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太极的民生改革,“康乾盛世”也只能望其项背

皇太极的民生改革,“康乾盛世”也只能望其项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4/3/24 22:25:43

在政权交替和长期的征战中,皇太极对于民生疾苦有着深入体会,思想上对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同情。虽然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上,但是,也常常“以民生休戚为念”,凡与民生有关的问题,他都勤加过问,不敢疏忽,而且还经常颁布条例,兴利除弊,纠正各种不利于民生的错误方向,以期通过民生和经济的振兴来维持后金的社会稳定,从而达到巩固政权的最终目的,在实践中,他逐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观点

尊民思想

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待汉人和汉化的态度,这可能因为两人的战略眼光不同。努尔哈赤时期放眼的是女真、叶赫等少数民族的统一和稳定,而到了皇太极时期,目标就成了问鼎中原、统一全国。战略眼光已经随着野心的扩大而转变

严格来说,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实行的还是比较落后的奴隶制生活,外出俘获的汉民就是“奴隶”般的存在;皇太极继位后,努力改变这一形势,尤其在迁都盛京、改名“大清”之后,对于汉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他意识到汉人在实现统一大业中的作用,更看到政局的稳定始终要建立在汉人的基础上,尊民思想就此产生。他指出:

天运循环,但易其君,不易其民。若天意所与,则敌国之民,即我民也

(《太宗文皇帝实录》第九卷)

皇太极认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朝代可以更替,君主也可以变换,但是民众是永远不会变的。民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更朝换代的推动者。这和唐太宗秉承的“船可载舟、亦可覆舟”是一样的

后金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内部也已经习惯了奴隶制生活。奴隶制社会有个特点就是“迷信”,为了获得各部族首领的赞同,皇太极索性也“迷信”了一把,他提出“上天爱民”的论点:“人君上天之子,代天理物治民,一体天心,须敬天爱民”(《太宗文皇帝》第三卷),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延伸到国家与百姓的关系上:

以上下相维之理言之:必为在下之人所托命,而后可为在上之人,如无在下之人,则统辖者谁?役使者谁?

(《清太宗实录》第65卷)

皇太极不但把民放在了与天同样的位置,指出“君”的存在是建立在“民有所托”的基础上;后来更是从上下相依的关系着手,阐述统治者必须得到“在下之人”、也就是民众的支持和拥戴,才能成为“在上之人”,如果失去民众的拥护,统治者去管辖谁、奴役谁、驱使谁呢?从这一点来看,皇太极的历史发展观是正确的,也反映出他对“民”的尊重和敬畏

在皇太极的思想里,统治者和民众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依赖。他还强调,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是统治者生存、行使统治权的最基本元素,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没有统治者的一切。在摒弃传承数千年的“君权神授”观念的同时,也在宣扬“民生为本”的思想。

在论述完“民贵”意义之后,他又进一步提出“尊民”理念:“人臣以称职为先,国家以爱民为务”,并要求八旗旗主和诸位大臣对天起誓:“于国中百姓,仰体上心,克加爱养,不令属下人等,违法扰民”(《太宗文皇帝》第五卷)

在这里,皇太极已经把“尊民”观点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要求诸贝勒和大臣爱护民众。当有搜刮民间财物或者伤害民众者,严惩不贷。“永平之战”中,权力滔天的二贝勒阿敏就是因为“屠城”,被皇太极直接罢黜并囚禁,所有参与屠城的官员,总兵以下、备御以上将领全都绑进沈阳。可见皇太极在“尊民”上是零容忍

当时经常发生汉民背叛和外逃事件,皇太极认为这都是官员“虐民”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情再度发生,他制定了近乎严酷的条例:虐民者,不照常例治罪,定行处死!(《太宗文皇帝》第五卷)

姑且不论这种处罚,单是发生外逃事件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来说,皇太极就配得上“英明”二字

皇太极“尊民”思想的提倡,不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加速了后金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过程,这无疑会推动时代的进步

