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战国后期
在东方六国中,最最寝食难安的要数被逼数次迁都、数次割让土地的韩国了,因为紧邻强秦的韩国,相比之下已经孱弱到不堪一击、朝不保夕的境地,好似强秦面前的一块肥肉,啥时候一口吞下去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困兽犹斗,何况一个国家呢?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脑洞大开,
精心设计了一个所谓"疲秦"计谋,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到秦国做间谍,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的关中平原上,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型灌溉渠道,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
[var1]
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的郑国渠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土质肥沃疏松,很适合耕种。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如果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向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对于秦国来说,关中是秦国的基地,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也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立即征调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var1]
关中平原
开凿水渠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并不是为了帮助秦国发展水利事业,而是诱骗秦国征调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劳民伤财、损耗国力、暂缓出兵韩国的目的,从而可以苟且偷生、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var1]
郑国渠
在水渠的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最终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说:最初的时候我的确是作为间谍来做这件事的,但是水渠修成了也是对秦国有利的。我的确是让韩国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兴建该渠却可以使秦国变得国力强盛、人民富裕,真正建立了"万世之功"。
郑国还说,杀掉我没什么,个人死不足惜,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工程要是半途而废,那就太可惜了,太不值当了,那才是秦国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秦王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历经十多年,水渠方才完工。
[var1]
郑国渠遗址
令韩国感到遗憾的是,开凿郑国渠的结果与当初的计谋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亩产增加了三倍,秦国的国力因此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这样的结果,也并不能怪韩国谋士们太无能,而是在设计这条阴谋时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var1]
关中平原上成熟的小麦
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和糜子(黍)。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本土,非常耐旱。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亩产不到100公斤。
但是,通过郑国渠灌溉改良后的土壤,秦国并没有种谷子、糜子,而是种了起源于西亚的小麦,本来水土不服的小麦,经过人工灌溉,反而解决了大规模种植的问题。那时小麦平均亩产在300-400公斤,与原来种植的谷子、糜子产量相差了两三倍。由此,秦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