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块和氏璧引发城池之争?完璧归赵是什么典故?蔺相如如何谈判?

一块和氏璧引发城池之争?完璧归赵是什么典故?蔺相如如何谈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305 更新时间:2024/2/3 21:28:21

[var1]

秦昭听说后,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如果答应了秦国,将和氏璧送过去,总是担心会受到欺骗,得不到城池;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众人商量了一番,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对策,而且,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出使秦国,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时,宦令官缪贤赵王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认为这个人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任务。赵王召见蔺相如,向他询问是否应该答应秦国的条件,用和氏璧去换那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想了想说:“秦国国力强盛,赵国相对弱小,我们不能不答应。” 赵王又问道:“如果秦国得到了和氏璧却不给赵国城池的话,那我们怎么办呢?”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宝玉,若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但如果赵国给了和氏璧,秦国却不给我们城池的话,理亏的就是秦国了。权衡二者,我觉得宁可答应秦国的条件。”

[var1]

赵王觉得有道理,又问:“可以派谁出使呢?”蔺相如深知这件事非同小可,他想了想,说道:“大王如果没有合适人选的话,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秦国将城池划归赵国,我便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我一定完璧归赵!”听了这话,赵王很满意,决定派他出使秦国。

[var1]

蔺相如到了秦国,就去拜见秦王。秦王只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了他,态度很是傲慢。蔺相如恭恭敬敬地献上和氏璧,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十分高兴,仔细把玩,还把它传给美人和手下的人看,却闭口不提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的承诺。蔺相如早就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他沉着地走上前去,高声说道:“这块美玉好虽好,只可惜有点小瑕疵,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很是好奇,就信以为真,立即将和氏璧还给他。蔺相如手拿宝玉,后退几步,背靠柱子。 秦王害怕和氏璧被撞坏,赶忙给蔺相如道歉,并派人拿来地图,指出要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也趁机将脸色缓和下来,他揣摩秦王这么惺惺作态,只不过是想保住和氏璧而已,赵国还是拿不到城池。于是,他便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赵王不敢不将其献给秦国。 赵王送和氏璧时,曾经斋戒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设九宾之礼于朝廷,我才敢将和氏璧献给大王。”秦王想了想,终究不能强夺,便答应斋戒五天,还吩咐款待蔺相如。下了朝堂,蔺相如斟酌再三,认为秦王必定会违背诺言。于是,蔺相如让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样子,将和氏璧放在怀里,偷偷地从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var1]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朝廷上设九宾之礼,郑重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来到殿上,坦然地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有二十几位君王,从来没有一个遵照约定、信守诺言的。我始终害怕受到欺骗,丢了和氏璧就是对不起赵王,所以我命人带着和氏璧从小道离开,现在已经回到赵国了。天下人都知道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只要派遣一名使者前往赵国取璧,赵国立刻会捧着和氏璧前来。以秦国这样强大的国力,如果肯先将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哪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也知道欺骗大王是死罪,所以我甘愿受刑。只是,希望大王和诸位大臣仔细商量这件事情。”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被这一番言辞说得措手不及。这时,有的大臣很恼怒,主张把蔺:相如拉下去。秦王深知其中利害,尽管愤恨不已,还是强作镇定,他挥手阻止道:“如今就算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反而破坏了秦国与赵国之间友好的关系,不如厚待他,让他回到赵国去,赵王怎么会因为一块玉而欺骗秦国呢!”于是,秦王继续按照礼仪在朝廷之上接见蔺相如,礼仪完毕后便让他回去了。

[var1]

蔺相如毫发无损地回到赵国后,赵王很是惊喜,他极力称赞蔺相如不愧是贤能的士大夫,出使秦国竟然可以不受辱地圆满完成使命,随即任命他为上大夫。当然了,秦国最终没有将城池划归赵国,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交给秦国。 本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战国策》记载,七国各有骑数千匹或万匹,目的是防御还是攻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策中的七国之战,战国策的主要记载,战国策记载了哪十二国的历史

    齐的长城西起于平阴防门(今山东平阴),南面到海边的琅邪。魏为了保护其河西,曾在今陕西洛水以东筑长城。赵国在漳水、滏水流域修造过长城,赵武灵王又在阴山下修长城。燕国在大破东胡以后修造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止于襄平(今辽宁辽阳)。燕、赵修筑北边长城,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各族入侵,后来秦、汉长城即在

