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国防思想的内涵规律,打仗遵守了就十战九胜,否则就十战九输

宋朝国防思想的内涵规律,打仗遵守了就十战九胜,否则就十战九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57 更新时间:2024/1/22 10:29:11

其实,分析一下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竟然比唐朝还要高,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对外战争中,宋朝胜率高达70%,而唐朝只有50%。先不说这数据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外战争胜率方面,宋朝确实是超过了唐朝的。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是以防御战为主,而后者是以进攻战为主。也就是说,宋朝的国防思想战略,讲究的是防守反击,相比于主动进攻,防守上击退敌军,更容易一些。

人们讨论宋朝与辽、夏、金、(蒙)元战争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方的进攻战上,而对双方的防御战,则基本是忽略的。纵观宋朝对外战争,如果把进攻战和防御战分开讨论,那么,宋朝的军事失败主要体现在进攻战上,而防御战则都打得不错。

守城防御的宋军

宋辽战争

从公元979年宋朝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开始算,一直到1004年辽攻宋的“澶渊之役”,在这25年时间,宋朝主动进攻的战役全部遭到了惨败,具体如下:

1,高粱河之战(979年)

宋军兵力十一二万,辽军兵力五六万,宋军连续20天猛攻幽州,士卒疲殆,辽军主力增援幽州,双方战于高粱河,辽军以精锐骑兵左右两翼包围钳击宋军,宋军惨败。

2,雍熙北伐(986年)

(1)岐沟关之战:宋朝三路攻辽,主力东路军主帅曹彬立功心切,孤军深入涿州,粮草不继,被迫撤退,辽军追击宋军至岐沟关,两军决战,宋军溃败。

(2)陈家谷之战:辽军击溃曹彬的东路军后,又猛攻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为掩护百姓撤退,副帅杨业以自己为诱饵,把辽军主力引入陈家谷,但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未按事前约定埋伏好,导致杨业所部被辽军围歼。

(3)君子馆之战:气势正盛的辽军,南下逼近瀛州,宋军出击,与迎面而来的辽军决战。宋军弓弩因天冻无法使用,被辽军击败,“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宋军主动进攻战,皆遭受了惨败,但是,防御性会战,宋军多为胜利,具体如下:

1,满城之战(979年)

高粱河之战后,辽军攻至河北满城,宋军诈降,成功麻痹辽军,突然,以一部突袭至辽军阵前,另一部迂回辽军背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

2,瓦桥关——雄州之战(980年)

满城之战后,辽军不甘心失败,又兵发雄州瓦桥关,辽军虽多次击败宋军,但始终未能攻下雄州,被迫退兵。这次战役,双方都说自己战胜了对方,但其实是两败俱伤,谁都没捞到便宜。因为,虽然宋军虽败多胜少,但雄州仍在。辽军胜多败少,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自身亦遭受重创;此后,不服气的辽军,再次在河北、河东先后三路南侵,均遭受失败。

3,徐河之战(989年)

雍熙北伐失败之后,宋对辽采取战略守势,在宋辽边境增设城寨,屯兵戍守。辽为切断宋军城寨中的粮草,8万辽军骑兵深入宋境,被宋军突袭,辽军败退。

此后,宋辽之间还爆发了三场战役:裴村之战,宋败;遂城之战,宋胜;望都之战,宋败。一直到澶渊之役,辽深入宋境,宋朝在军事有利局面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一直维持了上百年和平。宋徽宗宣和四年,为夺取燕云之地,宋军两度北攻幽州,都是大败而归。

宋与西夏战争

西夏自从叛宋之后,两国之间爆发了全面战争,三大战役为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宋朝皆战败。

宋夏战争虽然是元昊侵宋引起的,但具体战役则是宋军主动进攻西夏,而元昊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对宋军各个击破。

到了宋神宗时期,施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宋朝对西夏展开了积极的进攻,三大战役分别为绥州之战、灵州之战和永乐城之战,宋朝皆以惨败告终。

