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是怎样打造人才团队的?

曾国藩是怎样打造人才团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3 更新时间:2024/2/19 17:17:44

公元1872年3月12日,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所以今天是曾国藩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曾国藩像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虽然去世,但其对于晚清政坛的影响仍然很大。正如《清史稿》本传所说,他“成就荐拔”的人才“不可胜数”,以致“疆臣阃帅,几遍海内”,就是说他所推荐的人才,很多都在全国各地担任封疆大吏。

据学者统计,曾国藩一生举荐、培养人才共四百多人,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学术研究、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级别的有李鸿章、左宗棠等;官至督抚堂官的有彭玉麟杨载福、丁日昌、沈葆桢、陈宝箴、郭嵩焘等;从事学术研究的有合称“曾门四大弟子”的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从事翻译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则有数学家华蘅芳、李善兰等。

左宗棠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能造就培养这么多人才?他究竟是如何打造人才团队的呢?简单来说,在打造人才团队方面,曾国藩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即重视搜罗人才,重视鉴别人才,重视教导督责。下面分别来谈一谈。

划重点

01

重视搜罗人才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大业的人,无不重视人才。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早在做京官时期,他就广事交游,注重结交人才。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在道光帝刚刚去世,咸丰帝即位之初,曾国藩就在《应诏陈言疏》

(见《曾国藩全集》第一册《奏稿一》卷之一)

中指出“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专门讨论人才问题,详细阐述用人“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的主张,可见其对人才问题筹谋已久。

《曾国藩全集

到创建湘军同太平军作战时期,战事的发展需要大量军事指挥人才、后勤供应保障人才、参谋文职人才,也使得曾国藩更加注意搜罗人才,他的幕府也可谓人才济济。然而,他仍然不无“乏才”之叹。如他曾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慨叹“添营甚易,得统领之才千难万难”

(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七)

,可见其求才心切。他奉命署两江总督,即发告示,“令绅民保举人才”,强调“以两江之才,足平两江之乱”

见《曾国藩全集》第十二册《年谱》卷之六)

胡林翼铜像

到战事平定之后,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时,发布的《直隶清讼事宜十条》

(见《曾国藩全集》第十册《杂著》卷之四)

,其中第十条就是“奖借人才,变易风俗”,认为“欲厚风俗,不得不培养人才”,提出“本部堂分三科以求贤士:凡孝友为宗族所信、睦姻为亲党所信者,是为有德之科;凡出力以担当难事,出财以襄成善举者,是为有才之科;凡工于文字、诗赋,长于经解、策论者,是为有学之科”,并详细规定了举荐及奖励的办法。

由此可见,曾国藩无论在哪个时期,做什么官,注重搜罗人才的做法是一以贯之的。

划重点

02

重视鉴别人才

当然,仅仅搜罗人才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鉴别人才,发现不同人才的个性、特长,知人善任。

曾国藩素有知人善任之名,《清史稿》本传中称“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他鉴别人才的本领说得神乎其神,以致后来人们将讲识人术的《冰鉴》一书

(见《曾国藩全集》第十二册附录一)

也挂在曾国藩名下。

《冰鉴·挺经》(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曾国藩确实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鉴别使用,他曾在笔记《才用》

(见《曾国藩全集》第十册《杂著》卷之四)

中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

铻而终无所成。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以生动的比喻说明用人

要“当其时当其事”的重要性。

曾国藩曾在给学生李瀚章的书信中提到如何区别使用人才,其中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则勉而为廉。若是者,当以吾前信之法行之,即薪水稍优,夸许稍过,冀有一二人才出乎其间,不妨略示假借。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计锱铢。驭之以严则生惮,防之稍宽则日肆。若是者,当以两君此信之法行之,俾得循循于规矩之中。”

(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十三)

所谓“高明者”大约就是较有上进心者,对这类人要予以优待,“卑琐者”大约是胸无大志者,这类人要用规矩管束。

李瀚章(李鸿章之兄)像

曾国藩强调求人“须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见《曾国藩全集》第八册《书札一》卷之十二《复李黼堂》)

。所谓“有操守”就是品德要好,“无官气”就是肯实干,不浮在文牍之中,“多条理”就是做事有办法,“少大言”就是不浮夸。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人才的考察,也是在实践中考察。只是他阅历丰富,洞达人情世事,所以尤其善于鉴别人才。

