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风起陇西》续集应该这么拍:费祎之死,蜀国最离奇的一场刺杀

《风起陇西》续集应该这么拍:费祎之死,蜀国最离奇的一场刺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54 更新时间:2023/12/18 10:59:55

一把手遇险,二把手被刺,这可是蜀汉政权上最匪夷所思的一幕。究竟怎么一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诸葛亮死后的安排

诸葛亮去世后,由蒋琬接替。从延熙元年开始,蒋琬就效法诸葛亮,亲自率军屯驻汉中。在之后的六年中,曹魏不敢进犯,同时由姜维率领的偏师,不断西进凉州进行袭扰。

延熙六年,蒋琬同样积劳成疾,卧病在床。由于长期坐镇汉中,他对朝中的影响也日益降低。于是为稳固朝局,蒋琬逐渐将手中的权力让渡给费祎这位老同事。

同年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随后,蒋琬辞世,蜀汉丞相权利实现了最平稳的接替。

费祎对于蜀国来说是一个能臣干吏,他不但能力出众,品行也相当过硬。蒋琬以大司马身份驻扎涪城准备北伐时,费祎升任大将军。

延熙七年(244年),曹魏大举入侵,费祎以主帅身份率军迎敌。魏军退后,蒋琬辞让益州刺史一职,由费祎接替。

三国志记载:“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去世之后,费祎的地位越发尊崇。三国志记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蜀汉全国政军大事,都由费祎一个人说了算。

二、令人困惑的案发现场

关于费祎被刺一案,《三国志》中有多处记载。事情发生于延熙十六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这种会议一般都是领导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底下的人在下面昏昏欲睡。

然而,这是风清气正的三国时代。当时的年终总结会就是一场大型party,经典名言就是刘皇叔:“接着奏乐接着舞”。刘禅作为刘备的好大儿,自然不能罔顾了这一优良传统。就在大家都嗨皮到高潮的时候,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据《三少帝纪》中记载:“修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

换句话说:郭修的第一目标是要刺杀后主刘禅,因为侍卫戒备森严的缘故,才转而改变目标选择刺杀费祎。

据后主刘禅回忆:当时那把匕首离我的咽喉只有零点零一公分,但是还没有等到四分之一炷香的时候,那把剑的男主人就直接把旁边的费祎给捅了。

如果上天安排哪个刺客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选择让费祎继续为我挡刀。。。一万次。

刺客虽然落网了,但是事情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又惊又怒的刘禅下令,彻底查清此事。于是,我们只能来到靖安司,翻一翻刺客的黑历史。

三,刺客郭修

根据靖安司的记录显示:郭修,字孝先,凉州西平人,魏国叛将。蜀汉政权,一直都有招降纳叛的特殊习惯。从关羽到黄忠,从马超李严,包括刘备在内,可以说除了黑脸的张飞之外,武将们都有被招降的黑历史。如果将每一个投降的将领都怀疑为带有刺杀的目的,那么蜀汉政权恐怕早就被颠覆。

从这一点来看,郭修似乎没有杀人的动机。并且自打郭修投降后,蜀汉直接就把他从魏国的中郎一职,直接提拔至蜀汉左将军的高位。

马超累死累活也就在蜀汉混了个左将军,郭修刚投降就有此待遇,不能说蜀汉亏待了他。

那么,郭修什么时候投降的呢?据《后主传》记载“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当我们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西平郡(今西宁市)位于凉州西南角,离蜀汉本土相对较远,其位置大大偏离了姜维的历次军事行动路线。

一个小规模的袭扰战术,远征西平郡,攻之不克,克之难守,所以这次出征无论胜败对于蜀汉北伐来说都无太大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刺杀费祎的降将郭修正是在这次毫不起眼的军事行动中投降了蜀汉。据

《魏氏春秋》语,郭修“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修不为屈”。

魏帝曹芳在其诏书之中也有“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的评语。

既然强扭的瓜不甜,但是郭修为什么还是投降了蜀汉?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

按照《魏氏春秋》的记载:郭修投降原意为刺杀刘禅,但是皇宫禁地本就戒备严密,何况郭修作为降将,对其防备更为严密。

最后,费祎被刺杀时所在之地为汉寿,汉寿是费祎的办公场所,由此可见郭修极有可能长期跟随在费祎身边而不是留守成都,故而郭修刺杀刘禅是假,刺杀费祎是真。

案发时,郭修趁费祎痛饮之际,拔出了藏在马鞭中的匕首,直接刺中费祎的要害,几天后重伤死去。

四、幕后的主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费老要对新投降的人有所防范,以后出门多带几个保镖。

那么,会不会是曹魏间军司搞出来,类似于“青萍计划”的“依萍计划”,“如萍计划”,“心萍计划呢”?

