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是朱然声名雀跃的功成之战,他以一个无名之辈的身份力战曹魏名将而声震敌国,这是孙权在这一战中最大的欣慰。这不仅仅是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同窗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役,让孙权对朱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又确定了一位江东的核心武将。
不过在这场战役中除了朱然的出色表现之外,还有一个人的表现也堪为经典,他就是江东十二虎臣中的潘璋。潘璋是孙权执掌东吴之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但是在跟随吕蒙征讨荆州的过程中取得大功之后,便一直再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了,没成想在这次援救朱然抗击魏军的过程中又一次立了大功,这也是此次战役中的又一个亮点。
据《三国志•潘璋传》中记载,魏将夏侯尚率部到达南郡之后,对朱然驻守的江陵进行了重重包围,并分派前部三万多人架设浮桥,强渡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百里洲。孙权得知消息之后命诸葛瑾、杨粲等将合兵一处,全力阻止魏军强渡并支援孤城江陵。但是诸葛瑾率部出师不利,迟迟没能抵挡住魏军前进的步伐,“魏兵日渡不绝”。
在这关键时刻,还是潘璋出马才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难题。潘璋仔细分析了敌我状况之后说:“现在魏军攻势犀利且士气正盛,长江水位太浅又不利发挥我水军的优势,所以现在不能跟他们硬打。”于是潘璋就率领部众绕远道屯住到了魏军上游五十里的地方,然后命手下人砍伐了数百万束芦苇,并把它们绑缚在一起制成了若干大型的芦苇筏顺流而下。等到芦苇筏全部淤积到魏军浮桥边上的时候,引火烧着了芦苇筏顺带着烧毁了魏军架设的浮桥,阻止了魏军的强渡计划。
潘璋虽然在此战中只是毁掉了魏军的浮桥,但是却对魏军的全面攻势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江水位上升,东吴水军的优势也得以发挥,魏军的外围防线又受到诸葛瑾等人的袭扰。魏将夏侯尚在对江陵旧攻不克的情况下,便率部撤退了。
按理说这场战役东吴取得了胜利,孙权也借此机会全面认清了朱然卓越的军事能力,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但是孙权的表现却是喜忧参半。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向被他信任和重用的诸葛瑾,在此战中的表现让他比较失望。
据《三国志•诸葛瑾传》载,诸葛瑾是跟鲁肃一起被孙权奉为上宾的东吴名臣。虽然诸葛瑾在各个方面都不如鲁肃活跃,在前期也没有受到跟鲁肃一样的重用。但是他对待孙权忠心耿耿并且非常会察言观色,知道在什么时间该说什么样的话,所以孙权对他也是十分尊敬和信任。在鲁肃去世之后,孙权开始逐渐的把诸葛瑾放到了关键的位置上并加以重用。
根据诸葛瑾个人传记注引《吴书》中的记载,曹真、夏侯尚等将在江陵围攻朱然并分兵出讨中州的时候,诸葛瑾奉命统帅大军救援。但是诸葛瑾是个典型儒臣,没有武将那种风风火火、果敢独断的性格。他的性格非常平和稳重,面对这么大的战事也不着急,整天召集一群部将在哪里开会、推理、论证、制定作战计划,却很少真正地付诸于行动,所以在救援朱然的过程中进度缓慢,“兵久不解”。
诸葛瑾的这一番动作,使得朱然在江陵的威胁不断的增加,最后连孙权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权以此望之”。直到潘璋烧毁了浮桥阻止了魏军继续强渡,诸葛瑾才下定决心率部猛攻了魏军一番。诸葛瑾在此战中的表现不仅非常一般,而且还差一点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这让孙权有点失望并且极为的尴尬。关于这一点在战后孙权论功行赏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此战结束之后,朱然、潘璋等人都因战功受到了晋升和封赏。诸葛瑾也被晋升为左将军并册封为宛陵侯,但是诸葛瑾被晋升的原因却有点令人匪夷所思:“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从这当中就看出来孙权的尴尬之处:仗打赢了要进行封赏,又不好单单留下诸葛瑾不封赏,所以就随便给他按了一个功劳。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