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时候就有一位非常谨慎的官员,甚至可以说他胆子非常小。在一次科考当中他的儿子考中了探花,但是为了避嫌,他特意让监考把自己儿子的成绩降成了二甲头名。能够谨慎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这位官员就是清朝的张廷玉。
张廷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上好几代人都是做官的。在1700年,也就是康熙年间的时候,张廷玉参加了科考,并且毫无疑问地考中了进士。最初进入仕途的时候,张廷玉出任的只是一个闲职,康熙看重他的文采,所以只能算是一个文秘的官员,并没有权力参与政事。
康熙晚年朝中爆发了九子夺嫡的争斗,朝中的大臣们都纷纷选定阵营,并且努力地为自己效力的主子办事。但是张廷玉却没有着急站队,他把自己摘出了争斗当中,让自己成为了旁观者。张廷玉的文采深得康熙的喜爱,所以康熙也问过他谁当太子更合适。
张廷玉深知这样的问题是陷阱,所以他每次回答的时候,答案都是非常中立的,不管是哪一位皇子,他都不会过多地吹捧和冷落,这样的态度也让他能够在朝中安稳地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都知道雍正是非常多疑的,如果不是张廷玉保持中立,他很有可能会被雍正除掉。
到了雍正时期,张廷玉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很高了,甚至朝中的很多官员都是张廷玉的门生。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依旧十分地低调。当时张廷玉的儿子去参加了科考,作为官宦世家的后代,才华和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科考当中他拿到了探花的名次。
但是张廷玉知道以后,他主动找到了监考官,请求降低自己儿子的名次。在张廷玉看来,如果自己的儿子以探花的名次进入朝廷,很有可能会引起皇帝的疑心,毕竟朝中已有众多的门生,如果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地扩大,会成为皇帝眼里的威胁。靠着谨慎的性格,让张廷玉经历了三个朝代,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