对此,历史学家裴松之对此有三点中肯的评价:

第一,郭修只是一介平民,对魏国皇室没有浓厚的亲缘关系,犯不着为老曹家如此卖命。

其二,魏国不是燕国,蜀国也不是暴秦。如果真想来个“舍生取义”,战败之初自刎即可,犯不着用这么低端的行刺手段。

其三,刘禅是平庸君主,费祎是无能之臣,即使行刺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万一真的把刘禅给做了,蜀国将来必然跟曹魏死磕到底。

这三个观点虽然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但是把曹魏的嫌疑洗得很干净。那么,按照“利高者疑”原则,谁是这个事件最大受益人,谁就有最大的嫌疑。

从费祎遇刺之后的事件来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维。何况,郭修是姜维进攻西平时所俘虏的将领,所以他才是第一嫌疑人。

姜维本传之下,恰好又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姜维平时喜欢养死士,曹魏、东吴又没有见到几个大将被暗杀。这么多死士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费祎之死,似乎有点明白了。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做出一种大胆的设想,即郭修被俘之后因不肯归降被杀,姜维用一名样子差不多的“死士”来顶替郭修。

或者,姜维胁迫其家人,让郭修不得不去搞一次刺杀。

又或者,姜维与郭修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投降派刘禅,投降派费祎。过年嘛,管你是先杀猪,还是先杀驴。

都行,二选一。无论杀谁,蜀国都要伐魏。

那么,最后一个疑问来了,姜维跟费祎什么仇,什么怨,非要置费祎于死地?

我们再次回到电视剧《风起陇西》,诸葛亮曾经召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主战派魏延、蒋琬等人认为蜀国下一步不是北伐曹魏就是南征东吴,唯独鸽派的费祎认为蜀国应该休养生息。这一幕,基本决定了每个人的未来走势。

诸葛亮、蒋琬都是荆襄势力的代表,他们一直以来奉行的就是光复汉室的国策,因此北伐是必须之举。身为东州势力领袖的费祎久居巴蜀腹地,已然将益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绝佳机会,北伐只能是穷兵黩武,徒耗国力。他们不愿意将东州势力的军事力量消耗在这样高代价低回报的军事行动中。因此费祎上台之后,再无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姜维传》还有这么一句:(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北伐是诸葛亮制定的国策,姜维每次出兵费祎只给一万人,对于家大业大的曹魏来说,是打鸟用?还是有个鸟用?

魏国内部纷争不断,司马家正在逐步替代曹魏,姜维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国一次次错失良机。

无论真相如何,无论幕后黑手究竟是谁,都不再重要了。费祎死后,尚书令陈祇接替了职务。论资历,论能力,论威望,跟姜维都远远比不上。

而且,陈祇也明白,只有以攻为守才能保证蜀汉与曹魏的差距不被越拉越大,姜维也是蜀汉唯一能支撑北伐的人选。费祎在春节期间被刺杀,姜维在当年的暑假就迫不及待地发动对曹魏的进攻。

此时的朝中,已经无人能够制约姜维,他可以率领五万以上的大军投入北伐的战场。

魏国与蜀国最后战役,即将拉开帷幕。费祎之死,蜀国最离奇的一场刺杀《三国演义》

更多文章

  •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唐朝,为何能够硬抗289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唐朝,可以说在其国祚的289年时间里,孕育出了诸多如星辰一般,璀璨的盛世。可即便如此,唐王朝本身却也被诸多如牛毛般的弊病所紧紧缠绕。尤其是在唐朝的中晚期,唐朝更是陷入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尴尬境地。造成往日的盛世大唐如此落魄的,无疑是藩镇、外患还是宦官之乱等等。以至于,唐朝在相当长的时间

  • 电视剧《梦华录》中的皇帝应该是宋真宗赵恒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真宗赵恒的电视剧,宋真宗赵恒吻戏,宋王赵恒有皇子吗

    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之一。虽然剧中没有明确地交代具体是宋朝的哪个时期,只表述为北宋时期。但是在剧情中还是大概能够推测出是北宋的哪个皇帝时期。《梦华录》中以三位女性闯汴京,打拼事业为一条线索,另外剧中男性则承担着时代与历史气息,金戈铁马的这一部分,男性线索中,顶端人物就是皇帝。虽然剧

