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两个看起来关系还算可以的兄弟,在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朱棣利用谎言借走了朱权8万精兵,还说事成以后与朱权平分天下,那么后来朱棣兑现了么,朱权结局又如何呢?
一场阴谋
朱权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就是大宁,朱权当时年轻气盛,巴不得早一点去封地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所以封王之后仅仅3年,年满16周岁的朱权迅速去到大宁就藩。
大宁地区与当时北元的残余势力接壤,朱元璋为了保证朱权的安全,同时也希望朱权能够当好自己的宁王,保护好国家安全,就在朱权就藩的时候,给了朱权甲士8万,战车6千,还有一直首鼠两端的朵颜三卫,也交给朱权去管理。
当然了,朵颜三卫虽然声名远扬,并且战斗力很强,但是他们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尴尬原因,经常都是徘徊在大明朝与蒙古或者其余势力之间的,说他们首鼠两端,一点都不为过,不信我们可以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来看。
朱权去到大宁之后,经常与在北京的四哥朱棣有军事合作,所以两人之间关系比较好,这层关系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后就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年轻气盛且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经验,听信了一些文官诸如方孝孺、黄子澄之类的建议,开启了削藩之战。
朱允炆打算从实力比较弱小的藩王下手,先后将周、齐、代、湘等五位藩王除掉,其余观望的藩王们都心惊胆战,同时对朱允炆的行为十分愤怒,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朱权和朱棣,只是两人后来采取的反对方式有所不同。
朱棣为了反抗朱允炆的削藩,就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之役,而朱权自己虽然不满意朱允炆的行为,但仅仅是不听从朱允炆号令而已,并没有想要造反的意思。可是有时候,一条路一旦有了一个开头,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
朱权在选择不听从朱允炆号令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算是站到了朱棣这一边了,就算他内心没有这样想,朱棣也早就对他的行为有所感触,所以在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遇到危险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的弟弟朱权,希望能够拉拢朱权,获得他的8万精兵支持,这样一来靖难之役胜利的几率才会增加。
在靖难之役开始阶段,朱棣被朱允炆压制得不行,实力悬殊严重,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去拉拢朱权,好在朱允炆一开始就派出耿炳文为平叛主将,耿炳文年纪太大,还有黄子澄等文官在背后影响作战计划,因此耿炳文在首战之中便以失败告终,给了朱棣喘息机会。
首战失败之后,朱允炆病急乱投医,舍弃耿炳文这个主将,选择了一个年轻且毫无经验的表弟李景隆来当主将,李景隆是朱元璋二姐夫李贞的孙子,在朝廷地位颇高,能力一般,朱棣听说是李景隆当主将,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于是前往大宁去搬救兵。
弥天大谎
朱棣去到大宁之后,发现这里情况与自己所想完全不一样,朱权似乎早就被朱允炆盯上,几乎软禁控制起来了,朱棣去到大宁时大宁的守卫并不多,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这些人,直接去到朱权府上。
朱棣与朱权促膝而坐,说了自己的请求,希望朱权能够带领自己手下的8万大军以及朵颜三卫等帮助朱棣去完成靖难之役,可是朱权很果断就拒绝了朱棣,因为朱权想要留下来继续守卫大宁这片土地。
朱棣眼看朱权不愿意跟随自己前往,深刻明白这个方案不可行了,需要来点硬的方可。朱棣开启了自己的影帝表演,一边和朱权喝酒叙旧,说着从前哥俩的光辉岁月,一边哭泣卖惨,说自己发动靖难之役实在是迫不得已,朝廷中有奸臣存在,只要除掉这些奸臣,自己还是愿意继续辅佐侄子朱允炆当皇帝的,希望朱权可以和朱允炆说一说求个情,叫朱允炆不要将自己赶尽杀绝。
朱权看着朱棣哭得梨花带雨,实在是悲伤心疼,于是就留下朱棣在自己的封地休养几天,朱棣趁着这个休息时间,叫自己的人马去买通朱权的朵颜三卫,答应他们一些条件,以此获得他们信任,叫他们帮助自己策反朱权。
果然在朱棣的安排下,一切事情发展顺利,朱棣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说要离开大宁,朱权看着朱棣现在处境艰难,一直送朱棣离开,送出好几里地,临别之际,朱棣再次请求朱权加入自己,朱权刚想拒绝朱棣,就被身边的朵颜三卫连哄带骗拉着跟随朱棣前进了。
等朱权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一切早已来不及,朱棣看着朱权,十分真诚地说事成以后天下愿意和朱权一起平分。这句话虽然朱权当时也没有相信,不过在朱棣靖难之役的开始阶段,朱棣对待朱权确实按照平分天下的礼仪对待,这也算是比较对得起朱权了。
当然,朱权当时选择加入朱棣的队伍,一方面是朵颜三卫被朱棣收买,自己没有办法,另外一方面是当时朱权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未来结局,不管是跟随朱棣,还是留在大宁,其实结局都差不多,自己没有必要过多挣扎。
加入朱棣队伍之后的朱权,基本上不再过问政事,每天仅仅就是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东西,闲暇时光就开始研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喜欢,每天生活过得也算自由自在。
朱棣兑现诺言没有
当朱棣靖难之役果然胜利之后,朱棣似乎就忘记了当年许下的平分天下之诺言,绝口不提此事,朱权心中当然明白朱棣肯定不会兑现诺言,所以一直没有争论什么,只是朱权觉得老留在朱棣眼皮子底下,自己实在不安宁,希望朱棣能够给自己一个好的封地,让自己去封地上生活。
这个时候朱棣表现得十分慷慨,叫朱权随便选择封地,想去哪里就让他去哪里,朱权选择了苏州,朱棣说那是京畿之地,不能给朱权,随后朱权选择了钱塘,朱棣又说已经分给老五了。
朱权十分尴尬,明明是你自己说的随便选,现在选了又不给,还不如自己不选,让朱棣指定去哪里就去哪里吧,朱棣看懂了朱权想法,告诉朱权只能在建宁、重庆、荆州、东昌四个地方选择,朱权选择没有多久,1403年又被朱棣改封去了南昌。
朱权就这样一直被朱棣戏弄,可是朱权似乎并没有想要反抗或者对朱棣不满的地方,因为自始至终,朱棣虽然防着朱权,可是没有想过要杀害朱权,而朱权呢,自己早决定好了不问政事,也就不需要去管朱棣怎么安排了。
后来的朱权在南昌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成天舞文弄墨,不问政事,也算自由自在,就这样,朱权硬是送走了朱棣家的五代人,活到了朱祁镇时期才去世,享年70岁,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得以善终了。
结语
处于战乱年代,很多时候人们为了生活都是身不由己的,就算是诸如朱权这样的藩王,一样还是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既然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那就选择随遇而安,悠然自得度过一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朱权一直明白朱棣不可能实现诺言,所以从来也就没有当过真,也就是靠着这样的想法,朱权最终得以善终,要是与朱棣作对,想必朱权早就死了一百次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