划重点

03

重视教导督责

搜罗人

才、鉴别人才都很重要,但理想的人才总是不易得,这就需要用人者加以培养,重视对其进行教导督责。

曾国藩非常重视对下属进行思想教导。如他在给下属请示文书的批复中,除了具体的事务性指导,也有不少思想性指导。他在《洪副将德发禀接带湘前左营日期》中说:“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明三字。勤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廉则足以服人,不致来怨讟之声。此皆人力之所能为也。惟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然亦可以由人力做去。如事理有不明者,时时向统领、僚友讲求之,退而加以思索,思之不得,仍复再问,必使了然于心然后已。如此日积月累,自觉进益无穷,心境渐几于明白矣。该营官打仗勇往,本部堂尚可放心,惟须于此三字加意用功,庶不负余厚望。勉之!勉之!”

(见《曾国藩全集》第七册《批牍》卷之二)

三个字,对于今天各个岗位上的领导者,也都是非常适用的。

当然,仅仅提出指导要求往往还是不够的,对于培养人才来说,更要亲身示范,加以督责。比如李鸿章原是富家子弟,初到曾国藩幕府中时,不适应曾国藩天明吃早饭的习惯,不愿意起早床。有一天,李鸿章借口头痛,推辞不去赴宴。曾国藩派了一拨又一拨人去叫李鸿章,说:“一定要幕府人员到齐才开饭。”李鸿章无奈,只能踉踉跄跄披衣前往,曾国藩也没说什么。直到吃完饭,放下筷子,曾国藩才一脸严肃地说:“少荃(李鸿章的号),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正是在曾国藩的督导之下,李鸿章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李鸿章后来对人说:“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

李鸿章像

从上述的简要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在《曾国藩全集》的很多内容中都有体现,需要我们细心去阅读体察。当然,曾国藩培养家族子弟的方法,则更集中地体现在其家书、家训之中。

推荐阅读:

半个三不朽,两书万人师:曾国藩诞辰210周年

“勤”“敬”二字为法|从曾国藩家书家训看家风建设

跟曾国藩学“训”孩子

《冰鉴·挺经》真是曾国藩写的吗?

曾国藩的自律人生

《曾国藩全集》(全十二册)

曾国藩撰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787101134247

688.00元

《曾国藩全集》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作品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理学思想和治学功底。

此次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完整无删改地收录了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与原版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标点本,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另外,还将影响深、流传广的《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收录进来,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冰鉴》和《挺经》两种。

《曾国藩家书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全三册)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787101124569

156.00元

《曾国藩家书

》(

中华经典藏书)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平装

9787101115949

23.00元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曾国藩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檀作文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787101143812

38.00元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信,因为饱含父亲对于儿子的训教,故称“家训”。家训讲的主要是曾国藩教孩子如何治学修身的内容。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师友杂忆》中回忆称,自己就是受《曾国藩家训》中所说的读书方法示,走上治学之路。

《经史百家杂钞》(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全八册)

余兴安等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9787101135053

480.00元

在清代,《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之后,又一部流传很广、影响甚远的古文选读本。该书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两汉,下迄明清时期,按体裁分类编排为二十六卷,选录了包括政论、词赋、诏令、奏议、官箴、书牍、颂辞、祭文、碑铭、序跋、传记、叙记、游记、典志等历代文章精品七百余篇。是一部体式全备、取材广泛,熔经、史、子、集于一炉,集思想性、艺术性、致用性于一体。

《经史百家杂钞》,名曰“杂钞”,其实不杂,毛泽东认为它“孕群籍而抱万有”,道旨与文采兼备,可为国学之入门书。

更多文章

  • 西方要清朝交一个人,满朝百官坚决不答应,老佛爷死都不可能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欧洲人对清朝的态度,清朝文武百官,清朝老佛爷

    连老巢都被洋人给端了,老佛爷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于是派李鸿章去跟洋人谈判,洋人占着大清的京城,并不着急谈判,他们也一改过去打赢了就要钱的习惯,提出了一个条件,作为谈判的前提。这个条件就是惩办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主谋。而态度最坚决的莫过于德国,因为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严重,所受的损失最大,它表示,必须严惩义

  • 光绪正值壮年,为何突然去世?这2个原因值得注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光绪临终前的痛苦,光绪死于什么疾病,光绪死亡原因揭秘

    可也正是因为权力,让两个人变得已经失去很多人性,一心只想着争名夺利,毫无人性可言,武则天变得滥杀无辜,慈禧更是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江山社稷安危都抛在一边,根本无暇顾及。当然,除了给清朝留下很多悲剧之外,慈禧的一生还与光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明十分健康年轻的光绪皇帝,为何突然就在慈禧之前离开人世了呢

