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每一个封建王朝权力顶端的人物,自然就是天子。然而,即便天子权倾天下,也并非没有任何能够限制他的。
历史上的清朝,就曾有这样一官职,它的权力比起皇权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纵观清朝几百年间,能居此位者唯有二人。那么,它究竟是何种职位,那二人又是谁呢?
权力之顶端
远古部落社会的领袖,皆是为民服务的勤务员,而后世历代的帝王,只把天下看作自家产业。因为天下是自己家的,所以他们都是采用世袭制,以便同一姓氏长期掌控天下。
自清军入关以后,满清历经几代皇帝沿袭汉族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也使得皇权以及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样做,虽然省去推选天子一步,但弊端却非常明显。
毕竟,皇帝不可随意废除,天下唯皇帝是从,若他是位明君,或许对朝代的发展有所推动。但是,历史向我们很好地证明了,明君向来只是特例,平庸才是常态。
除了这方面的担忧,还存在一点忧患。那便是君主若去世过早,新继承人年幼或是资历尚浅,恐怕难以担负大任。不过,历代的皇室自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不让权力落入他人手中,要么安排一些辅臣和太后辅佐新皇,要么便是安排摄政王。
摄政王这一官职,是在新皇年幼无力理政时出现的,担任摄政王的人只能是皇族亲王。清朝时期,就有两位真正的摄政王,他们分别是睿亲王多尔衮和醇亲王载沣。
摄政王多尔衮
清崇德八年,皇太极撒手人寰,一时间满清失去主心骨。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两人,明里暗里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但最终多尔衮出奇制胜,将皇位让渡到于福临。
福临年仅六岁,正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若是让他来管理国家,自然是无稽之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便以摄政王之名,顺利把持朝政。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有勇有谋杀伐决断,在强者为尊的满洲部落里,是一个非常有威信力的存在。努尔哈赤在世时,他就常跟随一起征战四方。
努尔哈赤曾表示,希望将来多尔衮继承位置,只可惜他去世过早,新任首领就成了皇太极。但多尔衮此人也同样野心勃勃,权谋手段极为出色,在担任摄政王时期表现得很突出。
那时,李自成带领农民军攻占北京,多尔衮当机立断,拉拢明将吴三桂进军李自成,最终夺取北京城。在清军进入北京城后,他决定迁都,满洲的都城本是沈阳,但位置不利于将来一统天下。
多尔衮向来是极富野心的,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决策。于是他力排众议,将大清的统治中心移到了北京。当时,南明势力崛起,威胁满清统治,为消灭这一敌对势力,他采取先礼后兵的方法彻底击溃对方,加快了统一天下的脚步。
同时,因是异族执政,为了防止引起大量汉人的不满和抵抗,他便主张以汉治汉、亲汉来缓和矛盾。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极具政治天赋的人物,但他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终究只是满洲贵族。
他所实施的政策,也只是为了维护好满清统治。他在前期曾主张过亲汉,但后来强行执行“剃发易服”,使得无数汉人惨遭杀害。多尔衮虽是摄政王,但其所拥有的权力,早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以至于,长大后的顺治对他的专断独权厌恶不已。因此,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帝掘其坟鞭其尸,列举罪状,彻底清算所有党羽。
摄政王载沣
清朝晚期,也似乎面临着继承人匮乏的问题,几番都是幼子继位,末代皇帝溥仪便是一个例子。他两岁继位,其父亲爱新觉罗·载沣奉慈禧之命,担任摄政王辅佐皇帝。
这样的决定,很是让人匪夷所思。载沣属于皇室中人,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壮年时期。慈禧太后去世后,他本可以直接篡位,却非要扶持两岁的孩子当上所谓的皇帝。
有人解释,载沣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况且辅佐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没有必要再去揽权。但即便如此,没有能力做皇帝,又如何能做好摄政王。不得不说,这种呆板的继承制度,着实让人感觉失望和嗤笑。
载沣在奉命担任摄政王时期,确实没有什么表现。或许见惯了呆板腐朽的制度,他便默认了孰是孰非,采用一贯手段来治理国家。因此,他确实无法拯救国家,可能大清气数已尽,即便换一个明君来也是如此。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已经完了。此时的载沣,放弃了一切权力,从中全身而退回归宁静。似乎在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得很是佛系,也可能是因为他更惜命,所以他不像溥仪一般自命不凡,分不清形势。
当时,溥仪听从日本人建议去建立伪满洲时,载沣果断地站在了反对的立场上,只不过,他并没有及时地将儿子摆正回来。由此看来,或许载沣才是末代封建王朝里的聪明者,虽没有政治天赋,却有着独善其身的本事。
结语
自古以来,权力都是人之所向。这其实和封建等级观念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了权力,似乎就能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然而,权力是来源于民众的,拥有权力应该要负起更大更多的责任,去造福于民众。
可惜的是,封建时代里,权力只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而不是普通大众。因此,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只为一统天下,占据更多土地,统治更多人民。载沣虽没有野心,但他作为摄政王,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持儿子的地位以及大清的统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