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为什么单名居多,是因为《公羊传》对《春秋》的曲解?

三国时期为什么单名居多,是因为《公羊传》对《春秋》的曲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50 更新时间:2024/2/12 17:01:57

[var1]

其实在西汉时期,双名的历史人物还是非常多的,著名的就有霍去病刘病已刘弗陵等等。刘弗陵和刘病已就是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者的名字都是双名,可见当时取名字并没有什么单名的要求。当然根据学者对《汉书》中名字的统计,单字的名字的比例还是高于双名的比例,但是远没有到东汉以及三国时期那样悬殊。而取名对单名的偏好,就是死于西汉末年的统治者——王莽

[var1]

网络上历来对王莽的描述是"穿越者"的形象,因为他很多举措以及一些新朝出土文物看上去似乎很超前。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事实上王莽改制中带着很浓重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王莽在早期的形象也是一个传统的儒生。王莽对制度的改革也蒙上一种复古的色彩,迷信传统的儒家经典。包括人的名字。王莽遵循《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将单名写入到法律当中。

[var1]

《春秋公羊传》中对单名、双名的说法在下文会详细谈到,先说说王莽规定单名的法律。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的孙子王宗,原名。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并不要求必须单名,不过经过王莽改制之后,更改为单名的王宗。王宗这个人很有野心,制作天子服饰,又与吕宽家族私通(吕宽与王莽之子王宇反对王莽策划"狗血门事件"而获罪),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宗死后王莽还将王宗的名字恢复为王会宗。

[var1]

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两点:第一、在王莽时期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第二、单名为贵双名为贱是由王莽改制而产生。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匈奴人,乌珠留若鞮单于的名字本为囊知牙斯就改名为"知"来迎合中原政权的制度。虽然最终王莽失败,新朝被推翻,但是这种取名为单字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去除的。所以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还保持着这种风气,就造成了三国时期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单名的情况。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的观点

[var1]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儒家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对《春秋》的评价。孔子作《春秋》,利用尺幅之间的文字,加以自己的主观的评判,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文字的运用对历史人物加以褒贬,也就是后世常见的"春秋笔法"。 古人认为《春秋》微言大义,每一句、每一字之中都有寓意,对《春秋》有三家比较著名的注释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王莽追求单名、厌恶双名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春秋公羊传》的影响。

[var1]

《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中有"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的记载,是说季孙斯、仲孙忌二人率领军队包围运邑。其中"仲孙忌"的名字错漏,应该是"仲孙何忌",是一个双名。那么为什么《春秋》中将其记载为"仲孙忌"呢?《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以此讥刺二名,二名不符合礼制。王莽本身拥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将儒家思想揉入到政治制度改革中。所以王莽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禁止国民以不合礼法的双字起名。

[var1]

那么为什么"二名"不符合礼法呢?《春秋公羊传》中没有详细的说法,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有更详细的解释。注疏就是对原有书籍的进一步的注释和疏解。《春秋公羊传注释》认为,之所以要讥刺"二名",因为"二名"会造成避讳的困难。古代人讲究避讳,对长辈、对统治者要避免名讳。举一个例子:西汉谋士蒯彻,因为名字与汉武帝刘彻相同,于是史料记载为蒯通。这种避讳不独只有人:汉朝时期察举科目秀才,在东汉变成了茂才,就是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var1]

一些统治者为了削弱这种避讳的困扰,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双名变单名,汉宣帝刘病已就更名为刘询;比如用一些十分生僻的字,东吴第三任皇帝孙休为儿子起名就全都是生僻字;还有一些统治者放松避讳的宽限,李世民就下令"二名不偏讳","世民"两个字分开用无需避讳。结果李世民去世之后就被废止,六部中的民部因避讳改为户部。因为双名比较难避讳,所以《春秋公羊传》认为"二名非礼也。" 《春秋公羊传》的曲解

[var1]

"二名非礼"是古代存在的情况,但是根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说法,《春秋公羊传》明显是曲解了"二名非礼"。按《日知录》的说法,古代著史的时候往往把二名简略为单名。比如《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中就将晋国重耳记载为"晋重",与"仲孙忌"的情况比较相似。也就是说,将二名记载为单名是古人著书的一种书写习惯,未必有特别深奥的含义。

[var1]

那么"二名非礼"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春秋左氏传》中同样有解释,完全有别于《春秋公羊传》,是指一个人先后有两个名字。《日知录》中还记载了西周初期的散宜生、苏忿生,来反驳《春秋公羊传》中对"二名非礼"的解释。从《日知录》的论辩中来看,似乎《春秋左氏传》的解释确实比《春秋公羊传》要更合理一些。

