓路线。
窦建德出身于社会底层,年轻时以务农为生,因此他非常重视百姓,行军打仗都尽量避开百姓,对手下士卒也严加约束,严禁兵卒们骚扰百姓。除此之外,他还鼓励生产,把土地都分给百姓,打仗得来的战利品也不据为己有,而是都分给士卒和他们的家人。因为窦建德爱民如子,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后来在他战死后,人们才会给他建庙祭祀。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民心上来说,他才是最有资格称帝之人。
不过,窦建德毕竟出身于社会底层,他想要争夺天下缺乏太多的资源,也无法得到贵族们的认可。虽然他背后也有山东贵族集团的支持,却不是李渊背后关陇集团的对手,更重要的一点是,窦建德虽然武艺过人,可是他手下却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和谋士,不如李渊手下人才济济,最后才会被秦王李世民所俘。这并非窦建德之过,而是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终究斗不过延续了数百年的关陇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