宋哲宗至宋徽宗时期,宋朝不再对西夏采取主动进攻的形式,而是在两国边境进筑堡垒,步步为营,西夏为了打乱宋朝的战略,主动发动了平夏城战役,由于宋军采取防守反击的打法,大胜西夏。

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宋军由全面溃败到逐渐抵御金军。第一阶段为金发动灭北宋战争,到绍兴和议;第二阶段为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

第一阶段:

金军两次南下攻取汴京,再到南宋建炎年间的富平之战,宋军都遭受了溃败。但是,绍兴年间,南宋有过五次大捷,即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这些战役都大败金军主力,是防守反击型的。

宋金采石之战

第二阶段:

宋金爆发了四场重要战役,分别为胶西海战(1161年)、采石之战(1161年)、德顺之战(1162年)和符离之战(1164年)。

前两战是金国完颜亮主动进攻南宋,但均以失败告终;后两场是宋孝宗欲恢复故土北伐攻金,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

此后,宋宁宗时也积极北伐,在宿州、唐州、邓州一带向金发起进攻,最终宋军惨败。南宋主动进攻取得胜利,也就是宋与蒙古联手灭掉了金国,单打独斗就不是对手。

宋蒙战争

金朝灭亡的第二年,即1235年,蒙古军以南宋收复三京,破坏同盟关系为由,向南宋大举进攻,宋蒙战争大致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虽然蒙古摧毁了南宋长江中上游的若干大中城市,但南宋也有效地阻击和重创蒙古军队,其中江陵之战、邓穰之战、黄州保卫战、安丰战役、寿春争夺战和嘉定会战,南宋军队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在钓鱼城之战中,重创蒙军,打死了蒙哥可汗。

第二阶段:忽必烈攻宋,蒙古取得襄樊战役的胜利,彻底打乱了南宋的防御体系,“自是宋人不复能军矣”,再也无法抵御蒙古人的进攻。

从以上史实来看,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大多处于守势,在防御战中,宋朝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也有积极进攻的情况发生,如太宗、徽宗攻打燕云之地,仁宗、神宗对西夏的战略进攻,以及南宋对金发动数次北伐战争,不过,这些主动进攻战,宋朝都遭遇了溃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很多原因,如军政腐败、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军法废弛等,但是,除了这些原因外,还要从宋朝立国的形势加以探讨。南宋学者吕中在《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国势论》中,对宋朝的现状有着深刻的分析:

吕中认为,宋朝国势不如汉唐,是因为失去了燕云之地,失去了长城天险,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都城不能设置在河北;丢了西部,关中不能设都城,也只能把都城放在无险可守的汴梁,这必然会耗费了太多的军力用于防御敌人,无法彻底放开手脚与敌人争锋。

再加上宋朝所处的时代,刚好是北方游牧民族兴盛之时。宋朝要想在军事上与游牧民族一较长短,必须要有足够的骑兵,以机动对机动,再以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力为基础,最终击败对手,汉朝就是这样做的。但是,由于缺少养马场,宋朝根本无法组建起一支战力强大的骑兵部队,而与游牧民族的交战之地,又多是在北方平原,这使得宋朝步兵根本无法抵御骑兵的冲击。

宋朝虽然发明了火器,但当时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骑兵以其行程远、机动性强,适宜平原冲锋等优势,充当着突击力量,迅速碾压步兵。正所谓,“马者,兵之用,国之所恃以为险者也。有国以来,未尝无马,国多马则强,少马则弱。”由此可见,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进攻并非宋朝之所长,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鉴于此,宋朝在国防建设中,则是奉行以防御为主的思想。

以防御思想为主的宋军去进行进攻战,与拥有强大骑兵擅于进攻战的对手交手,宋军遭遇惨败的次数居多。虽然宋军号称百万之众,但都是分散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军。反倒是游牧民族充分利用其骑兵机动性,往往可以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来围歼宋军。