安民思想

“尊民”思想得到普遍认可后,皇太极趁热打铁,推出第二招——安民

他在与大臣的谈论中提出:“试思养官而不养民,养贤而不养不肖,官虽贤岂能独立乎?”。也就是说,“养官”和“养民”同样重要,只有做到“养民”才能“安民”,最后才能“养官”。

在“安民”过程中,皇太极尤其注重两个环节:

一,减负

减负又分为赋役和农业两方面

在徭役方面,皇太极指出,国家有差役,致使民力疲弊,这都是由工部造成的。如修整道路,不过是垫平低洼、与高处拉平,达到路面平坦就可以,可工部不管高低,一概进行培筑,结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农民受到扰累,于是,就对于工部官员进行了惩戒;

他还派大臣到民间探查民情,并一再交代“毋使民间冤抑不得上闻”;

天聪九年春,正值春耕时节,皇太极亲自到民间视察,发现由于征调农民筑城,致使种田劳力不足,耽误了农时。皇太极当即召集诸臣进行训斥:筑城固然是重务,但田地荒废,百姓吃什么?以后再有滥役民力者,拿该牛录章京问罪!

二,扰民

皇太极“安民”政策的另一个体现就是控制扰民。皇太极十分重视官、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严格要求各级官吏守法,不准以任何理由损害百姓的切身利益,哪怕践踏农田也不允许

天聪四年十一月,正是隆冬季节,皇太极率领群臣冒着严寒外出打猎,莽古尔泰仆人强夺一名小卒射杀的鹿和野猪送给皇太极。皇太极得知实情后说:“凡出兵行猎不发生错乱,大概事业才能成功。如此豪夺,他们这些随役之人身困马疲,如何生活?”。莽古尔泰受到批评后就把鹿退还给原主,却把野猪留给皇太极。皇太极又说:“你这是让我犯错,凡事不要以为小,恐积小成大!”。莽古尔泰很惭愧,就把野猪也退还了回去。(《东华录》)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制定了严苛的条例对践踏农田行为进行惩罚:

天聪六年,皇太极率众出行,看到有两名士兵在庄稼地里放马,当即对他们处以鞭打;

崇德七年六月,皇太极前往牧马的地方视察,发现塔瞻、锡翰等九名官员在庄稼里练习弓箭,当即没收了他们的弓弩,将他们交兵部处理,并让大学士范文程向诸贝勒、大臣传旨:“行兵出猎,践踏田禾者,必严惩不贷”;

除了约束下属,皇太极对自己的要求也颇为严格,凡出军行猎,即使在严寒季节,也总是把自己的驻处安札在野外,尽量避免进入屯堡,唯恐惊扰百姓,增加百姓的额外开支;

另外,皇太极还将“安民”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标准,以各堡“生聚多寡”来作为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人口增多的,提升职务;人口减少的,根据减少的数量对官员进行降职、革职、甚至是削籍为奴。

“安民”政策的实施是对尊民思想的推广和保护,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对民生的重视,较好地缓解了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富民”思想

从提出“尊民”,到推行“安民”,最终还是希望出现“富民”的局面

皇太极在长期创业过程中,深入社会底层,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皇太极认为,百姓致富之道的根本在于农桑,要想做到人人有饭吃、不穷困、乃至富裕起来,首先必须经营好土地,多打粮食,他说“五谷乃万民之命所关”,粮食和农业在他心里的份量可见一斑。其实,这个观点和努尔哈赤的“国民以种田吃粮为生”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后金社会各种现状深入分析、总结后得出的判断。

清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掠夺。这种方法从努尔哈赤时代就一直存在。在与明朝的长期对峙中,后金曾屡屡侵入中原地区进行掠夺,这也是后金财富积累的最原始状态。每一个参与掠夺的人都能分到一份财物、甚至可以分到努奴隶,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视农业生产。在这些人看来,掠夺总要比耕种省事,所以,他们宁可上战场冒死掠夺,也不愿拿起工具进行耕种。