  • 《山海经》中的“犬封国”,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可能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奇闻类名著。关于这本奇书,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先生曾说过“余不敢言也”。意思是“我不敢讲评它的内容。”这本从古到今一直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并不是由一人编纂完成。有学者认为此书主体部分为墨子的弟子所著,也有人觉得这位作者是禹。 而关于它的修订工作一直从战国时期延续到了西汉的刘向、刘

  • 三国时期,明明还有一个燕国,为何不叫四国而叫三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的燕国在哪里,三国里面有燕国吗,巴尔干三国是哪三国

    [var1]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三国时期彻底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鼎立的这一历史阶段,还存在一个燕国。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

  • 一代圣人孔子竟然是私生子?就连儒学也并非孔子所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真的是私生子吗,孔子和儒学的大概资料,孔子与儒学传统观后感

    [var1] 对于孔子的身世,现在的史书多写得含糊不清。在范文澜先生所编的《中国通史》第一册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 在孔子出生的问题上,将各种史料综合考察,

  • 十六国时期的残暴,先别怪胡人,其实是这个人先起头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胡人女子照片,五胡十六国历史合集,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

    [var1]长沙王司马乂(yi),或许是西晋中后期皇室里的最后一根栋梁。但什么叫独木难支?这边厢,他刚刚击退了亲兄弟司马颖的20万大军。但转过头,张方又带着7万部队攻进了洛阳。于是司马乂飞也似奔回洛阳,击走叛军,保住了京师。但还没等他喘口气,张方又使出了一招“绝户计”。在洛阳四周堆山筑垒,彻底切断京

  • 隋末唐初雄霸江西的楚国皇帝林士弘,是怎么起家,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林士弘,林士弘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林士弘特大事件

    隋炀帝派遣将领刘子翊统兵征讨操师乞带领的起义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操师乞居然在作战中中箭身亡,林士弘临危受命,接过重任继续带领着起义军反抗隋军。[var1]不久,林士弘领着部下与刘子翊在彭蠡湖(鄱阳湖)开战,刘子翊大败被杀,隋军溃退,自此以后林士弘名声大震,短时间内就拥兵十多万。616年12月11日

  • 通过尊王攘夷的人设,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桓公如何尊王和攘夷,齐桓公是如何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在春秋争霸中的地位

    周王室有事第一时间通知齐桓公,诸侯有事不管是不是被蛮夷欺负了也是第一时间找齐桓公,齐桓公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网红,如果周朝那时候有电视台,报纸的话,头版头条永远是齐桓公的新闻……[var1]鲁僖公七年底,周王室出大事了,周惠王驾崩。周襄王害怕王叔造反,秘不发丧,先向齐桓公说明情况。

  • 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千古奇谋,但是破解起来非常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围魏救赵中孙膑的计谋怎么样,孙膑围魏救赵时对阵谁,孙膑围魏救赵的办法好在哪里简短

    [var1]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帅率领10万大军出兵赵国,很快魏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这时候赵国为了存活向齐国求援,齐国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救援赵国。田忌的本意是率领齐国人马直奔邯郸,和赵国人马并肩作战打退魏国军队。作为军师的孙膑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跟田

  • 长平之战,赵国整个朝堂的失策。赵括葬送40万大军,身负骂名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平之战赵括的下场,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长平之战赵括对赵国的评价

    而长平之战呢,赵国并没有准备好,只是在一件偶发的事件中被迫参与战争,前期没有战争准备,后期对战争的残酷程度也没有很好的预期,导致最终惨败。本来这场战争赵国并没有参与,实际上是秦国攻打韩国,赵国是后期参战的。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

  • 楚国文王三分雄鸷七分昏庸,但却是古代帝王中少有的正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楚史》中对熊赀有着一个很明确的评价,“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除了七分雄鸷,还有三分昏庸。但若顺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鸷,七分昏庸。”这个评价在他身上也算恰如其分。[var1]【幼年楚文王】熊赀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楚武王开始在南方称王。这个时候的楚国地盘还不大,文化也很落后。但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