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为节省开支午餐只吃窝头,7天后内务府拿来账单,康熙沉默了

康熙为节省开支午餐只吃窝头,7天后内务府拿来账单,康熙沉默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76 更新时间:2024/2/6 23:16:23

在不少清朝人的笔记中,对于康熙年间的记载都不是太好,特别是康熙晚年这段时间,以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来说,根本无法称之为盛世。而乾隆时期虽然是清朝税银收入最高的时期,但是当时的清朝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甚至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后,对于清朝有过这样一段回忆,他认为清朝实质上是非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总的来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还是颇做了一些事情的。年轻时期的康熙皇帝确实有着雄心壮志,而且在读书治学方面也颇下了一番苦功。他晚年时期曾回忆说,自己十七八岁读书甚是用功,“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在这一点上,康熙皇帝并没有吹牛,清朝宫廷档案中也记载其“圣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通”。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确实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史书中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很高,而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低,他在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称自己少年勇武,然而“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认为自己的一生十分节约,“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虽然说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但是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越到晚年时期越昏聩。用昏聩来形容康熙皇帝也许并不正确,但是康熙皇帝晚年时期的作为,确实不如年轻时期那样果断。年轻时期的康熙皇帝,十分注重休养生息,致力于发展经济,可是晚年倦勤,以至于出现了吏治败坏的现象。

不光如此,常年的征战使得清朝国库空虚,康熙晚年时期的“康乾盛世”也变得名不副实。直到雍正皇帝继位后,经过十数年的励精图治,才逐渐恢复了清朝的元气。不过,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评价有一点说得很不错,那就是康熙皇帝的一生确实非常节约。在清人笔记中,就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康熙晚年时期,常常因为国库空虚而苦恼。有一天朝会时,康熙皇帝就问大臣们,平时的生活怎么样,每餐要吃多少菜,耗费多少银两。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回答,大臣们哪怕平时顿顿山珍海味,可也不敢当着皇帝的面直说啊。于是大臣们只好回答说日常饮食比普通人要稍微好一些,不过也只能十来天吃一顿肉,每月生活耗费银钱也不过二两有余。

康熙皇帝一听这还了得,大臣们每个月生活费才二两银子,而自己御膳房一天的开销就要好几千两。为了节省开支,康熙帝想了一个办法,吩咐御膳房每天午餐给自己准备窝窝头,打算用这个方法降低宫里的开支。可是过了7天之后,康熙帝看到内务府呈上来的账单后却沉默了,因为非但没有省下钱,反而还多耗费了许多银两。

可能很多人就纳闷,皇帝都吃窝窝头了,为什么却省不下银子呢?原来,这个问题还是出在御膳房上。虽然说皇帝下旨说自己每顿吃窝窝头就好了,可是往常吃的那些菜还是一样都不能少。因为如果没有预备这些菜的话,万一皇帝想要吃,御膳房却做不出来,这个责任没人能够承担。再加上皇帝吃的窝窝头,那都是精挑细选的原材料,本身价值就非常高,这样算起来不但没省钱,反而要额外多花很多钱。

其实,这个道理康熙皇帝心里也明白,只不过他一时间并没有想到这一点罢了。在人笔记《东轩笔录》中,就记载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说宋仁宗有一天跟亲近大臣说,自己昨晚上饿得睡不着,非常想吃烧羊。大臣就纳闷说,陛下为什么不跟御厨说呢?宋仁宗就回答说,担心自己提了这个要求后,御厨会形成定制,每天都要杀一头羊,如此一来耗费甚巨。

康熙皇帝博览群书,应该也是读过这个故事的,所以当他看到内务府拿来的账单,所以才会沉默。因为自己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不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额外增加了宫里的开支。不过,他随后就改正了过错,不再要求御膳房给他准备窝窝头了。总的来说,康熙皇帝在古代的众多皇帝中,还是非常不错的。

更多文章

  • 清朝状元后代,独居深山状元府守护祖宅,无水无电过乞讨日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状元府,清代状元后裔独居于深山状元府中,清末武状元广东老宅

    我们国人非常讲究传宗接代,孟子的这句话更是揭示了这一点。古代人,传宗接代是一个人最大的使命。现如今,虽然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但是结婚生子依旧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情。当然,我们也非常重视血缘,每到祖先忌日的时候,人们都会去祭拜祖先。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在守候着自己的祖宅,例如曾经有一位清朝状元的后代,他一

  • 他是清朝皇室后人,在北京蹬了38年三轮车,一小时150不讲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引进四轮马车,清朝三轮木车老照片,清朝时期中国人骑三轮车

