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场悟道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早年间对军事很感兴趣,他亲自来到居庸关、山海关考察,甚至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后来,王守仁考中进士,不过他与其他人不一样,“好言兵,且善射”。1506年,王守仁惹祸上身,他因上书为言官求情,从而得罪了刘瑾,“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在没有考中科举之前,王守仁就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特别是“格物致知”的学说。来到贵州龙场后,王守仁发现这里“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气馁,而且潜心思索,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之后,王守仁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
二、平定叛乱
刘瑾被杀后,王守仁的仕途峰回路转,历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太仆少卿等职。与此同时,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非常欣赏,在1516年推荐他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区盗贼蜂起,甚至攻打明朝的府县。王守仁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依靠一些“文吏及偏裨小校”,居然“平数十年巨寇”。
1519年,王守仁准备前往福建,走到丰城时得到消息,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发动了叛乱!当时,江西境内人心惶惶,可是王守仁镇定自若,他来到吉安召集军队,还放出假消息,迷惑宁王朱宸濠,导致他没能第一时间向南京进军。在集结完军队后,王守仁率领这些刚组建的军队直捣南昌,接着又在黄家渡大破叛军,“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三、生前身后
按理说,王守仁第一时间平定叛乱,功劳应该很高,可是好大喜功的明武宗却没有嘉奖王守仁,还遭到了皇帝身边亲信的诬陷。对于这些事,一位年轻皇室成员了如指掌,他就是后来的嘉靖帝。1521年,嘉靖帝即位后,加封王守仁为柱国、新建伯。由于王守仁为父亲守制,再加上朝廷内部的一些斗争,所以他直到1527年才再度出山,担任总督两广兼巡抚。
在守制、闲居期间,王守仁继续讲学,许多士大夫都向他学习,其思想影响很广。1529年,王守仁病死,终年57岁。王守仁虽然离世,但他的心学继续传播,甚至传到了日本,有位日本学者甚至说道:“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清朝文学家王士桢也认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参考资料:1.《明史》;2.《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