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庙号就是人家帝王死后在宗庙里面牌位名号,是由其后人评的。这个庙号分两个阶段,在唐朝以前评庙号是比较严谨的,非大功德,于国家有大贡献者不可得之。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有庙号的。像西汉一朝,历十二帝,有庙号的也就四位。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高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所以那些时代的皇帝称呼多用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等等,因为字少,便于称呼和记录,而且还能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作用。但是唐朝之后,谥号开始乱搞,皇帝谥号流行“假大空”,字多且美,后世皇帝还可以给祖宗加谥,总之就是好字眼儿全往上堆。
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就是文皇帝,即汉文帝,后来给加到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到了明朝,那都是固定十七个字,比如万历谥号就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而清朝更厉害了,随便一个出来就是二十几个字。比如雍正就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所以,这谥号没法用了。而刚好庙号在隋唐时期已经泛滥,基本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带有一定的历史评价生前总结,能起到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
比如庙号为“仁”、“孝”的,那就是比较贤能、国家发展的比较好。比如宋仁宗、宋孝宗、明孝宗。庙号为“光”、“穆”的,那就是在位时间比较短的,比如明光宗,一个月就挂掉了。还有庙号为“思”的,那就是亡国之君了,也就是咱们的崇祯皇帝。
所以为了方便,大家普遍称呼皇帝的庙号。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者称为祖,有德者称为宗。合起来就是祖宗。而这里的功一般指的是开创之功、德指的是守成之德。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称祖的,其他皇帝大都称为宗。
一般来讲,开国之君,就是称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那些没有称太祖的,基本上就是把称号追赠给了父亲爷爷啥的,以表其对于自己开创之功的贡献。
比如说隋文帝称的是隋高祖,隋太祖给了他爸爸;唐高宗李渊则是把唐太祖德位置给了爷爷李虎。这里有个特点,就是杨坚、李渊他们开创新朝,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依靠家族实力,所以给他们祖辈追封是没问题的。像赵匡胤、朱元璋那都是自己来,老爸没帮上忙,所以就自己称了太祖。
称祖的皇帝地位要比称宗的高,因为太庙的正殿牌位是固定的,就拿明朝来说,其固定九个牌位,即天子九庙,也就是皇帝一脉。满了以后就得将里面距离最远德一位移走,到偏殿去,这称之为入“祧”。这里面只有称“祖”者因为开创之功,能够享受万事不“祧”。
也就是说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以一直待里面。朱棣其实原本庙号是明太宗,只是后来嘉靖给他改了,是为明成祖,这才没被移走。嘉靖想把亲爹的牌牌摆进祖庙,但位置不够了,于是就给朱棣升格为“成祖”,嘉靖的亲爹就以“宗”的身份进入祖庙,嘉靖就能给名正言顺地给他爹上坟烧纸了。
这也是为何明朝有两个祖。
而清朝就厉害了,有三个祖。首先是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他统一女真,开创后金(清朝的前身),这绝对是开创之功,称太祖是没问题。
而后皇太极继位,他虽然是改国号大清以后德第一位皇帝,但是他也就是改了个名字而已,终其一生也没能入关称帝,只能是在辽东晃荡,所以他没有开创之功啊。
所以称他为清太宗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后的顺治皇帝,他庙号为清世祖。他是有开创之功,清朝是在他的任内入关问鼎天下的,这个称祖不过分。而且世祖有承上启下,中兴之意,顺治时期的清朝取代了明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称世祖是没问题。
而再后来的康熙皇帝为何也能称祖呢?
这个主要是雍正的个人想法,他认为康熙一生都在开疆拓土,是实打实的开创之功。这个倒也没错,康熙一生平吴三桂,征葛尔丹,收台湾,击沙俄,带领清朝走向极盛,说他有开创之功也没错。
但严格来讲,他是不能称祖的,你看看汉武帝、唐太宗,哪个不是开疆拓土?可他们没有称祖啊。这主要还是源于雍正等人对康熙的过分崇拜吧,毕竟不是汉人政权,没有那么严谨的,不用太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