    在我们印象中,皇族都是应该从事那些比较高尚的职业。即使皇朝不复存在,按照他们家族的积累,他们要找一份好体面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他与众不同。他是清朝皇室的后人,他在北京蹬了38年三轮车,而且他的价格也不便宜,一个小时150不讲价!众所周知,北京有很多巷子都是保留着很多古代文

  • 李鸿章后人将家藏古董全捐国家,足足装了2辆卡车,价值难以估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鸿章子孙近况,李鸿章后人捐赠物,李鸿章150亿遗产

    不过,上海博物馆中收藏的70多件珍贵青铜器,例如小臣单觯、鲁侯尊、叔硕父方甗等物,却是李鸿章的后人捐赠的,这些都是他的毕生心血,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李荫轩,是李鸿章五弟李凤章的孙子,祖籍安徽合肥。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展现了对文物收藏的兴趣,尤其是古代钱币和青铜器,那更是他的最爱。

  • 他手戴乾隆扳指,专家让其上交,他却说了9个字让专家无言以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老人戴乾隆真迹扳指,乾隆手上戴扳指视频,乾隆题诗中的玉扳指

    扳指原本是用来开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弓弦伤害手指。但是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尚武,扳指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和现代人带的戒指差不多。而且在奢华程度上,扳指有过之而无不及,逐渐成为了八旗子弟炫富的首选物品。清朝的皇帝对于扳指都情有独钟,特别是乾隆皇帝,一生更是收藏了数不清的扳指。能被乾隆看上的扳指,

  • 为何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就是打不进来?只因他做对了2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魏忠贤最开始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小混混,后来被逼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在1589年的时候进宫做了一名公公,因为魏忠贤本人比较的圆滑,所以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门道,并且在之后还联系上了皇帝的乳母,慢慢的两个人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 第一点,在1623年的时候,魏忠贤还接手掌管了东厂,这个时他的权

  •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清至今守皇陵的人,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守皇陵,守皇陵的皇子都干什么

    清东陵从1661年开始修建,即大清入关之后。陵寝的修建历时247年,几乎贯穿着整个清朝的历史。这里大小共有15座陵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以及妃嫔、阿哥和公主们共161人。由于年代与我们最为接近,所以清东陵是目前我国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寝。在清东陵这里还有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守陵人。大清

  • 唐朝一官员为表忠心与儿子划清界限,全家出动将亲生儿子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皇帝杀儿子,唐朝历史上父亲杀儿子的历史,唐朝将军被儿子毒死

    武则天时,有七个朝廷重臣被罗织罪名,按罪当斩。但武则天决定饶他们一命,免去死罪,流放边疆。罪臣当中有个叫崔宣礼的,他的外甥霍献可也在朝中当差。那时候的流行观念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背叛儿混蛋,外甥这种没出五服的亲戚也容易被捎带上。因此关键时刻,霍献可做了一次精彩的划清界限的表演。他在朝堂之上对武则

  • 李世民最混蛋的两个兄弟,却贪财不贪权,到死都让李治拿他们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对李治有多好,李治怎么评价李世民,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三人什么关系

    另外李渊将李世民带着身边出征,将李建成放在家中留守,这种态度也凸显出李渊对两个儿子的差距。也正是因为李渊的态度,令李渊身边多了不少能人,像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人,还是在李世民造反之后才跟了他的。然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才得以登基。李世民虽建立大好河山,但在李渊看来却始终没法接受。李

  • 曝武则天黑料的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的神童是谁,武则天的十个事实,揭秘武则天的两个左膀右臂

    你只知道我《咏鹅》,后来呢?都说出名要趁早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位诗人一、诗、成、名!提到骆宾王除了鹅鹅鹅你还能想到啥?脑袋一片空白的举个手康康能混成“初唐四杰”之一只靠一首成名诗显然不可能骆宾王凭借着一首《咏鹅》7岁喜提“江南神童”的称号第二年县里举办童子科考试他又用一首《玩初月》碾压了全县的 鸡娃估计

  • 玄武门之变后,如果李渊不主动退位,李世民会弑父登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怎么样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后悔吗,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杀李世民

    不过李世民虽然雄才伟略,但弑兄逼父的名头却伴随了他的一生,到了如今也依旧是他的黑点。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就逼着李渊退位,那么如果李渊坚持不退位,李世民会弑父登基吗?99.99%的可能不会,毕竟李世民只是想当皇帝,除去竞争对手后,也就没必要在弑父了。要知道在古代孝敬父母是非常强大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