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当太子不久便出现应立长子的传言,但传言为太平公主所造

李隆基当太子不久便出现应立长子的传言,但传言为太平公主所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590 更新时间:2024/1/21 20:37:09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唐睿宗重新称帝后,首先遭到的是如何确定太子的问题。“时将建储贰,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之功,意久不定。”成器是睿宗的嫡长子,早在六岁时就曾被立为皇太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制继承法,皇太子理应是成器。但是,睿宗没有贸然地据此办事。经过三天的商议,六月二十七日宣布以第三子隆基为太子。诏曰:“舜去四凶而功格天地,武有七德而戴定黎人,故知有大勋者必受神明之福,仗高义者必为匕鬯之主。朕恭临宝位,亭育寰区,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兆人之命为命。虽承继之道,咸以冢嫡居尊;而无私之怀,必推功业为首。然后可保安社稷,永奉宗祧。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义而能勇。比以朕居义邸,虔守国彝,贵戚中人,都无引接。群邪害正,凶党实繁,利口巧言,谗说罔极。韦温、延秀,朋党竞起;晋卿、楚客,交构其间。潜结回邪,排挤端善,潜贮兵甲,将害朕躬。基密闻其期,先难奋发,推身鞠弭,众应如归,呼吸之间,凶渠殄灭。安七庙于几坠,拯群臣于将殒。方舜之功过四,比武之德逾七。灵祇望在,昆弟乐推。一人元良,万邦以定。为副君者,非此而谁?可立为皇太子。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七月二十日,宫廷里举行隆重的册命典礼,睿宗御承天门,隆基诣朝堂受册。册文赞扬太子“义宁家邦,忠卫社稷。”据说,这天有景云之瑞,所以改元“景云”,大赦天下。

立隆基为皇太子,显然是六月政变胜利的结果。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他的功劳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如果“推功业为首”,皇太子无疑是李隆基。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们“亦言平王育社稷大功,合居储位。”

尤其是追随李隆基发动政变的一批谋士们,更是竭力拥护平王为太子。其中,以刘幽求最为突出。他对睿宗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除了“论功莫大”外,又加上“语德最贤”,那么,皇太子非隆基莫属了。在废少帝重茂和拥戴睿宗即位的过程中,刘幽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当睿宗面临选太子的疑难问题时,刘幽求的意见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旦

唐睿宗之所以放弃传统的“承继之道”,也是跟他本人的经历有关的。从中宗到睿宗,原是不符合嫡长制继承法的。既然如此,在立太子问题上也就没有必要恪守传统的教条了。六月二十八日,睿宗以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下制曰:“成器,朕之元子,当践副君。以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佥属,……爰符立季之典,庶协从人之愿。”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次序。这里所谓“季”者,是指排行在后的非长子。

李成器其人

以“立季之典”来论证隆基为太子的合“礼”性,和“兄弟相及,存诸典礼”来论证睿宗即位的合法性,其手段是何等的相似啊!

回顾唐初历史,秦王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而平王李隆基取得太子地位,则是经由兄弟相让的途径而实现。长兄成器的推辞,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喋血禁门”事件。

关于成器在平定韦氏之乱中的作用,旧史记载较少。这里,是否像唐初李建成那样,被史官们隐没了功绩呢?不得而知。成器作为睿宗的长子,是有一定的声望的。

例如,神龙四年(710年)六月四日,韦后临朝摄政,改元“唐隆”,“进相王旦太尉雍王守礼为幽王,寿春王成器为宋王,以从人望。”可见、在一般舆论中,李成器的威望略高于几个弟弟。因为李隆基正在秘密地准备政变,不露声色,所以没有引起舆论的注意。

六月二十日夜战禁宫,一举诛灭韦后之党,胜利才使李隆基的声望骤然大增。不过,李成器也因全力支持政变而居于重要的地位。六月二十三日,以平王李隆基为殿中监,以宋王李成器为左卫大将军。李隆基、李成器和刘幽求共同商议拥戴相王为帝,“成器、隆基入见相王,极言其事,相王乃许之。”很清楚,李成器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简单地说李成器“并不成器”,似欠具体分析。

李隆基

但是,就功劳大小与才识高下而言,李成器毕竟比不上李隆基。

李隆基在策划政变的过程中,培植了大批党羽,控制了北门禁军力量。而李成器则没有私人势力,显得孤单。因此,睿宗即位后,本应为皇太子的李成器,不能不作出退让的抉择,“累日涕泣固让,言其切至。”他说:“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这里,把嫡长制说成是仅仅适用于“时平”,并不符合先王之教。

