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远不近的关系了。两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这种亲密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经形成的紧密关系,也会逐渐松懈,进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纵观乾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属于不正常。要解开他们两人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之谜,就应该从他们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首先确定一点:开始阶段,和珅的态度是“主动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态度是兴之所至,“偶然垂顾”,事先并没有想到要在侍卫中间寻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开始阶段,一个比较主动,抱有希望;一个只是随意应付,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间。
现在咱们来看看乾隆皇帝与和珅两人各自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对自己来说,就是主观因素;对对方来说,就是客观因素。他们两个人能不能紧密地结合、亲密地合作,就取决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禅位”后又当了三年有实权的太上皇)。在清代,他们又都是“开拓疆土”最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爷爷更胜一筹的是:他不但推崇、发扬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养。他不但精通汉文化,还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维吾尔文;他会作诗,会写正草隶篆四种字体,还特别善于欣赏、鉴定历代书画……
可以说:他的确是一个文武全才的皇帝。尽管他喜欢女色,贪图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样,因为爱好女色而荒废朝政,宠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让阴险毒辣的流氓恶棍太监去管理。也可以这样说: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后期的皇帝那样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较“勤政”,就连热衷于声色犬马的咸丰皇帝,在他已经病得吐血的时候,也还是关心朝政的:自己没有力气和精神了,就让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替”他“帮”他看本章,用指甲划出痕迹,然后再由皇帝来看、来作决定。——对一个病人来说,能做到这样,也算是颇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欢、口中所称道、文中所赞颂的,还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强大,不但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敌,还能主动出击,开拓疆土。像汉武帝那样,尽管他也喜欢女人、宠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长生不老邪说,还滥杀无辜,莫名其妙地杀了许多人,包括自己的儿女。种种迹象,都说明他是个昏君、暴君,但是仅仅因为他敢于反击匈奴、出击匈奴,后人对他的定评,最后还是落在“明君”两个字上。秦皇汉武,其实是两个暴君,但是都得到后人的称颂。
反过来说,一个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并不太计较。如果你不能组织强大的国防力量,总是受周边小国、特别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欺负,你当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赏,更不买账。不管宋徽宗的花鸟画得怎么栩栩如生,不管李后主的诗词写得如何缠绵悱恻,最终定论,还是一个“亡国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权,乾隆皇帝继承祖先“以武立国”的传统,有一个“武”字当头,在老百姓面前显示的,首先就是国力强大,所以他的“文化”,相应地也就显得特别突出,于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颂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么说,以强大为前提,一个有文化的皇帝,总比一个没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点,或者说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过于“恋栈”,过于留恋帝位。仅仅因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满六十年,既不想超过他爷爷,但也只限于比爷爷少一年,以此显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爷爷差。——其结果,是国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从鼎盛时期的高峰,渐渐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时间过长,对太子来说,也是一种压抑:如果是长子当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龄都有可能超过六十岁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太子谋位,何尝不是因为“等不及”而被逼出来的?
尽管清朝从康熙以后,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无所谓“太子谋位”,但是这种潜在的危机,总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难免会出现老年人的通病:爱猜疑,爱专断,爱偏信,爱享受,爱听恭维话,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说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时候,正好是六十岁。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为仅凭经验就可以绰绰有余地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他也会感觉到心力交瘁,体力不支,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可奈何的感觉。这时候,他所特别需要的,正是一个善于处置朝政的干才,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听话、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让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继续当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当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人才。——可以这样说:和珅在这个时候出现,正是最佳时机!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许乾隆就不会这样赏识他。
乾隆时代,朝廷中人才辈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比和珅更能干了?
