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六国为了求存做出了哪些努力?
合纵抗秦
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精锐被秦国坑杀。此时,山东六国更无一国在军事上能够与秦国对抗。但是,就实力来说,只要联合起来,仍然有战胜秦国的可能。邯郸保卫战中,赵、魏、楚三国联军在邯郸城下,不仅大败秦军,还迫使秦将郑安平率领两万秦军投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国入侵魏国,信陵君统率除齐国外的五国军队,击败秦将蒙骜,并将秦军一直赶回了函谷关。
自苏秦以来,合纵就一直是抵抗强大秦国的最有效的办法。即使在战国后期,六国如果真正联合起来,实力也是远超秦国。但是从苏秦以来,六国联合各怀鬼胎,互相攻伐。再加上秦国从中挑拨,合纵抗秦最终失败。
间谍疲秦
韩国由于实力弱小,不敢与秦国正面抗衡,但是又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首要目标。只好安排间谍水工郑国到秦国。通过帮助秦国修筑河渠,来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灭韩的步伐。
[var1]
郑国
虽然后来,郑国间谍身份被发现,郑国在狱中向秦王政上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为了建万世之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继续支持郑国修完了河渠,也就是后来的郑国渠。此渠建成后,秦国实力大增。“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韩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秦国实力增强后,第一个灭掉的还是韩国。
谨慎侍秦
五国伐齐以后,虽然在田单的主持下,齐国顺利复国,但实力大损。于是,齐国实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外交政策,就是两不得罪。主要就是恭恭敬敬地对待秦国,苟且偷安。最典型的就是在长平大战中,赵国军粮匮乏,向齐国求援。齐国人看不透,齐、赵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今日赵国灭亡,明天就是齐国。齐国拒绝提供给赵国军粮。而缺粮正是赵王换掉主张防守的廉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齐国的国策“事秦谨,与诸侯信”,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恭敬对待秦国,就不可能对其他六国讲信用。齐国只做到了自己讲的第一条。
[var1]
秦灭六国形势图
虽然这个战略,让齐国太平了数十年,但是最终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割地赂秦
这是最蠢的一个办法,韩国、魏国、楚国等为了求存,武力战胜不了秦国,竟然用土地换和平,结果不仅换不来和平,反倒削弱了自己,强大秦国,加速了灭亡。这点,在宋代苏洵《六国论》中有深刻的论述。“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荆轲刺秦
著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众所周知,虽然无济于事,但好歹也是放手一搏,要比齐国的坐以待毙、比韩国、魏国、楚国割地赂秦强得多。
在山东六国,表现最好的,还是赵国,以最坚决的军事手段抵抗秦国,但只是可惜了赵王昏庸,奸臣当道,最终良将惨死,国家被灭。
可以说,六国抗秦没有一个国家用尽了全力。最后,用《六国论》中的一句话结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