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国在海上和陆地上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在黄海海域,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巅峰对决。不过在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政策,龟缩到港内不再出战,日军因此掌握了海上的主导权,北洋水师最终也全军覆没。那么北洋水师为何要避战自保?
第一,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的,可以说是李鸿章的私产,是李鸿章重要的政治资本和立于朝堂的军事依仗,也是满清政府的一块心病。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和朝廷内的顽固派试图借日本人之手铲除北洋水师,剪除李鸿章的羽翼。李鸿章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不愿束手就擒,所以指示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北洋水师龟缩港内避战自保是当时政治博弈的结果。第二,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已经全面落后于日本。日本海军不仅吨位大,而且舰船新、航速快、火炮射速也快,北洋水师舰船老化、航速慢、射速也慢,和日本海战处于下风。北洋水师想要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守代攻,利用铁甲舰吨位大、火力猛的特点以逸待劳的对付日本人。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战略战术。第三,避战自保是当时清政府腐朽没落的一个真实写照。当时清政府腐朽不堪,人人畏战,不管是慈禧还是李鸿章,都抱着苟安的态度。不过李鸿章避战是因为知道双方的底细,慈禧一伙完全是不想打仗,想要苟且偷安。只有愤青光绪和迂腐的保守派不知深浅的一味要和日本人决战,结果最后被日本人打了脸。大清朝已经烂了根子,没人愿意打仗,北洋水师官兵更是不知道为谁打仗,打起仗来不出力,临阵脱逃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最终输掉了黄海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