不错,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论学问,远的不说,由于电视剧的宣扬,如今尽人皆知的刘墉、纪晓岚,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许多著名的饱学之士如王昶、卢文、王鸣盛、钱大昕、余萧客、翁方纲、陆锡熊、余集、邵晋涵、桂馥、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窦光鼐等人,都是学术名流,但是相对和珅而言,大都没有得到乾隆的特别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们都是汉人。第二,他们的年纪大都偏老。第三,这些人相对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样当奴才。第四,刘墉驼背,俗称“刘罗锅”;
纪晓岚个子瘦弱矮小,从画像看,样子像沈钧儒,都没有和珅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的翩翩风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爱男宠,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动的人,长得顺眼一些,总比丑八怪看着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国”,而不相信“学者治国”。他总是把学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办事瞻前顾后,总有许许多多孔孟之道在那里作怪。他嘴上不说“读书越多越反动”,心里其实是相信“读书越多越腐朽”的。
还拿纪晓岚来说,他号称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识学问,让他去当编纂《四库全书》的老学究,始终没有拿他当做“治国”的栋梁。所以纪晓岚数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库全书》总编纂这个留名青史的不是官衔的官衔之外,一直在礼部、兵部、都察院这几个部门来回转,没有在政治经济性较强、地位比较重要的吏部、户部、刑部任职,至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这些政治军事的中心职务,和他根本就没缘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胆识的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而不是腐儒。
在乾隆的眼中,纪晓岚就是一个腐儒,而且不仅仅是这样看,而且公开说了出来。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员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吴雅氏一案中,当时纪晓岚正任左都御史,因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时候,就说过“其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这样的话。可见纪晓岚在乾隆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和珅绝不是一个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为和珅善于吹牛拍马,也绝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许多方面,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样,也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也善于诗词书法,而且很善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纪晓岚的书读得多,但他绝对比纪晓岚会做官、会治国。而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力壮,不知疲倦,而同时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却缺少他那颗善于揣测主子心思的“聪明的心”、那颗甘愿当奴才而不觉得自卑可耻的心。
和珅终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他没想到“乾隆死了我怎么办”。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会倒台。那是他的一把铁杆保护伞。只要自己不和乾隆争权,乾隆就不会下决心搞掉他。第一,乾隆还要依靠他,仰仗他,甚至离不开他;第二,他知道乾隆也不是一个卸磨杀驴的市井小人。但是,乾隆不可能长生不老,他一旦死了呢?
和珅当然不傻,他虽然不拉帮结派,但不等于他手下没人,缺乏智囊,从来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问题正在于他不想参与王子们的皇位之争。康熙鉴于皇位的继承引起了手足相残,定下了既不立嫡也不立储的决策,雍正、乾隆也恪守谨遵,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内的皇子之间,像是一潭死水,波澜不兴,但是水面底下,实际上却是暗流汹涌,从来没有静止过。面对这样的局面,和珅也感到十二分为难。让谁当太子,并不是皇族或王公大臣们投票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帝经过考察一个人作出决定。以和珅的所处地位加上他的聪明睿智,他不是不可能从乾隆的口气中探索到皇储的人选。
问题在于:乾隆早就下了决心,要做六十年皇帝,那么,不言而喻,长子、次子等等,就不可能考虑了。等到乾隆退位,长子、次子也都六十多岁了,一个老太子登基,能做几天皇帝?何况乾隆的长子、次子早都死了。所以,皇储必然是年轻的皇子,倒是可以猜想得到的。问题就在于乾隆对诸皇子的考察非常细心,尽管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定见,可是第一还要继续考察,第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决定了的人选,就有可能推倒重来。何况乾隆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从来不透露丝毫口风呢!因此,对和珅来说,这也是一场赌博。找对了主儿,固然对自己的今后有莫大的好处;如果一旦押错了赌注呢,不但自己将会成为宫廷斗争中的牺牲品,全盘皆输,万一被乾隆看出来了,只会两头不讨好,导致仕途的立刻终结!
所以,和珅权衡轻重利弊,作出了不投靠任何一个皇子、不参与夺储的任何活动的决定。这也可以说是他聪明的决策。
聪明人也有反被聪明误的时候:当和珅从乾隆那里得到将要传位给嘉庆的确切消息,他还是沉不住气,提前一天,给嘉庆送去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嘉庆的拥戴。结果,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嘉庆及其智囊,早就已经决定牺牲和珅,从而解决大权旁落的问题和国库空虚的难题;于是,和珅这一举动,反倒授人以柄,成了嘉庆扳倒和珅的第一件口实:二十宗大罪中的第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