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班、墨子、孔子之间,谁才是那个任性的异类?

鲁班、墨子、孔子之间,谁才是那个任性的异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887 更新时间:2024/2/9 8:07:09

《礼记》载:“季康子之母四、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公输班家族是代代服务于诸侯们的工匠家族。《述异记》载:“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这是已知最早的石刻地图。《史记》载:“墨子尝为宋大夫”。鲁班和墨子这样的技术人才能够在春秋战国脱颖而出,正是诸侯们对农耕和征战之需求所致,墨斗、刨子、钻子、锯子这些发明大致都能说是农耕明的产物,还有云梯钩强之类,则是为战争所准备。而鲁班和墨子能广泛的参与器具研发与运用,则与其出身大有相关。

据说墨子的祖先是宋襄公的兄弟目夷,而墨子之后有墨家。鲁班为公输氏,史书中有:“公输氏,鲁公输般之后也”,就是说在鲁班以前多半没有公输氏,而是在鲁班其后才有了所谓公输氏,可见鲁班之子孙昌盛。据说鲁班原为姬姓,而春秋时代姬姓是相当显赫之姓氏,即往往与周天子有亲族关系的,才可能是姬姓,鲁班家族可能只是姬姓家族的边缘支脉,就是所谓的远亲,因为沾了关系,才被聘用到宫中,专职负责工匠之事。如此可见,墨子的祖先是宋国公族,宋国是殷商后裔。鲁班是周室后裔,鲁班和墨子的出身不简单。

[var1]

有人认为墨子自称“鄙人”,就说墨子出身贫民,但诸侯们也称自己是寡人,那又作何解释?或许只是谦称而已。墨子还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不应算是贫民,至少也是不会有贫民那种对柴米油盐烦恼的心情。墨子曾自称“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吾见百国《春秋》”,墨子在列国颇受敬重,可能不只是因为墨子有墨门学派,墨子本身的贵族身份或许更为重要,要知道列国之史书,多藏于深宫之中,由专门的史官保管,若非诸侯允准,墨子怎可能看到这些典籍。当年孔子到周王城学习礼乐,被隆重的记载在史书中,可见参阅典籍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跟鲁班本身出自工匠家族不同,墨子最早是师出于孔儒门派的,只是墨子对儒门的繁文缛节很是不满,反而对鲁班的工匠之事很是钟情。鲁班出自工匠家族,研究工匠之事是务正业,而墨子研究工匠之事却是不务正业。而且从很多细节上来看,墨子都是属于贵族中的异类。大多数贵族子弟,或者即便是没落的贵族,往往也会以结交权贵或是拜为门客的方式,寻找机会进入朝堂,恢复家族的辉煌,而墨子则是不同。墨子穿着草鞋,参与劳作,游行天下,常年混迹于贫民之中,这就让人们对墨子产生了贫民印象,人们认为贵族们是不与贫民为伍的,墨子乐此不疲,还收了大量的贫民子弟当徒弟,建立了墨家门派,于是人们多是人为,墨子如果不是贫民,似有奇怪。

[var1]

《史记》有:“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墨子在宋鲁卫晋之间游行,或许仿效的是孔子的周游列国,只是墨子之游似有不同,孔子到列国是要去求仕的,墨子则是单纯的为了求学。每到一国,就会在国中开坛授课,会收大量的徒弟。孔子对每个徒弟都很关注,师徒之间常常有对话,讲的是互动。墨子与徒弟之间的对话,相对要少,后世留下来的记载更多是关于墨子的记载,或许这是墨子更为任性和自由的证据,墨子对徒弟们的控制欲不强,爱跟着自己的跟着,不爱跟着的也无所谓。因此跟孔子后来的儒家相比,虽说墨家依然为显学,但墨家子弟们行事作风要任侠得多,要隐秘的多。

更多文章

  • 靠嘴巴能当上秦国相邦的人: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由盛转衰的过程,论述秦国由盛而衰,李斯如何带领秦国由盛转衰

    [var1]蔡泽,生卒不详,战国时燕国纲成(今河北万全)人,善辩多智,深谙“月满则亏”的道理。因向范雎点破“狡兔死,走狗烹”,使其功成身退后,被范雎向秦昭襄王推荐,可代己为相。几个月后,辞掉相位,定居秦国做小吏,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乱世中保全自身。惠文王之后,献计秦昭襄王离间魏安釐

  • 楚国北进的死敌:“汉阳诸姬”联盟诸侯群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阳诸姬,汉阳诸姬指的是谁,楚国的历代诸侯

