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载:“季康子之母四、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公输班家族是代代服务于诸侯们的工匠家族。《述异记》载:“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这是已知最早的石刻地图。《史记》载:“墨子尝为宋大夫”。鲁班和墨子这样的技术人才能够在春秋战国脱颖而出,正是诸侯们对农耕和征战之需求所致,墨斗、刨子、钻子、锯子这些发明大致都能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还有云梯钩强之类,则是为战争所准备。而鲁班和墨子能广泛的参与器具研发与运用,则与其出身大有相关。
据说墨子的祖先是宋襄公的兄弟目夷,而墨子之后有墨家。鲁班为公输氏,史书中有:“公输氏,鲁公输般之后也”,就是说在鲁班以前多半没有公输氏,而是在鲁班其后才有了所谓公输氏,可见鲁班之子孙昌盛。据说鲁班原为姬姓,而春秋时代姬姓是相当显赫之姓氏,即往往与周天子有亲族关系的,才可能是姬姓,鲁班家族可能只是姬姓家族的边缘支脉,就是所谓的远亲,因为沾了关系,才被聘用到宫中,专职负责工匠之事。如此可见,墨子的祖先是宋国公族,宋国是殷商后裔。鲁班是周王室后裔,鲁班和墨子的出身不简单。
[var1]
有人认为墨子自称“鄙人”,就说墨子出身贫民,但诸侯们也称自己是寡人,那又作何解释?或许只是谦称而已。墨子还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不应算是贫民,至少也是不会有贫民那种对柴米油盐烦恼的心情。墨子曾自称“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吾见百国《春秋》”,墨子在列国颇受敬重,可能不只是因为墨子有墨门学派,墨子本身的贵族身份或许更为重要,要知道列国之史书,多藏于深宫之中,由专门的史官保管,若非诸侯允准,墨子怎可能看到这些典籍。当年孔子到周王城学习礼乐,被隆重的记载在史书中,可见参阅典籍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跟鲁班本身出自工匠家族不同,墨子最早是师出于孔儒门派的,只是墨子对儒门的繁文缛节很是不满,反而对鲁班的工匠之事很是钟情。鲁班出自工匠家族,研究工匠之事是务正业,而墨子研究工匠之事却是不务正业。而且从很多细节上来看,墨子都是属于贵族中的异类。大多数贵族子弟,或者即便是没落的贵族,往往也会以结交权贵或是拜为门客的方式,寻找机会进入朝堂,恢复家族的辉煌,而墨子则是不同。墨子穿着草鞋,参与劳作,游行天下,常年混迹于贫民之中,这就让人们对墨子产生了贫民印象,人们认为贵族们是不与贫民为伍的,墨子乐此不疲,还收了大量的贫民子弟当徒弟,建立了墨家门派,于是人们多是人为,墨子如果不是贫民,似有奇怪。
[var1]
《史记》有:“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墨子在宋鲁卫晋之间游行,或许仿效的是孔子的周游列国,只是墨子之游似有不同,孔子到列国是要去求仕的,墨子则是单纯的为了求学。每到一国,就会在国中开坛授课,会收大量的徒弟。孔子对每个徒弟都很关注,师徒之间常常有对话,讲的是互动。墨子与徒弟之间的对话,相对要少,后世留下来的记载更多是关于墨子的记载,或许这是墨子更为任性和自由的证据,墨子对徒弟们的控制欲不强,爱跟着自己的跟着,不爱跟着的也无所谓。因此跟孔子后来的儒家相比,虽说墨家依然为显学,但墨家子弟们行事作风要任侠得多,要隐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