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生于1313年,字寿卿,蕲县(今湖北蕲春)人。年轻时便通晓经史大义,还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闻名于十里八乡。
元末,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康茂才为了保卫乡里,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元朝政府见他的队伍颇有几分威势,便封他一个官职,叫做长官(这个职位真有意思:)),不久,又被改任为镇抚。
后来,康茂才在收复九江战役中立下大功,被提拔为蕲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屯兵于采石一带(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军渡江作战。当时,康茂才已升任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屯驻采石,扼守长江,几次三番击败了朱元璋的进攻,令朱元璋十分苦恼。
朱元璋手下有个猛将叫做常遇春,能骑善射,十分勇猛。此人还粗中有细,见康茂才是个将才,几次正面攻打却无功而返,于是想了个办法,设计将他诱出,然后用伏兵打败了他。
这康茂才也是个颇有毅力之人,战败后,也不气馁,慢慢聚集手下残兵,又在天宁洲设立营寨,继续抵抗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部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久又再次大败康茂才,攻破天宁洲。康茂才没有办法,只得逃奔到集庆(今江苏南京)。
当时,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元朝政府也缺将才,接二连三吃败仗的康茂才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被任命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命他继续抵抗朱元璋。
有道是冤家路窄,没过多久,朱元璋又率领大军攻破集庆。康茂才实在没有办法,只得率领手下众人纷纷归降。他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说道:“以前,我们交战那是各为其主,结果我屡战屡败,这是天命。您若能饶我不死,我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元璋闻言后,大笑,亲自将他释放,并令他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
“公度天命有归,乃率所部余兵三千解甲来附,免冠顿首,言:‘前日战,各为其主;今日屡败,天数也。事至于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马之力,以图报效。’上笑而释之,仍许统所部兵从征。”《蕲国武义康公神道碑铭》
康茂才投降时说的这段话,我觉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我跟你各为其主,与你屡次作战,意思是说我跟你作对,那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我爱岗敬业的表现,你怨不得我。
第二层意思,我跟您屡战屡败,发现您才是天命所归,所以我想弃暗投明,归降您。通过这番话,把朱元璋几次三番打败自己说的像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让自己彻底心悦诚服,而且还通过这件事,顺理成章地说朱元璋就是真命天子。我一直觉得此人马屁拍得好,可以说是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了。
第三层意思,最后就是自我表态一番,你若是肯收留我,我必将如何如何为你效劳,唯命是从。
其实,投降就是投降,但是康茂才伶牙俐齿,经他这么一说,丝毫没有投降的那种卑躬屈膝,反而更像是主动投靠朱元璋的自我推荐(是找工作时最为优秀的求职信),最后,他不仅没有死,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值得后人称道。
在现实生活中,干得好的同志在领导眼中往往不如说得好的同志,其实并非是领导昏庸(朱元璋乃是一位英明的雄主),而是常理之中。如果我们领导,恐怕有时也会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同志。因此大家在工作的时候,要讲究工作方式,既要实干,也要巧干,有时也需要自我包装和宣传!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