根据儒家礼制,“以嫡以长,谓之储君,其所承也重矣。子虽贤,不是正嫡。先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

然而,这种“圣人制礼”也只是主观意愿而已,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并非绝对的准则。试看,从太宗、高宗到中宗、睿宗,谁曾是嫡长子呢?谁取得皇太子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各派政治势力的较量。成器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主动退让,声称“国难则归有功”,把皇位继承权让给“有功”的三弟。

当然,嫡长制作为传统的继承法,在礼义上还是颇有影响的。连李隆基也不得不再三表态,说:“臣闻立嫡以长,古之制也。岂以臣有薄效,亏失彝章?伏愿稽古而行,臣之愿也。”

李隆基

这未必是由衷之言。以“隆”为“龙”而自负的李隆基,怎么会不想当太子呢?建议“稽古而行”,照嫡长制办事,只是想从舆论上作点掩饰,表明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此,睿宗宣称“无私之怀,必推功业为首”,这就既满足了李隆基的愿望又顾全了李成器的面子。

其实,所谓“无私”云云,不过是遮盖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幌子;而提出建储以功的原则,毕竟跟“立嫡以长”制度相抗衡。

总之,从具体方式上看,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跟秦王李世民杀兄夺嫡有所区别,但是两者都体现了以功建储的原则。

一般地说,争夺皇位继承权都属于封建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谈不上谁有什么进步的意义。但是,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建储以功要比以长好一些。因为“有功”者往往在才智方面比较杰出,具有较强的施政能力,所以一旦即位,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李世民取得皇位后出现“贞观之治”。李隆基取得皇位后出现“开元之治”,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太子风波中的李成器

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所谓“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长兄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

应当说,李隆基与姑母的关系本来是和好的,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在六月政变过程中,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是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从现存的史料中,看不到公主反对的迹象。

太平公主

以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李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绝对不可能萌发当皇帝的意愿,哪怕是一时的闪念。公主原以为自己支持过李隆基,而太子年仅二十六,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但是,过了几个月,就觉得不对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废黜太子的流言四处散布,睿宗不得不“制戒谕中外,以息浮议。”这意味着新的斗争序幕拉开了。

公主阴谋废黜太子,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所谓“太子非长,不当立”。的确,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继承法,不该立为太子。但是,当时议立时,诸王、公卿大臣包括太平公主都一致赞同以功建储原则。

不到半年,公主自己首先变卦了,打出维护嫡长制的旗号,甚至私下挑动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如此出尔反尔,显然是非法的活动。其实,太平公主也不是嫡长制的真诚的维护者。她替李成器争太子地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为李隆基的“明察”,不利于她的专权。“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也就是说,公主企图立的不是嫡长子,而是“暗弱者”。在她看来,成器是“暗弱者”,立之可以长久地专权。其罪恶的目的如此而已。如果说公主想让李成器当太子,进而自己夺权称帝,似乎没有史实根据。

宋璟

宋璟和姚元之还秘密地向睿宗建议:第一,请出宋王李成器和幽王李守礼(高宗长孙)为刺史,使之离开京师。第二,以李隆基两个弟弟,即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将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东都洛阳。这些意见,可能是跟李隆基商量过,不失为巩固太子地位的良策。

看来,李成器和李守礼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如公主挑拨李成器取代太子时,李成器立刻把这番话向李隆基说了。但是,在皇室内部的争斗中,他们往往因睿宗长子和高宗长孙的地位而引人瞩目。

“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公主集团企图推出嫡长子,以取代太子李隆基。因此,要防止“交构”活动,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既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将公主等安置东都。这样就从组织上拆散他们的联系。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初一,睿宗基本上采纳了三点建议,宣布以李成器为同州刺史、李守礼为豳州刺史,以李隆范和李隆业为左、右卫率。紧接着,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监国。所谓“监国”,本来是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京师,代管国事。这里意味着睿宗意欲传位,先由太子代行某些职权,如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处分。

至此,沸沸扬扬的废太子风波就此结束。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晚年的荒唐生活,千古一帝是明君还是暴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是千古一帝吗,历史上的唐太宗是明君吗,唐太宗是个怎么样的明君

    贞观六年(633年)的腊月,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于是这位千古第一仁君轻车简从,来到长

  • 看见武则天的复原图,才明白为何唐太宗不爱,李治却痴迷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和李治真实关系,武则天秘史李治吻戏,唐太宗与武则天啥关系

