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程喜。程喜,字申伯,史料中对其个人的记载非常模糊,籍贯及主要事迹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据《三国志》载,程喜在魏明帝曹丕时期,初以郡太守之职督镇青州。魏帝曹芳继位后,晋升程喜为征北将军兼任青州刺史,率部屯住蓟州督领地方诸军事。据《三国职官表》中的记载,程喜于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迁任征北将军。程喜在职期间,虽在平定地方叛乱、抵御外侵的过程中屡有战功,但其为人生性贪婪且怀有不臣之心,征战的过程中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此事被人上报朝廷后,程喜被罢官流放,再也没有受到过朝廷的启用。
第二位:刘靖。刘靖是曹魏集团的第二位征北将军,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征北将军,而是在病逝之后由曹魏集团追赠的官职。刘靖是功臣之后,其父是曹魏集团的扬州刺史刘馥。刘靖早年以父功加入曹魏集团,初任黄门侍郎,因在职期间工作出色,被魏文帝委以重任,外放至地方为官,历任庐江、河内两郡太守,后又召至朝中任尚书,不久后再度出任曹魏集团的中枢要职河南尹。
刘靖在职期间,明察秋毫、执法公正,在朝廷及众臣中很有威望。对朝廷中的官吏典选及对百姓们有利的事情,事无巨细,刘靖皆拟成条陈向朝廷上奏,其中还包括了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应该让百姓们高筑院墙,以防止匪盗侵害民财;百姓农耕时应该合理的搭配种子;要确保农具的充足;养蚕时要做好防雨的准备等等。起初众人都认为,刘靖上奏的这些事情过于琐碎,对政局稳定没有太大的益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上物阜民丰,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曹魏集团的稳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靖后期历任大司农、卫尉等职。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刘靖率部屯驻蓟州,持节督领河北地区诸军事。刘靖在职期间,率领吏民开垦拓荒、稳固边陲,在境内修渠引水保证农田灌溉,在险要之地修筑关隘屯兵驻防,为地方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刘靖在河北地区驻扎四年,无论军事还是民政都有很突出的成绩,嘉平六年(公元254年)病逝后,被曹魏朝廷追赠为征北将军。
第三位:何曾。何曾是曹魏集团的最后一位征北将军,也是功臣之后,其父是曹魏集团的太仆何夔。何曾早年以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团,初任平原侯文学。魏明帝曹叡继位后,何曾得到器重,官至侍中,后因家母去世,回家守孝多年,于嘉平年间再度出任司隶校尉。当时,抚军校事尹模仗着皇帝的宠信欺压良善、巧取豪夺,朝廷众臣对其恶行敢怒不敢言。何曾得知此事后,领头上书弹劾尹模,此举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称赞。
何曾在职期间还训斥过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时任步兵校尉,自恃才高不尊礼法,其母病逝后也没有按照礼制在家中守孝。何曾当着司马昭的面训斥了阮籍,并认为阮籍这一行为有碍风化,当流放接受苦役。司马昭虽然没有采纳何曾的建议,但对何曾的行为非常欣赏。后来,大将军曹爽控制朝政时,何曾称病告辞居家不出,直到曹爽被诛杀后才重新回朝任职,之后还参与了废黜魏帝曹芳的谋划。何曾因此也得到了司马家族的器重与信任。
毌丘俭反叛失败后,其家人也受到了株连,何曾怜悯毌丘俭家人,上书朝廷免除他们的株连之罪。何曾后期被召回朝廷任尚书,正元年间被朝廷任命为镇北将军,假节督领河北地区诸军事。何曾上任时,司马召命其两个儿子司马炎、司马攸送了十余里。何曾到职不久,因政绩突出又被迁任为征北将军。司马炎篡魏建晋后将何曾召回朝中任职,在西晋集团官至太宰。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志职官表》、《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