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沛国谯县人,大致出生于公元145年,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华佗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外游学,他一心钻研医学,从未想过步入仕途,对他来说,治病救人,使病人摆脱痛苦才是第一位的。东汉末年,天下英雄趁势崛起,为夺天下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
就在这个时候,华佗横空出世,他依仗多年来的行医实践经验,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病患。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华佗眼光毒辣,他可以见微知著,从一丁点的症状中瞧出病情和脏腑病位,进而对症下药。
一次,有两个军吏同时患病,他们都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一般来说,给他们开相同的药就可以,可华佗并没有这么做。他给二人分别开了发汗药和泻药,二人心里虽感到疑惑,但还是照做了,服药后也痊愈了,他们无不佩服华佗医术的高明,这便是华佗的独到之处。
华佗在外行医时,经常会遇到疑难杂症或者古怪的疫病,当黄疸病流传较广时,华佗一共花了3年时间才茵陈蒿的嫩叶中提取出特效药,救治了不少濒死之人。所以当时才会流传这么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不过,华佗虽然是那个时代罕见的名医,但他也终究被这个盛名所累。当时,医生是最不受待见的职业之一,属于“方技”,被人瞧不起是常有的事。众所周知,曹操患有头风,时常疼痛难忍,为了根治这个病症,就派人找华佗给他诊治。
没想到的是,华佗却是个“硬骨头”,他不喜欢为人役使,于是就称妻子病了,迟迟不上路。结果,曹操发现他在撒谎,于是就派人把他抓了起来,以欺君之罪、不从征罪判他死刑。尽管荀彧再三向曹操求情,说华佗乃是当世名医,除他以外,世上再无一人能治头风病。
曹操何许人也?他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华佗在狱中被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曾把一本医书赠予狱吏,说这本书记载了他毕生所学,可以治病救人,对世人有大用。然而,狱吏却因为害怕被惩罚拒不接受,华佗无奈,只有亲手将这本医书烧掉了。
华佗之所以这么出名,除了他的医术外,最令人叹服的,便是他创造出来的麻沸散,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在外科手术上大展拳脚,并因此得了个“外科鼻祖”的称号。然而,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却对华佗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华佗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
陈寅恪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他出身名门,才学过人,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对东西方文化很有研究,尤其是历史,精通八国语言的他,往往可以从不同国家的史料中,找出历史的真相,他对华佗的质疑,也出自与此。
陈寅恪认为,华佗的“佗”字在很少在中国古代出现,他从任何一本古文献中,也很难找到名字中带有“佗”字的人。不过,如果把印度同时期的古文献翻译过来的话,则会发现很多人的名字中带有“佗”这个字,比如佛陀,吠陀之类,也就是说,华佗的名字也许是音译过来的,他极有可能是印度人。
除此之外,陈寅恪质疑《三国志》的历史真实性,《三国志》的作者虽然是陈寿,但补注人却是裴松之,裴松之是个喜欢收集小说、故事的人,也许他在书中补充了很多未经考证的民间传说,所以《三国志》中关于华佗的记载,他一直是半信半疑。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考证,华佗制造麻沸散的原材料是曼陀罗花、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等,而主材曼陀罗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华佗若不是印度人,他怎么会对曼陀罗花如此熟悉?还有,华佗的一些治疗方法与古印度的医疗术十分吻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来历。
实际上,陈寅恪还提出了一个不算证据的“证据”,他说华佗肤色偏黑,与印度人差别不大,即使他不是纯正的印度人,也有可能是混血。其实,无论陈寅恪的怀疑有没有道理,他都是一个勇于质疑的学者,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家认为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后汉书·华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