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的一生,也算是坎坷又不失幸运。早在嘉祐二年,他就已经考中了进士,被宋神宗任用,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后来复被宋哲宗起用,晚年又再次被贬,幸得宋徽宗大赦,却病逝常州途中。
苏轼曾经任职过的州县,多达数十处,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却让他有机会得以一览大好河山,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又尝尽天下美食。
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苏轼不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全能型的天才,在诗、词、书、画、散文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神宗年间,有一位附庸风雅的小县官,很是崇拜苏轼,时常以苏轼为榜样,到处吟诗作赋。小县令的这点爱好,其实再正常不过,毕竟,谁都想让自己成为文采风流的人物。
然而,这位小县令腹中并无点滴墨水,原是仗着家里有几两银子,靠着捐官走上的仕途之路的庸才,此人作诗的水准可想而知。
小县令有权有势又有钱有闲,自然可以四处游山玩水,在手下的小吏们面前展示优越感。有一天,他到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山水之地,见瀑布美景,如珍珠倒挂眼前,甚能怡情,忍不住诗兴大发,想留下点痕迹,好让世人都知道他曾经到此一游。
然而,小县令开口却只结结巴巴地重复念出了七个“泉”字,因为他胸无点墨,实在没有多余的词汇来形容眼前的美景。
第一句只得了一个“泉”字,更别提第二句该从何说起了,当着下属们的面,虽然小吏们并不敢嘲笑上司,但是,面对突然凝固的空间,气氛多少有些尴尬。
此时身后有人吟出一句新奇又别致的诗句,道是:“好似珍珠倒卷帘”。这“帘”和“泉”,完全押韵,接上小县令只有一个字的上句,恰合眼前的景象,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竟然如画出来一般!
小县令见有人救场,而且出手不凡,急忙回头,寻声望去,见来人气质非凡,忍不住询问道:“此人莫非苏东坡?”他这一声问,像是在问下属,只是下属也都未曾见过苏轼,又像是在问来人,只是来人原是陌生客,大抵是在问空气吧!
苏轼见小县令与众人满脸疑惑,也不计较,只是微笑对答,为众人释疑,顺道替这庸才县令写完了全诗,回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这小县令的诗才,说他是青铜,都算是高看他了。然而,有了苏东坡这个王者的加持与成全,竟然补全了这原本的一字诗,并得以流传千年。
全诗内容为:泉泉泉泉泉泉泉,好似珍珠倒卷帘。此人莫非苏东坡?然然然然然然然。
此诗虽然算不上多精致的佳作,却倒也工整,前后皆是一字成句,倒是互相呼应,新奇别致。比起“两句三年得”的推敲神作,这诗竟然有一种诗画同源的质朴感,整个情景画面毫不掩饰地展露无遗,可谓是神还原。
一时的偶遇,风流骚客苏大才子并无意结识这位小县令,自然选择了“事了拂衣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等愣住的小县令和众人回过神来,苏轼早已经不见了。回味着刚才苏轼留下的这首即兴救场诗,小县令兴奋极了,他连忙吩咐属下记下刚才苏轼说的每一个字,回去置于堂前。
今夜又是一个不眠夜!不眠的又岂是今夜?想自己今生竟然得遇偶像,又得偶像成全自己,合作写诗,何等荣幸?小县令暗暗发誓,他定要日夜膜拜此诗,以此激励自己,更要让父老乡亲都来看看,借此机会也让自己出个风头。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凡与名人沾个边,总是容易跟着沾光,甚至于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有人能够看到此。想起此事,那小县令也真是如愿以偿了!
可见,人生一世,得一贵人足以!总有点睛之笔,可以王者带青铜,化腐朽为神奇。而苏轼的才情,更是千古独一份,以至于在他死后,还被宋高宗追赠太师,又被宋孝宗追谥“文忠”。
出相入仕可以风光一时,吟诗作词却可以名扬千古,可知天底下“读书”二字,原不为高官厚禄,只为活出更精彩的自己!愿天下有识之士,也能踊跃点评,留下各自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