  • 朱元璋要给小舅子封个大官,为何小舅子跪在地上哭,坚决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小舅子之死,朱元璋封小舅子做大官,朱元璋让小舅子跪地上哭

    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时,曾到郭德成所在的乡里征兵。郭德成的父亲郭山甫以相面为生,他初见朱元璋,便认定朱元璋是人中之龙,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他就带着长子郭兴和次子郭英追随朱元璋。另外,他还令女儿郭宁莲侍奉朱元璋。(朱元璋剧照)郭德成当时年幼,被留在家中。待郭德成成年后,朱元璋已经江山初定,建立大明王朝

  • 此人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才是大明朝衰亡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最短命最惨的皇帝,揭秘明朝最可怕的皇帝,明朝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于年纪尚小,大权就交由他的母亲李太后和张居正、冯保等人把控。在张居正等人的努力下,万历一朝前十年发展的非常迅速,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队力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张居正和李太后等人对于万历的要求太过严厉,导致他逆反心理特别重,也为以后明朝衰落埋下了伏笔。据说,在万历皇帝继位的

  • 万贵妃花光朱元璋家七窖金银,朱见深:恐后人算账,自叹亦将去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万贵妃死后和朱见深合葬吗,万贵妃朱见深吻戏,朱见深对万贵妃的态度

    万贵妃花光朱元璋家七窖金银,朱见深:恐后人算账,自叹亦将去矣明宪宗成化初年,皇室出现了一大怪相,就是宪宗皇帝每次出行时,身边总有个全副戎装、腰挎宝力的威风凛凛的中年武将,旁若无人地随侍在皇帝身边。仔细看去,这员武将长得十分俊俏,身材也有些单薄,而且对皇帝温情脉脉,更令人奇怪的是,皇帝似乎唯独对身边这

  • 《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如果在三国时期,会是什么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军师吴用埋在哪里,吴用在水浒传里的排行,梁山军师吴用简介

    “水浒”只是一个地方几百里、人口几万人的土匪集团。他们之间,是差着好几个级别的!反过来说,如果梁山集团里,真有“三国”时期的智囊级别的人物,不管是诸葛亮也好,荀彧也好,庞统也好,徐庶也好——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宋江就完全可以考虑改朝换代,而不需要急着招安了。《三国》写的,是大时代。虽然好几个人物形

  • 包拯去世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看看包拯临终前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包拯死后展昭下落的原因,包拯临死前对展昭有什么交代

    他在为官期间,为民伸冤、屡断奇案,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功劳,还有时刻跟随他左右的得力手下。他们有师爷公孙策、御猫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其中展昭是我们最为熟悉和喜欢的。他英俊的外表和超凡的武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话说,展昭总是在包拯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的身边,救他于危难之中。但是在包拯死后,展昭

  • 包拯出殡当天,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去,此后盗墓贼定了一个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包拯出殡视频全过程,包拯遗体在哪安葬,包拯下葬时真的用了20口棺材吗

    既然有贪官,那必然就会有清官,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社会才能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人们的利益才能得到申张和维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位的清官,他们一生清廉,刚正不阿。他们不只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还会勇于向皇帝进谏,铲除朝廷中的奸臣,被我们熟知的清官有狄仁杰、包拯、海瑞等,这些人不只出现在书中,更是在影视作

  • 元朝皇家御用机构:翰林院、集贤院,迎来古代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绘画,元代绘画杰出代表,元朝是否设置翰林院

    元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在文化艺术欣赏方面,与当时中原的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巩固朝堂的稳定,故而很重视汉文化艺术,尊重儒家之道,从中学习治国的道理。元朝的统治者中,也有一部分懂得欣赏汉文化,设立了管理机构,开启绘画活动,对绘画艺术在历史上的进程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一、元代皇室书画有关机构元国建立之

  • 元朝将军手握重兵,欲强娶皇后,皇后:我女儿年轻,换她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朝丞相娶皇后为妻,元朝最厉害皇后排名,元朝皇帝的皇后们

    作为臣子,他们最怕的就是四个字“功高震主”,为人臣者,必须要为君主出谋划策、分担忧愁,这其中就难免会有功劳。虽说为人臣者若无半点功劳,很容易被君主视作酒囊饭袋,被当做庸碌之臣处置。但若是功劳过大,就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为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一般情况下,功高震主的臣子议案都有两种结局,一种就是君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