[var1]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非礼"与《春秋》进行了曲解,王莽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说法,进行了单字取名的强制性的规定。这种行为虽然有别于"二名非礼",但确实便于避讳,加上王莽时期的影响力,也就一直流传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但是单名很容易出现重名的情况,而且在乱世当中传统儒家的思想和儒家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遭受冲击,在南北朝时期更是有很多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于是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情况就被历史长河所淘汰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春秋公羊传注疏》、《三家注史记》、《日知录》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一块和氏璧引发城池之争?完璧归赵是什么典故?蔺相如如何谈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是什么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

    [var1] 秦昭王听说后,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如果答应了秦国,将和氏璧送过去,总是担心会受到欺骗,得不到城池;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众人商量了一番,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对策,而且,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出使秦国,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

  • 《战国策》记载,七国各有骑数千匹或万匹,目的是防御还是攻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策中的七国之战,战国策的主要记载,战国策记载了哪十二国的历史

    齐的长城西起于平阴防门(今山东平阴),南面到海边的琅邪。魏为了保护其河西,曾在今陕西洛水以东筑长城。赵国在漳水、滏水流域修造过长城,赵武灵王又在阴山下修长城。燕国在大破东胡以后修造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怀来),东止于襄平(今辽宁辽阳)。燕、赵修筑北边长城,目的在于防御北方各族入侵,后来秦、汉长城即在

  • 《山海经》中的“犬封国”,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可能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奇闻类名著。关于这本奇书,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先生曾说过“余不敢言也”。意思是“我不敢讲评它的内容。”这本从古到今一直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并不是由一人编纂完成。有学者认为此书主体部分为墨子的弟子所著,也有人觉得这位作者是禹。 而关于它的修订工作一直从战国时期延续到了西汉的刘向、刘

  • 三国时期,明明还有一个燕国,为何不叫四国而叫三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的燕国在哪里,三国里面有燕国吗,巴尔干三国是哪三国

    [var1]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三国时期彻底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鼎立的这一历史阶段,还存在一个燕国。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

  • 一代圣人孔子竟然是私生子?就连儒学也并非孔子所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真的是私生子吗,孔子和儒学的大概资料,孔子与儒学传统观后感

    [var1] 对于孔子的身世,现在的史书多写得含糊不清。在范文澜先生所编的《中国通史》第一册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 在孔子出生的问题上,将各种史料综合考察,

  • 十六国时期的残暴,先别怪胡人,其实是这个人先起头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胡人女子照片,五胡十六国历史合集,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

    [var1]长沙王司马乂(yi),或许是西晋中后期皇室里的最后一根栋梁。但什么叫独木难支?这边厢,他刚刚击退了亲兄弟司马颖的20万大军。但转过头,张方又带着7万部队攻进了洛阳。于是司马乂飞也似奔回洛阳,击走叛军,保住了京师。但还没等他喘口气,张方又使出了一招“绝户计”。在洛阳四周堆山筑垒,彻底切断京

  • 隋末唐初雄霸江西的楚国皇帝林士弘,是怎么起家,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林士弘,林士弘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林士弘特大事件

    隋炀帝派遣将领刘子翊统兵征讨操师乞带领的起义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操师乞居然在作战中中箭身亡,林士弘临危受命,接过重任继续带领着起义军反抗隋军。[var1]不久,林士弘领着部下与刘子翊在彭蠡湖(鄱阳湖)开战,刘子翊大败被杀,隋军溃退,自此以后林士弘名声大震,短时间内就拥兵十多万。616年12月11日

  • 通过尊王攘夷的人设,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网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桓公如何尊王和攘夷,齐桓公是如何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在春秋争霸中的地位

    周王室有事第一时间通知齐桓公,诸侯有事不管是不是被蛮夷欺负了也是第一时间找齐桓公,齐桓公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网红,如果周朝那时候有电视台,报纸的话,头版头条永远是齐桓公的新闻……[var1]鲁僖公七年底,周王室出大事了,周惠王驾崩。周襄王害怕王叔造反,秘不发丧,先向齐桓公说明情况。

  • 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千古奇谋,但是破解起来非常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围魏救赵中孙膑的计谋怎么样,孙膑围魏救赵时对阵谁,孙膑围魏救赵的办法好在哪里简短

    [var1]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帅率领10万大军出兵赵国,很快魏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这时候赵国为了存活向齐国求援,齐国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救援赵国。田忌的本意是率领齐国人马直奔邯郸,和赵国人马并肩作战打退魏国军队。作为军师的孙膑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跟田

  • 长平之战,赵国整个朝堂的失策。赵括葬送40万大军,身负骂名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平之战赵括的下场,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长平之战赵括对赵国的评价

    而长平之战呢,赵国并没有准备好,只是在一件偶发的事件中被迫参与战争,前期没有战争准备,后期对战争的残酷程度也没有很好的预期,导致最终惨败。本来这场战争赵国并没有参与,实际上是秦国攻打韩国,赵国是后期参战的。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