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先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司马光在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似的,听到老师在讲解左氏春秋,感觉非常喜欢,放学回家之后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使他立刻就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以后呢,是放不下书本,甚至已经到了那种忘记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呢,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爬到大水缸上玩,失足就掉进了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那撒丫子就跑了,而司马光呢,却是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的就朝这个水缸头打去,水涌了出来,这个小孩子也得救了。我猜啊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大人用来教育孩子的典例,还是小学课本上老师必教的课文,这个典例呢,跟孔融让梨一样的那么经典。
或许有的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教育小故事吗?但是其实,这件事情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却是真真实实发生了的。这个故事的主角,也就是我们宋朝的一名众所周知的历史学家,同时呢,也是编写了资治通鉴的一本著名史册的司马光。但是各位,大家知道吗?当时被救出来的那个孩子,跟司马光有什么关系吗?这段历史真的只是砸缸救人而被广为流传的吗?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曾经因为王安石的变法而反对过他,就是因为这个变法对于当时的政策来说并不是很合适。而且他不仅有先见之明,而且非常有主见。司马光从小就喜欢看书。他很懂事,举止得体。当人们看到他时,他们永远不会离开书籍。,爱看书的这个习惯也就因此造就了司马光沉着冷静、爱思考的性格,和普通的小孩的差别那就是很明显的。
当时,司马光就是和一群小伙伴在一块儿玩耍,然后一个小孩子顽皮,趁大家不注意,爬上了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的边缘,结果一不小心脚一滑,跌入缸里。在场的小朋友都感觉到惊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害怕的是到处乱跑。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小朋友一样,有很多去找家长了。
但是司马光的表现,让这件事儿竟然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他搬起了大石头,把大缸给砸破,让水流出来,落入缸里的那个小伙伴才最终得以施救。而这个被救的小朋友,身份其实并不简单,正是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名字就叫上官尚光。就是因为司马光砸缸救了这位上官尚光,以至于这两家人,最后都成为了世交了。
这个小朋友最后也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当上了大官,在北宋年间,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宰相。对于小时候司马光救他的恩情,这个宰相大人也一直都放在了心里边儿,为了感谢小时候救了他,还专门为建了司马光一座感恩亭。如果当初不是司马光救了他,可能北宋就要失去这位丞相了。千百年来,少年的英雄事迹会一直传承下去,教育后代。
司马光因为此事,成为全国的一个学习的标榜,不仅仅是他遇事沉着冷静,所有的前因后果才有了这样的司马光。咱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他的智慧,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学知识,好读书,心地善良,有勇有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习惯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