到了皇太极时期,抱有这种心理的依然大有人在,他们根本看不到皇太极已经将目光放在了推翻明朝、统一全国上。皇太极比谁都清楚,明朝的灭亡和大清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可一旦真正问鼎中原,还能靠着掠夺去生活吗?到时候都成了大清的归属地,抢谁去?所以皇太极坚持要求将农业作为重点,并要求各旗民众改变以掠夺为生的观念。他希望每一个百姓都能通过务农来实现“衣食无忧”的梦想

皇太极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现象,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扶持贫农和抑制富商上,力图缩小两者的差距,也减少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仇视情绪,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以富养贫”的策略:

其一:没有耕种土地又无存粮者,若有兄弟,可以求其帮忙,互为依靠;若没有兄弟,就由所在牛录中“殷实有粮者养之”;

其二:凡无牛、不能耕种的贫民,可将土地“托付”给富人代为耕种。这个策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帮助穷人,可是后来成为富人大肆兼并土地的方法;

其三:在农时节气,让一些官员到各自牛录屯庄勘察土地耕种情况,“如有弃而未锄者,可拔工助之”。这是“农业互助”的最初形态,放在当时,绝对很“超前”;

其四:在对国家义务的承担方面,规定“一切徭役”应摊派给“有力者”,不许“累及贫民”,这等于变相免除了贫民的各项赋税;

其五:国家直接拨银扶持贫民;

种种措施的出台都是为实现“富农”的目标,皇太极对于贫民的关心完全可以用“抓狂”来形容,后来连贫农是否娶得起妻也成为他关注的一个环节。崇德二年,皇太极听说驻防开城的博尔惠牛录有兄弟二人因贫穷无法娶妻,就发布通告:“今后各牛录无妻室者,都要给妻室,善加抚恤”。

通过“富农”政策的实施,让很大一批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加强了中央的凝聚力,使人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从而振兴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

尊民、安民、富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如果说“尊民”只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话,那“安民”就是推广实施“尊民”思想的过程,“富民”既是最终目的,也是“尊民”、“安民”的效果体现。

皇太极尊民、安民、富民的民生思想提高了民众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既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又增强了政权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中央集权,这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皇太极这些政策归根结底维护的还是八旗人的利益,即使惠及到汉人,也是那些地主阶级,最底层的平民,是很难享受到这些优待的,从这一角度看待的话,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狭隘性。

虽然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封建社会依然是个压迫社会,这不是皇太极所能撼动的

更多文章

  • 乾隆为什么传位给永琰?这些理由很充足,主要还是因为他没得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第十五子永琰,历史上乾隆喜爱永琰吗,乾隆把皇位传给永琰

    为什么说他没得选呢?按照他的心性来说,他自己不是嫡出,所以他非常希望有一个嫡出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位子。他的第一任皇后,出身于名门的富察皇后,确实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嫡子。但是这两个孩子身体不是很好,先后夭折了。之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又给他生了一位嫡子,就是十二阿哥永永璂。但是

  • 年羹尧被杀后,雍正是怎样对待他的妻女的?说出来你或许不会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这里单说年羹尧,既然他如此战功赫赫,那么雍正为何会跟他反目成仇?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老小又遭遇了什么?总的来说,年羹尧的亲眷都没有得到善终。有时候爬得越高,就会跌得越惨。对于雍正的做法,谈不上好与坏,只能说他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角色定位,那么年羹尧必须得死。这一切,还得从年羹尧走上仕

  • 和珅去救灾,将一把沙子扔进粥里,大臣骂他疯子,乾隆:果然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和珅救灾时往粥里撒沙子是真的吗,和珅救灾时往饭里放沙子,和珅救灾时把沙子扔了

    和珅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一部励志奋斗史,他虽出身贵族,但在弟弟降世时母亲就因难产去世,不久父亲也因病去世,只留下他与弟弟。幸而管家忠心服侍兄弟两人,才使得他们不至于流落街头。童年的不幸没有击垮和珅,他学习刻苦,精通多种语言,文学造诣极高,是一位才子。在和珅二十多岁时,他在乾隆帝面前对答,让乾隆十分欣赏,

