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为何其他几国不趁机打压秦国呢?

长平之战后,为何其他几国不趁机打压秦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67 更新时间:2024/1/21 4:53:06

长平之战是决定战国命运的一场大决战,以白起为统帅的秦军,战胜了以赵括为统帅的赵军。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将俘虏的四十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未成年的小兵放回去报信。但是,这场战役,秦军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史书上记载,秦军也死亡过半。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其他的五国没有坐收渔人之利,发动对秦军的攻伐呢?

一、秦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策略在战国中是最出色的。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还是由战国的特点决定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除了秦国的国力是七国中最强大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国家战略和外交策略要远高于其他六国。

秦国的国家战略就是统一天下,为此,秦国的十几代国君一直就朝着这一目标努力。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并毫不动摇的朝这个方向前进,这种力量是极其可怕的。反观其他六国,此起彼伏,互相征伐,可是哪个国家都没有长期的打算。就这样,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而六国的势力越来越小。

在外交上,六国的外交家也看出了天下的关键,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外交家提出合纵,以六国之合力对抗秦国。而秦国则以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提出连横,打散六国的联合,对六国各个击破。最终,还是连横战胜了合纵。这是因为连横以秦国为主,行动坚定灵活。而合纵则是六国联合,这些国家之间都有着利害关系,各怀鬼胎。一旦出现矛盾,就四分五裂。因此,在外交策略上,六国也落了下风。

二、长平之战中赵国的作为犯了战国的大忌。

具体到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里,赵国的所作所为犯了大忌。这场战役,在没有开始的时候,赵国就落了下风,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赵国接收上党,是不义的行为,完全打破了战国时的外交惯例,遭到了其他五国的一致反对。上党本身是韩国的领土,因为韩国的失败,被迫割让给秦国。但是,韩国上党守冯亭为了挑起赵国和秦国的争端,故意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从这一件事来说,赵国接收上党是完全违背外交惯例的。上党本身是韩国割让给秦国的领土,跟赵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而赵国由于利欲混心,不顾秦国和韩国的外交协议,强行占有了它。这在战国时期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如果纵容这样的事情发生,会给各国将来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赵国便被各国孤立了起来,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国家的支持。

由于《史记》的作者的倾向性,我们对秦国扣押楚怀王,张仪欺诈楚国等不义之举都义愤填膺,可是,将心比心,赵国强占秦国的战利品不也是不义之举吗?公然违背战国的国际之间的惯例,还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估计连韩国都不会站在赵国的一边。

三、秦国占据了外交的先机。

再加上,在这场战役前,秦国也做了周密的部署,针对其他五国,秦国分别做了外交工作。在这五国中,齐国遭受过六国联军的攻击,国力衰弱,对其他的国家心怀怨恨,不参与其他国家的纷争。韩国被秦国实力压制,唯秦国之命是从。燕国是实力最小的国家,又隔着赵国,也不参与。

剩下的就只有楚国和魏国。楚国是个大而虚弱的国家,它被白起打败,将国都东迁,惊魂未定,根本不敢和秦国为敌。最后剩下的魏国一个国家,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连续给了它沉重的打击,它一个国家更是不敢对抗秦国。

这样,赵国在外交上已经无可救药,再加上秦国声张如果有国家帮助赵国,秦国就转移兵力去攻打它。在道义和实力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去救赵国。

四、秦国当时还有余力。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损失也很大,当时秦王和白起谈论说“秦国疲敝,国内空”。白起率领的军队也死亡过半,不敢虽然如此,秦军还是有余力的。当时白起兵分两路,就准备打下邯郸,灭了赵国。只是因为范雎的阻拦,才给了赵国苟延残喘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国家都各怀鬼胎,它们也是从自身的考虑出发,来决定国家下一步采取的行动。在长平之战胜利的震慑下,各国谁都不敢、也不愿意出头去挑战秦国。

在各国的战略里,一个强大的秦国是大家的威胁,而一个强大的赵国也并不是大家的福音。赵国也是一个极有侵略性的国家,它在胡服图强之后,对四周的国家进行了侵略。连岁月悠久的中山国都灭亡在它的手中。如果赵国战胜秦国,取代秦国的地位,对关东各国的威胁要比秦国还要大、还要直接。

因此,在其他国家的心中,最好是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才符合各国的利益。各国既不会插手秦赵的长平之战,但是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其中一方被另一方灭掉。所以,在秦军消灭赵军之后,秦王停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各国也就不去参与进去,大家相安无事。

五、其他国家干涉秦赵战争的时机未到。

如果其他国家在这个时候对秦军采取军事行动,会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道义上的问题。秦国是为了自己在上党的利益作战,名正言顺,有着正义的名分。其他国家参与名不正言不顺,在道义上理亏。

二是没有打败秦军的把握。秦军有名将白起率领,秦军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得胜之军,士气高昂。在白起的军事生涯里,他多次以少胜多,魏、韩这些国家都被他以极为悬殊的兵力打败,可以说是对白起闻风丧胆。有白起在,其他任何国家自问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三是赵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秦军还没有对赵国进行最后的攻击,这个时候出兵对秦国发起军事行动,实际上是替赵国去抵挡秦军的攻伐。白白损失自己的兵力,而让本来该受秦国攻打的赵国坐收渔人之利。在那个权谋玩得娴熟的时代,谁也不会去做这种出力不落好的事情。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后,各国权衡利弊,终究还是认为参与秦赵之间的战争,时机不成熟,所以没有参与进去。

