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我国放映之初,还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插曲。那是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时,英国驻华公使为表示祝贺,进献了一部放映机和数套影片。宫里的官吏太监闻此事后都想看看这西洋影戏到底是什么玩艺儿,于是求得慈禧恩准,在寿堂一侧架起了银幕,接通了发电机。这时,一大群宠吏贵妃便争先恐后地来看热闹。不料,影片刚刚放映了三本,忽听嘭的一声巨响,发电机发生炸裂,人群大乱。而慌乱之中又引起火灾,造成伤亡,慈禧太后大为恼火。在祝寿之际,竟发生如此灾祸,她便认定电影是个不祥的怪物,随之便下了一道无情的命令:把这些东西统统扔到河里去,从此以后谁也不许再将它引进宫里。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电影发电机出事后仅一年(即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考察成员之一的端方受不住西洋影戏的吸引,在回国时私自带回一台电影放映机和多部违禁的影片。
第二年,端方在宴请戴泽时便以演电影作为娱乐。为了使人看懂哑巴电影,他还请来一位懂英语的人担任解说员。但当电影放映到半途时,放映机突然爆了,解说员和放映员当场被炸死,放映场乱作一团。慈禧闻讯,气得咬牙切齿,立即下令严惩几个清朝官员。从此,慈禧便认为电影是个不吉利的恶魔,她手下的人再也不敢提西洋影戏了。02第一部中国电影
在电影出世后的最初几年,我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外国影片所控制。当时,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便决心打破外国电影的一统天下,拍摄出自己的民族电影。1902年,有个叫邵醉翁的中国人投资与美国人列文合拍了影片《慈禧太后》。这是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它使中国人亲身感到拍电影并不神秘。随后,我国在1905年便开始自己拍电影。当时,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是个颇有创新精神的实业家。他看到当时大观楼内放映的都是外国影片,而且片源又很贫乏,于是就决心拍摄中国影片。他开始筹备拍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便从一个德国商人手里买到了一架法国造的木壳手摇电影摄影机和十多盒胶片。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自然心里很高兴。那么,先拍什么片子好呢?他想来想去,就决定拍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电影就是影戏。法国电影前辈梅里爱开创的戏剧电影,实际上就是舞台纪录片。那时,人们对电影这个新玩艺儿还缺乏了解,因而传统的经验和文化意识就促使人从戏剧中去寻找电影。加上谭鑫培在京剧界颇有名气,选拍谭鑫培主演的京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由于当时拍摄的是无声影片,让演员通过银幕来说唱是不可能的,因而选拍了《定军山》这出戏中的请缨、舞刀、开打等武打场面,结果成了一部不完整的舞台戏剧纪录片。它的诞生,自然就成了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03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这部影片通过一对青年男女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木头人似的任人摆布而撮合成夫妻,最后酿成悲剧,从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弊端。它的拍摄,首次有电影剧本,有专人任导演,而且剧作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也在情节发展中得以显现。因此,这部电影可说是地地道道的故事影片。它的问世,使我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本民族的内容和形式,为民族化的电影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部我国第一部故事片,于1913年9月底在上海新舞台首映。观众看到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无不欢欣鼓舞,争相观看。04第一座电影院
对我国来说,不仅电影是舶来品,而且电影院也是随着电影的传入逐渐在城市里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电影放映,并没有进入大雅之堂的电影院,而是在茶园、酒店、饭馆、游乐场、溜冰场或在花园露天放映。这是因为早期的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杂耍,还没有形成单独的艺术,因而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我国最早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所,是上海黄浦江畔的礼查花园。1908年7月,礼查花园贴出海报宣称:本园特聘有名技师,每夜9点钟开演活动影戏,并有西妇唱戏。当时,许多中国人把电影视为神奇的西洋镜,争相去观看这种新鲜玩艺儿,使外国电影放映商赚了大笔钱。早在1903年就来上海经营电影放映业的西班牙放映商雷玛斯,由于经营有方,大发其财,从而激发了他扩大业务、创办电影院的想法。于是,他改变借茶馆、酒楼、游乐场放映电影的老办法,建立了虹口大戏院。这是在我国建立的第一座电影院。这座电影院起初放映的片子多是法、德等国的影片,内容多是闹剧、侦探、滑稽或风光纪录短片等。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雷玛斯不惜施展各种经营手段,拓展片源,大做广告,翻新花样。他常在影院门口竖起巴黎新到最新奇异影片的牌子,甚至花钱请来一批吹鼓手,穿着奇装异服,吹吹打打,招徕观众。这些办法还真灵,使他赚了更多的钱。于是,他又在海宁路北四川路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电影院-维多利亚大戏院。此后,外国电影投资商人对我国电影市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我国早期的电影院和电影市场被外国投资商所垄断,成为他们获取巨大利润的重要手段。05第一所电影学校
电影制片公司要拍摄故事影片,就需要电影演员、编剧和摄影师等。我国于1922年4月在上海就创办了培养电影专业人员的明星影戏学校,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所电影学校。这所影戏学校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校长由早期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郑正秋担任,并兼任编剧与导演。教师由明星影片公司的经理兼导演的张石川和小说家、某电影杂志社的主办人顾肯夫等人担任,校址在上海贵州路2号。明星影戏学校每期学习时间为半年。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摄影、冲洗、化妆、影戏常识、演技和编导等。学习所用教材由顾肯夫从外国电影杂志上选译编成。第一届毕业生共34人,其中有女学员6人,全部被明星影片公司录用。这些毕业生中,有在20世纪40年代影坛上颇负盛名的王献斋、周文殊等电影演员。此外,影戏学校在摄影、洗印等方面也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明星影戏学校因教材缺乏只办了一届,随之就改名为明星演员养成所,专门培养电影演员。其学制仍为半年,总共开办了十多期。我国初期的电影演员有许多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他们在我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值得回忆的一页。06最早的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