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二十四史更是汗牛充栋,能通读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历史本身不会重现,我们对历史的感知,主要都是通过文献记录得来的。
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也就是共和执政的开始。
被赶跑的那个残暴的国君叫做周厉王,顺带着他还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叫作道路以目,意思就是在严酷的高压之下,老百姓在道路上都不敢说话,只是用眼神交流。
第一次学到这些的时候,感觉这个国君真的好残暴呀,弄得人们连话都不敢说,最终被国人赶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顺带着还落了个非常差的名字。
他就是周厉王,其中这个例子就是后世给他的评价,跟周幽王一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名字,这在古代通俗地讲叫盖棺定论,正式的说法是谥号。
但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发现历史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绝对不是单一的事件和结论,其本身是非常复杂的。
就说这个有确切纪年的国人暴动事件吧,看上去板上钉钉的事实,其实背后的真实也没有那么简单,这里面故意隐藏了历史的另一面啊,另外一个周厉王。
周厉王是周朝第十位国君,名叫姬胡,叫这个名字也可能是天意,他的一生可真是够胡的,他接手周朝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日益衰败的国家,外有蛮夷入侵,内有诸侯专权,王室日益衰微。
面对这样的局面,跟后世有为的君主一样,姬胡决定改变这个现状,奋发图强带领周朝来一次伟大的中兴,重现当年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荣光。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变法家,跟后来战国时代的那些变法家一样,周厉王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国家强大,对外称霸,对内服从。
但所有的改革,最终都会落到一个核心问题上,那就是钱,如何搞钱最终都会成为变法的头等大事,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能理解钱的重要性,放在古代也是一样,没有钱,你什么事儿都办不成。
要搞钱,你就得任命能够搞钱的人,这件事在当时可是大事,毕竟周朝的制度是封建制,很多职位都是由贵族世袭的,但周厉王打破了这个传统,重用了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钱不会平白无故生出来,于是周厉王颁布了一道命令,宣布山泽湖林这些地方的产出,全部都要归国家王室所有,这一条被后来的皇帝制度所继承,历朝历代山泽湖林这些永远都是属于皇帝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增加王室的收入,有了钱,很多事就能开干了,但这下子像捅了马蜂窝,下面的民众很快就不愿意了,一时间群情激奋。
周厉王干脆就下令不许国人议论这件事,这其实就是后来道路以目的出处,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这是周厉王改革过于激进了,触犯了百姓的利益,从而招致不满呢?
其实并没有,山泽湖林这些地方,原本他也不属于百姓,你百姓进去伐木也是要交税的,甚至根本不允许你进去,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属于贵族了,可以说这项改革是触动了贵族的利益。
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再加上剧烈的变动总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周厉王又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部分群众的反感,于是终于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把周厉王给赶走了,而幕后的推手就是周公和召公。
这两人是典型的大贵族,世袭的卿士,周厉王的改革,本质上是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最终在贵族的煽动之下,周王被赶跑了。
最终周厉王至死都没有返回国都,而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周召共和的时代,而周厉王这一走,也就宣告了周王室复兴的时代,从此周王日益衰微。
终于到了周幽王的时代,连国都也保不住了,周平王迁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大混乱时代,春秋战国。
周厉王还能挣扎一下,搞个变法,企图强大王室,之后的周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天天死掉,两个挣扎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