  • 皇帝的一天怎么过?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开始乏味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皇帝的作息时间,乾隆皇帝一天工作几个小时,乾隆皇帝的一天生活作息

    古代皇帝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衣食无忧,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力统治者,我们做梦都想体验一把当皇帝的感觉。因为皇帝做到了精神和物质双丰收,但是现在的人们往往会为这两点而感叹。历史的皇帝是怎样度过自己的一天呢?我们从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清朝皇帝讲述吧!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为了促进女

  • 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流放,清朝犯人为何特别怕宁古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宁古塔流放多少人,清朝为什么把犯人流放宁古塔,宁古塔流放真的很辛苦吗

    最初犯人被遣送到如今日辽宁省的渖阳、铁岭、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满语,即今日吉林市),黑龙江的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其中最着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与其他流放地相比,东北是为真正苦寒之地,在当时被称为“绝域”、蛮荒之地,让犯人闻而生畏。据说,清朝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被流放到宁古塔。为甚么呢?宁古塔大约

  • 从隋唐到清朝,一千多年时间里,才有777个状元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状元排名及图片,历代王朝状元一览表,中国古代至今有多少状元

    也许我们单纯说状元背后代表的具体官职有多大,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是我们结合一些历史背景,一起来分析一下能够考中状元的艰难程度,以及高中状元之后带来的特殊荣誉,也许我们就能形象深入地理解状元官有多大了。考状元的艰难程度在古代,想要考状元,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自己读书,对于那些过于贫困的人家,是

  • 1915年,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婚,宋父却为何要给孙中山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廖仲恺、何香凝、陈其美等少数人,作为新郎与新娘的朋友,参加了这场小规模的婚礼。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得知此事后,赶忙奔赴日本,但还是晚了一步。见面后,宋嘉树大骂孙中山“禽兽不如”,表示要和孙绝交,和宋庆龄脱离父女关系。母亲倪桂珍苦口婆心,劝诫女儿宋庆龄离开孙中山。毕竟这二人的年龄差距过大,

  • 清朝最美格格:爱上姐夫溥仪一生未嫁,03年在养老院吃饺子被噎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的格格都嫁给谁了,清朝最美格格为什么终身未嫁,清朝最美格格活到多少岁

    这位被誉为最美格格的女人叫做王敏彤。严格意义上来说,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爱新觉罗氏的血液,但生不逢时的她并没有看到清廷的繁荣富强,只看到了百姓们生活得倍感艰难。好在出身高贵的她并没有尝过生活的苦。因为她的外祖父是高高在上的贝勒,母亲又是乾隆皇帝的孙女,因此,王敏彤接触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堪称现实版的“谈

  • 曾国藩人生经历告诉你,一个人越是在这3方面舍得花钱,越会富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曾国藩人生四大原则,曾国藩人生经历及生活感悟,曾国藩人生最佳状态

    清朝时期的名臣曾国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了一些对于金钱使用态度的经验哲理,他认为一个人越是在这3个方面舍得花钱,这个人也就越会变得富有。也许这个思想与很多人所谓的要省钱才会变富裕的思想有所不同,至于为何曾国藩要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分析。曾国藩原本家庭条件就一般,要说他是什么名门望族,完全就是不沾边

  • 雍正刚出生时每日哭闹油米不进,官员寻得一农妇问题马上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老梁故事汇雍正,雍正下江南,六六谈历史雍正

    "孝道"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美德,而今天我们就说说雍正身上的"孝"。雍正刚出生时每天都是哭闹不止油米不进,其母后、乳母或宫女用尽办法仍不见好转,皇宫御医对此也是毫无办法,为此康熙帝是怒火滔天,随后有一御医禀告说只要寻得一名脚踏青龙,手托玉印的妇女便可化解此事。康熙听闻此言是一点都不相信,但实在没办法只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着先祖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和珅是八旗后代吗,和珅先祖在哪

    曾经在清朝社会,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子弟曾经帮助满清推翻了明朝统治,八旗贵胄是皇权威严的象征,也是八旗子弟让满清朝廷稳如泰山。那么满清朝廷灭亡之后,曾经帮助满清朝廷打下去江山的八旗子弟都去哪里了呢?经过调查后得知,和珅的后人在黑龙江种地,而且至今都保留着祖先的传统。其实,八旗子弟的发展史就和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