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以仁义治天下,分封诸侯,各大藩王对朝廷本是礼敬有加,维持着皇室的安稳。然而总有藩王不甘屈居人下,意图谋权篡位、改天换地,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叛乱平定后,各路诸侯不再对天子忠心耿耿,他们各自为营,明争暗斗,天威已失,地方割据势力占地为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终于站了起来,农民运动就此展开。
黄巢起义的爆发更是让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壮大到不可忽略的地步,黄巢带领农民军攻略城池,与地方势力抗争,徐州、饶州均已被拿下,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信州和福州。信州是上饶市的古称,当时的铜钹山被百姓称作铜塘山。
铜塘山地理位置偏僻,物产丰富,宛若世外桃源,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和谐场景。谁知一年夏天来了位不速之客,此人便是来自信州的饶知府,这位知府来铜塘山避暑,见此地人杰地灵,女子各个娇俏动人,于是打着为皇帝选妃的名义强占民女,派出大量亲兵掳走百姓家中成年女子。
铜塘山下有户农民姓叶,这户人家的女儿正准备出嫁,谁知新婚当天就被饶知府派来的卫兵强行掳走,他们甚至不惜打死新郎官,叶氏一家悲痛不已,怒不可遏,拿起锄具就准备把女儿救回来,谁知迎面碰上黄巢起义军。
原来饶知府手底人带走叶家小姐时被黄巢截胡,他们救下了农民的女儿,将她护送回家,叶氏一家对黄巢起义军充满感激。在听说山下农民长期被官府欺压之后,黄巢号召农民加入其中,与之共同对抗官府的压榨,于是起义军的队伍更加壮大。
人们蓄势待发,准备与官府拼死搏斗。然而等了许久也不见知府有动静,黄巢让当地百姓呆在铜塘山附近不要离开,带着起义军直奔福州,继续对抗朝廷。村民们不敢轻举妄动,一直按照黄巢的交代行事,从未踏出铜塘山半步。
然而几个月后,村民们发现山顶上进多了块石头,上面贴着一张字条,自今日起,铜塘山被朝廷视为禁区,禁止任何人进入,也不准里面的人外出。原来官府早就知道当地农民早已与起义军串通一气,意图与朝廷对抗,为了切断起义军的后备资源,决定将铜塘山封禁,下令:进入者,斩立决。
这可苦了铜钹山境内的村民们,每日交通不便,更是缺乏必要物资,于是不少人趁官府不注意偷偷搬离,另寻住处。此后,历朝历代均沿袭祖制将铜钹山设为禁区,禁止任何人进出。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铜钹山地势险峻,交通闭塞,易守难攻,如此地形必然盛产强盗。
倘若将之与外界联通,强盗多半会选择此处作为据点,不利于朝廷的围剿行动。清顺治九年,皇帝对铜钹山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动了心思,于是派出巡察使勘察情况,巡察使回来后认为采林有害无利。
倘若对铜钹山上林木进行开采,会使生活在山上的村民流离失所,导致流民四起,民众便对朝廷心生怨念,势必集结起来反对朝廷,不利于社稷安定,自此统治者对铜钹山内资源失去了兴趣,此后,历朝皇帝均未对铜钹山进行开采活动,并明文禁止百姓进出。
然而只不过徒有其文而已,铜钹山附近依然有不少村民无视朝廷规定自由进入狩猎伐木,甚至在此定居,铜钹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成为倭寇据点,不断制造混乱,干扰朝廷视线,朝廷无暇顾及铜钹山的封令。
广信府知府曹鼎望多次向皇帝上书申请派遣官兵驻守铜钹山,严厉禁止百姓出入。可惜,侦察员传来的消息是,铜钹山内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不为此耗费人力,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雍正十二年,福建崇安县知县刘埥多次走访铜钹山,并编撰书籍描述情形。
书中便记载到铜钹山禁令形同虚设,不少平民依然自由来往,甚至携带利器、开采资源,却从未受到朝廷处罚,解禁是必然趋势。不少统治者虽常常颁布法令,要求增派人员驻守铜钹山,但无人在意,地方官员为扩大百姓生存空间,逐渐在铜钹山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将之与外界联通。
等到清朝末年,太平军运动轰轰烈烈展开,民间农民运动再次兴起,以铜钹山为根据地,对朝廷发起攻击,官府派出士兵进入铜钹山搜索反叛分子,却毫无所得,只见当地生存的村民面面相觑。统治者一怒之下驱逐生存在山内的所有农民,导致不少百姓四处漂泊。
民愤愈发激烈,统治者不得不下令解除封禁,铜钹山千年封印终于得以解开,山内的居民也能与外界建立联系,不必心吊胆提防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