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接连下发数道懿旨,为大清的皇位传承、朝廷的权力布局甚至连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权力延续做好了全面安排。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的记载,光绪皇帝病重以后,慈禧太后接连下发了二道懿旨:第一道: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第二道: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两道懿旨,让醇亲王载沣父子成为了最大赢家,一位摄政王、一位嗣皇帝,如此“父子组合”远超清初时期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叔侄组合”。仅就此来看,光绪皇帝驾崩以后,甚至是慈禧太后崩逝以后,实际掌握军国大政的摄政王载沣,无疑会掌握大清的最高权力。
叶赫那拉·杏贞
自咸丰皇帝驾崩就牢牢掌控晚清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真就那么轻易的将最高权力交付出去?更何况,此时的慈禧太后尚未出现病危状态;更何况,此时的后宫中还有她即将升级为皇太后的侄女——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
所以,这两道懿旨并非慈禧太后对晚清权力安排的真正意图,光绪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的权力安排才正式开始。
慈禧太后对晚清权力的布局
两道懿旨以后,光绪皇帝“疾增剧”、“疾大渐”并很快驾崩于瀛台的涵元殿。光绪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又接连下发两道懿旨:宣布溥仪为嗣皇帝,入继大统、登基为帝;宣布溥仪“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并兼承光绪皇帝之祧”。
当然,这两道懿旨只是溥仪继位为帝的合法程序,并不关乎权力布局。
所以,慈禧太后还有第三道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爱新觉罗·载沣
也就是说,载沣徒有“监国”之名,溥仪更是尚不能亲政的幼年君主,一句“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再次明确了慈禧太后对大清最高权力的掌握。
只不过,慈禧太后在宣统朝对最高权力的掌握,仅仅维持了20个小时,便崩逝于仪鸾殿。
慈禧太后崩逝,最高权力落于谁手
纵然对最高权力恋恋不舍,但慈禧太后毕竟是肉体凡胎,早晚也有崩逝的那一天。只不过,就算是临终之际,慈禧太后也仍未放弃对身后权力的安排,或者并未忘记延续叶赫那拉氏对晚清政权的实际控制。
光绪皇帝驾崩次日,“太皇太后疾大渐”,临终之际,慈禧太后再发一道懿旨:“昨以降谕,以醇亲王为监国摄政王,秉承予之训示,处理国事。现予病逝危急,自知不起,以后国政,即完全交付监国摄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询皇太后者,即由监国摄政王禀询裁夺。”
叶赫那拉·静芬
这道懿旨,慈禧太后代表了两层意思:军国大权,正式移交给监国摄政王载沣;遇重要之事,必须征求皇太后(隆裕太后)的意见,而后施行。
正如时人对这道懿旨的评价,“凡熟知宫廷情形及太后一生之历史者,观上列懿旨,皆知摸数语之重要”。也就是说,这道懿旨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乃系慈禧太后给予叶赫那拉族以掌权机会、维持叶赫那拉族永久之权势、巩固叶赫那拉族所占之地位。
所以,慈禧太后崩逝以后,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并非监国摄政王载沣,更非两岁的宣统皇帝,而是已经升级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