结语: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的损失也很大。当时其他各国没有参与进来,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主要有道义上、实力上和战略平衡等几方面的考虑。在当时,参与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在一年后的邯郸之战中,这个时机成熟了。秦国的衰弱已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秦军长期攻打邯郸不下,损失惨重,而白起又因病不能指挥作战,这一切都削弱了秦军的实力。再加上秦国要灭掉赵国,也给大家带来了直接的威胁。由于唇亡齿寒,迫使关东各国组成联军,一举打败了秦军,扭转了关东的形势。

标签: 战国白起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秦朝禁卫军在当时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禁卫军,商朝,历史解密

    秦朝禁卫军是秦军的精华所在,也是决定秦朝皇位的重要力量。公元前239年,年轻的嬴政靠着禁卫军的支持击败了嫪毐集团,放逐了自己的另一个便宜老爹吕不韦,牢牢将权力握在手中。三十年后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和赵高师徒也靠着禁卫军在秦朝掀起了腥风血雨,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旅。根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赵正

  • 三国时期的著名酒局,他单刀赴会、力保荆州,而后令鲁肃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要说三国最讲义气的人是谁?倘若关羽排第二大概也就没人敢排第一了?关羽给后世所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让人惊叹。那么今天,东吴大都督鲁肃要请关羽喝酒,其意图在于讨要荆州四郡,以忠义闻名的关羽面对咄咄逼人的江东众人又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废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故事。建安二十年,当时已经攻取益州的刘备已

  • 古代城门为什么都是向里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宋朝,历史解密

    古代城门都是向里开,为什么不能向外开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大家可以发现城门都是往里开的,还没见过有往外开的,无论是衙门还是百姓家的小门,它都是往里开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政治中心都在城里,如果发生战争敌人想要攻下城池、打进城里,就必须由外向里攻打,作为一座城的出

  • 九门提督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其职务与变迁过程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九门提督,历史解密

    九门提督的来历九门提督这个官职,始于清朝康熙初年,而所谓九门,指的是清朝的京城北京,有九个城门,九门提督,顾名思义,负责九个门的官儿,引申意义,可以理解成负责京师治安的官儿。事实上,九门提督在清朝的职权包括但不限于京师治安这个领域。九门提督的职务与变迁所谓的“九门提督”,事实上只是这个职务的简称,这

  • 韩国是怎么把郑国灭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郑国,春秋,历史解密

    1.子产对郑国的贡献:郑简公第二十五年,郑国派子产到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病情。晋平公就和子产讨论占卜星宿的问题,子产回答得很全面很具体。晋平公很赞赏子产,给了子产很多礼物。第二十七年,子产跟随郑简公去朝见晋君和楚君。第二十八年,郑简公病了,就派子产会见诸侯,并与楚灵王订盟。第三十六年,郑简公去世,其子宁

  • 街亭一战中,为何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安排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整个蜀汉原本积累的优势一夜全无,被迫在北伐的路上不断走着循环的路子,而这一仗输就输在了马谡身上,为什么这样说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就因为马谡在街亭一战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擅自更改了作战方式,放弃水路,直接上山,导致中了曹魏大

  • 日本军队拥有200多万伪军,他们的战斗力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伪军,近代,历史解密

    在各种类型的抗战电视剧中,除了凶狠的日本军队之外,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那就是伪军部队。认真地说,日本军队在维持自己统治的过程中,组建了大量的伪军部队。这些伪军部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日本军队处理了很多难题。那么,日本军队总计拥有多少伪军部队呢?这些伪军部队是不是没有战斗力?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

  • 历史上宇文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宇文邕,南北朝,历史解密

    大家有没有提到那一个人,就会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小编身边有这样的人,但是,历史上有一个真的是差一点就无法用语言形容了,那就是北周宇文邕的而在宇文赟,父辈辛苦打来的大好江山就让给了别人,做了隋文帝杨坚的垫脚石。一代枭雄宇文邕的自小对他的严格教育,好像因为自身性格适得其反了,结果继承帝位以后国家不断衰

  • 什么是火耗归公?雍正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火耗归公,清朝,历史解密

    火耗就是地方各州县在收完赋税后,要把老百姓上交的碎银子熔炼后再铸成银锭,由于老百姓的的碎银子纯度质量不一,在熔炼铸锭的过程中一定出现损耗,因此,地方州县在收税的时就会以“火耗”为由,多向老百姓收一些赋税。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因为清初

  • 成语“四分五裂”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成语宝库中,有些看上去就不像是成语,反而像是俗语。比如四分五裂,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成语。所谓“更像成语”,至少是要出自正规史书的原文(大意),比如出自《史记》的“背水一战”、出自《三国志》的“推心置腹”。实际上,看上去不像成语的“四分五裂”,出自《战国策-魏策一》。四分五裂这个成语与战国时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