    在史书中有个叫“汉阳诸姬”的联盟诸侯群,他们的位置大概在楚国的北边,夹杂在大巴山与大别山之间,正好在长江的北面,淮河的周围,是楚国北进中原和周王室南拓的中间地带。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这里生产铜矿,要知道殷商以来,王室贵族们对青铜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汉阳诸姬所在地,周天子就不会放弃。因此自武王建国,

  • 《山海经》不是神话,很可能是人类丢失了12万年的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山海经真实历史,山海经是史前文明记录吗,山海经算是神话故事吗

    然而,跟古人比,现代人的想象力,实在是太“宅”了。《南山经》真正记录的,很有可能是一条古人类迁徙之路。因为在《南山经》中提到的很多动物,在中国可能找不到原型,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就一定能看到类似的动物。比如《南山经》中记载的第一座山,招摇之山。这里有一种名叫狌狌的动物,形状像猴子,但是长着白色

  • 为什么有人会说晋国胡里胡气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代,有个胡里胡气的国家,就是我们今天人都知道的晋国。为什么要说晋国胡里胡气呢?因为在晋国的疆域范围内,生活着很多“胡”人,这个“胡”人跟后来的“胡”人不同,这里的“胡”人更多说的是戎狄部族。晋国地处于太行山以东和函谷关以西,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恰好就是在中原与北方、中原与西方过渡地带

  • 晋国名将魏犨武力值爆棚,一生充满传奇,曾恶斗怪兽威震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犨后人,魏犨和南宫长万,晋国大将魏犨

    春秋时期,晋国是地处中原的大国。晋文公时,晋国人才济济,曾经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晋文公重耳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时,大将魏犨是一位颇具传奇的勇将。晋公子重耳逃难的时候,跟随其左右的魏犨首次展露出来了惊人的战斗力。当时重耳逃到了楚国,楚王对待重耳非常好,两人还一起在云梦打过猎。打猎时,楚王

  • 嫪毐与赵姬之间的私生活在秦国并非大问题,其自称假父则犯大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嫪毐和赵后情史,嫪毐与秦王什么关系,怎样评价秦国嫪毐

    嫪毐是赵国人,赵姬也是赵国人,同乡音同习俗,易于亲近,可解帝太后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忧愁。嫪毐是具有超强性功能的男子,而且可以作性表演,对成熟妇人有吸引力。太后宫中,戒备森严,不相干的男人岂能随便进入。帝太后买通主持刑罚的官吏,仅仅拔去嫪毐的胡须,就把他当作太监送进宫中。帝太后得到嫪毐,受用后大为兴

  • 弹丸之地的卫国,都出了哪些改变历史的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卫国出了哪些人才,卫国历史上的人才,战国时代卫国的人才

    这个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涌现出了诸多思想流派,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之上互相交锋,擦碰出来有史以来最绚烂的思想火花。同样的,这个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思想大家都在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孔子、老子、墨子 、韩非子、荀子、孙子等等,都是各学派的精神领袖,其

  • 诸侯内斗 王室内乱,齐桓公如何以霸主的身份维持中原联盟的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桓公怎样坐上春秋霸主宝座,中原霸主齐桓公,齐桓公如何成为春秋霸主

    上一篇讲到,齐国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前680年组织众诸侯在鄄(juàn)地会盟,齐桓公正式当上了中原的霸主。齐桓公获得盟主这个位置依靠的手段是兼并周边小国扩张自己的势力;再拉拢其余地区的小国结盟打造自身的国际地位;进而通过联盟的力量向剩下的中原大国施压,胁迫使其承认齐国霸主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考虑恩

  • 商鞅变法并不完美,有两个缺陷无法解决,但秦国仍要说一声:谢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商鞅变法真的很成功吗,商鞅变法以后怎么样了

    由于商鞅变法的名气实在太大,我们读到战国史的时候,就必然会读到商鞅这一段。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错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而其他六国则无所作为,所以一直很弱,最后被秦国吞并。事实上,变法这事几乎是战国每个国家的共识,并不是秦国一家独有。商鞅不是第一个变法的,也不是最后一个。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

  • 一口气看懂春秋历史!纷乱的春秋乱战,为何最后战国七雄会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五霸和战国春秋七雄,春秋战国七雄争霸,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历史背景

    [var1]据说当年鲁国的史官,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这份历史记录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但是后来孔子把这些历史整理了一下,修订成了一本书。既然是一本书,那自然就要取一个名字。因为之前鲁国史官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记载历史,所以孔子就把这本书取名为《春秋》。因为孔子修订了这本书,而这本书后来又成了儒家最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