    封建王朝中,能掌控朝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但她们即使掌控了权力,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也仍然是皇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使权倾朝野的慈禧,也要以垂帘听政为名去掌握朝纲。历朝历代,能做到以女子的身份,名正言顺登上帝位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唐太宗时代的她,只是后宫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女人。但是谁

  • 看了杨玉环的复原图,才明白为啥李瑁拱手相让,李隆基狠心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玉环与李瑁,李隆基赐死杨玉环图片,杨玉环和李瑁生活几年

    封建统治时期,其实就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在这段历史中,女性更多成为了一种附庸,丧失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很多可能。无论这些女性处于怎样的境地,她们大多被要求貌美如花,没有任何攻击性。所以,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代仍有不少奇女子的故事留下。尤其,是一代贵妃杨玉环,她没有西施、貂蝉那般的间谍使命,也没有昭君的

  • 李治为啥让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谜团被揭开后,实在是不光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公主的待遇层次不齐,有被父亲捧在手心怕飞走的,也有因为婚嫁后策划谋反被处死的。只不过综合来说,公主都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尊贵存在,毕竟她们是皇族之一。而西方世界的公主,不同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公主,相比之下,他们的更加虚幻。只不过,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并非所有的公主,都生活在童话之中。真实历史上的

  • 公主美艳似杨贵妃,下嫁不到六个月产子,妄想当第二个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贵妃的一生历史故事,杨贵妃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安禄山杨贵妃情史

    据《新唐书》记载“安乐公主,最幼女。帝迁房陵而主生,解衣以褓之,名曰裹儿。姝秀辨敏,后尤爱之。下嫁武崇训。这位公主出生在李显被贬途中,只得旧衣裹身,故名裹儿。她未婚受孕嫁与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下嫁以后不出六个月,安乐公主便产下一男婴。安乐公主生活奢靡无度,挥金如土。她的公主府邸,建筑规制与精巧程度,甚

  • 李世民负手挺胸,昂视云天,冷冷地说:你来了?薛举:我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的薛举,刚刚击败和兼并了“楚帝”李弘芝、“唐王”唐弼的农民起义军,实力猛增,号称三十万。来者不善,看着气势汹汹的薛举,李渊不敢怠慢,以李世民为讨西元帅,刘文静和殷开山为副将,再加上刘弘基、柴绍、丘行恭、李安远、慕容罗睺、窦轨、蔺兴粲、唐俭为八大总管,组成超级豪华阵容,也领兵三十万人,进驻高摭,正

  • 宰相狄仁杰仅仅只有三品,那些唐朝一二品的官员都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的著名人物狄仁杰,唐朝官员品级一览表狄仁杰,狄仁杰是唐朝宰相吗

    既然狄仁杰是三品,那么显然是有一品和二品的,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谁是。唐朝的官员一共分为九个品阶。比三品高的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和从二品。其中,正一品官职主要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七个职位。从一品官职,这个品阶上的官职主要有少师、少傅、少保,他们属于皇太子的老师。正二品的

  • 中国古代南北政权一直存在,为何只称晋后隋前一段历史为南北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北朝的五大政权,隋算南北朝吗,隋统一南北的历史作用

    (南北朝地图)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这一段时期,北朝有太多地方属于原先中原国家的地盘,不能不提。由于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造成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这五胡十六国,又并不完全是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割据诸侯

  • 上官婉儿:一颦一笑搅动乾坤,自命不凡引火烧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上官婉儿简介,上官婉儿重要事迹,上官婉儿巅峰时的美貌

    被武则天重用,引领后宫时尚潮流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皇后武则天得势之时,高宗李治曾和上官仪密谋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只不过武则天提前知晓,而李治底气不足,就此作罢。倒霉的上官仪成了背锅侠,丢了性命,家产也没抄没。当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被上官仪牵连,和其母亲郑氏一起没入掖庭,成为奴婢。按常理讲,

  • 中国历史上没有三无朝代,连西晋王朝都有名士,更何况是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晋历史简介,十大不被正史承认的朝代,西晋名士名单

    第一:明朝是典型的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1:明朝无明君,上到朱元璋,下到崇祯要么就是暴君,要么就是昏君对于矮大紧的第一点言论,我严重表示他对明朝有偏见。此人的文化水平不错,但是在大是大非上没有看清楚。明朝从朱元璋建国道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一共存在了276年时间,十六位帝王。最有作为的两个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