  • 吴三桂陵墓被发现,外表平淡无奇,墓碑上17个大字显示墓主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三桂墓的资料,吴三桂墓完整视频,吴三桂墓在贵州哪

    【吴三桂陵墓在贵州被发现】明末清初的吴三桂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他先是投降清朝,后又反清,并自己登基称帝。可由于错失反清称帝的机会,在称帝5个月后,67岁的他毕竟年老体衰,病逝在衡州(今衡阳)皇宫。吴三桂死后,清朝朝廷一直在寻找他的陵墓,可几百年来,没有丝毫线索。【陵墓外面残败不堪,平淡无奇】直到最近

  • 光绪和隆裕什么关系?为什么光绪帝大婚之日会扑到她身上痛哭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光绪死后隆裕反应,光绪帝和隆裕的关系,隆裕去世

    说到慈禧太后治国没啥大本事,夺权却是一把好手,满清的亲贵和大臣们被慈禧太后弄的一愣一愣的,看到慈禧太后都不敢喘大气。慈禧太后在咸丰帝死后,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又和鬼子六联合发动政变,把顾命八大臣杀的杀贬的贬,自己掌握了实权,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对满清的统治。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是双重亲戚关系

  • 抗战胜利第六战区受降长官孙蔚如什么军衔?——兼论民国军衔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蔚如受降纪念碑,抗日时期国军军衔,抗战时期的军衔怎样划分

    1.问题 研读爱国将领孙蔚如的历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孙蔚如将军的后人在相关纪念文章中,明确孙蔚如是国军“陆军二级上将”(见《联合时报》文章“孙蔚如将军与西安事变”,作者:孙文捷)——《西安通览》《西安市志》包括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网络上发布的“著名抗日将领——孙蔚如”等文献介绍中,干脆都未

  •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为何老百姓带路,官员送锦旗?英国人道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百姓都在干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用了多少时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百姓的说法

    1900年是庚子年,在清朝的两百多年历史里,这是一个屈辱的年份。这年,慈禧太后一改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灭”改为“安抚”,他利用义和团和西方列强们好赌一把。后面发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慈禧太后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列强,演变为八个国家组成联军攻打并占领了北京城。1900年6月17日,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不久

  • 洪秀全临死前有多疯狂?册封2700多人为王,自信拥有天兵过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洪秀全临死前有多少荒唐,洪秀全真实的历史,洪秀全鼎盛时期兵力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无疑是1856年夏秋之际发生的“天京事变”。彼时,东王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派人杖打天王洪秀全并逼迫他让位,后者不胜愤怒,遂密令北王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并尽灭他的家人和部属。韦昌辉的暴虐激起天京(今南京)将士的愤怒,洪秀全为安抚军心,又密令翼王石达开处死韦昌辉及其心

  • 全球最大的黑人国家,曾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还想在中国驻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驻军,跟中国关系密切的黑人国家,全球最厉害的黑人国家

    晚清时期的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不仅割让了大片国土,还丧失了难以计数的利权,其遭遇之屈辱,每每令国人不堪回首。其实,在晚清70余年的历史中,侵犯中国权益的并非仅限于西方列强,甚至连某些实力孱弱的小国,都敢于要挟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简直是奇耻大辱。比如,全球最大的黑人国家刚果(金),便是典型例子。刚

  • 此群岛号称南海门户,中国人统治近400年,清朝丢失后再未能收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晚清海南岛,南海四大群岛现状,历史上真实的南海诸岛

    东南亚的纳土纳群岛号称“南海门户”,位于南中国海西南部,北距中国最南端的领土-曾母暗沙约400公里,西部隔海与马来半岛相望,东部距加里曼丹岛仅225公里,由纳土纳大岛、南纳土纳群岛等272个岛屿组成,面积达2110平方公里,目前归印尼廖内群岛省管辖。该群岛总人口约有9万,其中马来人约占85%,其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