虽然在进攻战中,宋朝多处于劣势,但在防御战中,面对辽、夏、金、蒙(元),则是胜多败少。北宋为防止辽和西夏的入侵,国防建设十分艰巨,“国曰军国,州曰州军”,以兵立国是其基本国策。同时,宋朝让人诟病的“将从中御”军事制度,这种制度在进攻战中,简直就是军事灾难。但是,如果以防御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是另外一种状态,《武经总要》所载常阵制、平戎完全阵法以及宋神宗九军阵法,基本都是在吸纳前代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步兵抵御骑兵的法宝,一般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为抵御游牧骑兵的突袭,宋朝多采用筑城防御的战术,进而发展到利用山川河流等地形,结合完备的城池防御措施,以步兵的积极防御来抵抗骑兵的猛烈进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如宋仁宗时期,宋朝总是用大兵团来剿灭西夏,但屡战屡败;到了宋哲宗时期,宋朝改变大兵团进剿的策略,而改为防御反击战术。在宋夏边界的西夏一侧沿河流、山崖和平原之地修筑军事堡垒和城池,把战场由本土转向西夏一边,变被动挨打为积极防御,从此,宋朝成功解除了西夏对宋的威胁。

甚至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宋朝这种积极的防御策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蒙战争初期,宋军在守城方面,就创造了以“串楼”来对付蒙古军的火炮,以山寨城堡对付蒙古骑兵的战术,取得了战争前一阶段的胜利,如安丰大捷、钓鱼城保卫战等。

这说明,宋军在防御战为主思想的指导下,在对外战争中,只要不违背这一点,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战绩,这一点可以从南宋抵御蒙古近半个世纪的进攻得到佐证。

宋朝自太祖立国开始,相比于汉唐,缺乏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如果说,失去燕云十六州,还情有可原。但是,西部广大地区在西夏崛起之前,党项、吐蕃等族分散而居,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无法直接威胁宋朝。河湟、河西、河套、银川平原乃至鄂尔多斯平原,都有广阔的草原牧场,宋朝如果用心经营,完全可以组建与契丹人相抗衡的骑兵部队,当年唐朝就是这样干的,“当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足。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但是,宋朝对西部采取的是放弃政策,失去了一座天然牧马场。

最终,失去战马的宋军,也只能依靠防守反击的战术思想来取得胜利,当然,如果宋军始终遵守这种战术内涵,不主动进攻,还是可以做到十战九胜的。

更多文章

  • 同是农民军起义,为何李自成没有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自成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朱元璋,李自成和刘邦的差距,历史上的李自成和朱元璋

    第一个原因就是个人能力,心胸气度问题。李自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生性多疑,听不进去意见的人。李自成在攻打下北京后,没有整顿吏治,在北京称帝,反而把北京财富洗劫一空后,一把火烧掉紫荆城,更是在后来的战争中杀掉得力干将导致人心背离。同样农民起义的汉高祖刘邦却能说出:行军打仗,我不及韩信。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

  • 朱元璋放牛时偷吃地主的牛被报复,不借地葬父,这个地主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偷地主的牛吃,朱元璋如何对待前朝地主,朱元璋打地主后的下场

    很多皇帝都会有一些神奇的传闻,例如汉高祖刘邦醉斩白蛇,他成了赤帝子,做了皇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底层,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异象,例如幼时吃牛。说的是朱元璋小时候和汤河、徐达等八人放牛的时候,由于饥饿难忍,杀了一头小牛充饥,担心地主找麻烦,就把牛尾巴插到地上,说牛陷进去了,地主不信

  • 从明朝时期300万扩张到1453万平方公里国土,清朝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和明朝的领土变化,清朝与明朝版图,清朝政权是如何从明朝取得的

    例如明朝时国家领土仅有三百五十万平方千米,而在清朝国家领土已经有一千一百万平方千米。那么假如没有了清朝的领土增加,如今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会有所变化吗?在明朝开国的时候,国家的疆域和现在相比还是差不了多少的,不过开国时的疆域面积已经是明朝几百年中最大的时候了,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国家领土就开

  • 开国之君的庙号才能称祖,为何明朝会有两个祖,而清朝有三个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庙号对照表,明朝的各个皇帝及庙号,明朝皇帝为什么用庙号

    所谓庙号就是人家帝王死后在宗庙里面牌位名号,是由其后人评的。这个庙号分两个阶段,在唐朝以前评庙号是比较严谨的,非大功德,于国家有大贡献者不可得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有庙号的。像西汉一朝,历十二帝,有庙号的也就四位。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高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 朱标共有五子,朱允炆是庶长子,朱元璋重礼法,最后却传位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允炆是朱标嫡子吗,朱标死因真相,吕大人是朱标老丈人吗

    朱允熥是嫡出,是常氏所生,他亲哥哥朱雄英去世之后,朱允熥就成为了嫡长子。按道理说朱元璋应该立朱允熥为皇太孙,但是为什么最后却是朱允炆成为了皇太孙呢?先来看一下明朝当时的政治情况,明朝出现,淮西各勋贵互相联姻,导致朝廷内的关系盘根错节。蓝玉是勋贵的代表之一,他专横跋扈,不听朱元璋的劝告,甚至直接向朱元

  •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传说,原来他们是,玉帝身边的金童玉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的马皇后有多惨,朱元璋马皇后简历,朱元璋和大脚马皇后的故事

    话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顺帝昏庸失政,他不但没有重整山河,反而把大元江山越来越拖进了覆灭的深渊。天下民不聊生,盗匪横生,各地的反元起义运动,更是风起云涌,好好的一片江山,被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人间受难,天上的神仙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三界的最高主帅玉皇大帝,就召来了群仙,说:“众位爱卿,朕近

  • 为什么南宋之后所有的朝代都不在河南建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有几个朝代为南宋,宋朝为什么迁都洛阳,在河南建都的朝代

    之所以选择在河南地区建立王朝,其实是有着很多的考量的,首先河南是中华文明古老的发源地,这个地方是大平原,利于种植,掌握了农业也就掌握了人口和财富,自然是王朝发展的第一选择。可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北宋覆灭之后,南宋之后的朝代再也没有在河南建都了,虽然各个朝代都有着自己合理的理由,可是抛弃这十一朝古都

  • 李善长偷偷询问刘伯温,“朱元璋称帝会杀哪个?”刘伯温说了3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伯温没算出朱元璋要杀他吗,刘伯温说什么话让朱元璋杀他,朱元璋与李善长谈刘伯温

    细观明史,朱元璋之所以发迹还真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忙,他便是红巾军老大之一,郭子兴。幼年时的那段经历让朱元璋养成了圆滑的性格,当因为生存不下去加入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左右逢源,得到了大佬郭子兴的器重。俗话说得好,有人好办事,朱元璋有了“背景”之后,很快便成为了统领一军的将领,并漂亮的打了几次胜仗,在红巾军

  • 朱元璋眼里不容沙子,为何侄子朱文正反叛,他还要封其后代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哪一集斩朱文正,朱元璋还是对朱文正有香火之情,朱文正的死朱元璋后悔吗

    然而朱元璋在历史上也因为他本身的残暴而被人诟病,在其统一天下之后便“良弓藏,狗兔烹”,对于那些威胁自己地位的臣子直接抄家灭族,狠辣可见一般。对待未曾谋反的臣子都这样残暴,那么对待那些已经谋反的臣子我们可想而知。但有一件事却很让人意外,朱元璋并没有对所有谋反的臣子给赶尽杀绝,对于他的侄子朱文正反叛之后

  • 朱元璋大宴群臣,刘伯温突然从三道菜看出了杀机,真相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第二次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怎么看出杀机的,刘伯温劝朱元璋杀所有主降之人

    “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从未出现在史书记载中,哪怕是野史,它只是出现在《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中。而且现在早已证实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非史实,同时“庆功楼”在真正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不过这座楼倒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建在南京的“忠勤楼”,当时朱元璋为了方便与朝中重臣商谈军国大事,于是就特意建了这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