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韩国想出一条“毒计”疲秦,结果反而却帮了秦国大忙

战国时期,韩国想出一条“毒计”疲秦,结果反而却帮了秦国大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1/16 4:54:10

[var1]

战国后期

在东方六国中,最最寝食难安的要数被逼数次迁都、数次割让土地的韩国了,因为紧邻强秦的韩国,相比之下已经孱弱到不堪一击、朝不保夕的境地,好似强秦面前的一块肥肉,啥时候一口吞下去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困兽犹斗,况一个国家呢?公元前246年,韩桓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脑洞大开,

精心设计了一个所谓"疲秦"计谋,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到秦国做间谍,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的关中平原上,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型灌溉渠道,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var1]

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的郑国渠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土质肥沃疏松,很适合耕种。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如果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对于秦国来说,关中是秦国的基地,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也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立即征调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var1]

关中平原

开凿水渠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并不是为了帮助秦国发展水利事业,而是诱骗秦国征调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劳民伤财、损耗国力、暂缓出兵韩国的目的,从而可以苟且偷生、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var1]

郑国渠

在水渠的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最终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说:最初的时候我的确是作为间谍来做这件事的,但是水渠修成了也是对秦国有利的。我的确是让韩国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兴建该渠却可以使秦国变得国力强盛、人民富裕,真正建立了"万世之功"。

郑国还说,杀掉我没什么,个人死不足惜,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工程要是半途而废,那就太可惜了,太不值当了,那才是秦国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秦王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历经十多年,水渠方才完工。

[var1]

郑国渠遗址

令韩国感到遗憾的是,开凿郑国渠的结果与当初的计谋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亩产增加了三倍,秦国的国力因此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这样的结果,也并不能怪韩国谋士们太无能,而是在设计这条阴谋时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var1]

关中平原上成熟的小麦

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和糜子(黍)。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本土,非常耐旱。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亩产不到100公斤。

但是,通过郑国渠灌溉改良后的土壤,秦国并没有种谷子、糜子,而是种了起源于西亚的小麦,本来水土不服的小麦,经过人工灌溉,反而解决了大规模种植的问题。那时小麦平均亩产在300-400公斤,与原来种植的谷子、糜子产量相差了两三倍。由此,秦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更多文章

  • “自古山西多武将”之廉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廉颇的简介资料,廉颇图片,山西历史武将

    廉颇,嬴姓、廉氏,战国末期赵国良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var1] 廉颇让我们最先认识到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但是,廉颇作为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更让人赞叹。 [var1] 公元前262年,秦国将韩国拦腰斩成两段。上党太守冯亭经过深思熟虑,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

  • “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的老爸有多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纸上谈兵赵括多大,纸上谈兵的赵括有真实本领吗,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var1] 阏与之战,一战成名 公元前269年,秦国借口赵国未履行当年的换地协议,本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原则,对赵国发动战争,包围了赵国位于山西中部的阏与。阏与地区对赵国极为重要,一旦阏与丢失,相当于秦国把一颗钉子,打在了赵国的腹部。赵王想派兵救援,但是苦于找不到愿意出战的将领。[var1] 当时

  • 战国中期,魏国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何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国为啥不先灭秦国,魏国为什么统一秦国,战国魏国如果灭了秦国会怎么样

    [var1]大神一:吴起吴起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坏名声,但管理国家、指挥军队却十分有一套。魏文侯期间,吴起创立武卒制,选最好的兵组成一支军队加以训练。吴起指挥南征北战,打的秦军不敢露头,一直后退。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晋国,吴起用五万人就大破秦军,真战神也。总之,魏国的军事力量战无不胜,都

  • 秦国名将白起是怎么死的?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迟迟攻不下邯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大秦帝国白起攻长平,白起之死对秦国影响多大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秦宣太后(宁静饰)在秦国统一的道路上,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最长,虽然他的光芒一直被风流率性、作风放浪的秦宣太后所掩盖。没有宣太后,他当不上王,但有了宣太后,他却做了40年不掌权的王,从18岁的少年一直熬到50多岁,终于在范睢的鼓动下,把老妈与舅舅赶下台,亲了政。一年后,宣太后病逝。

  • 战国贤相蔺相如在成名前,为何会投身在一个宦官的门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蔺相如的历史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签文解释,蔺相如怎么画简单

    [var1]本来呢以蔺的知识和本领,按理说放在以后不管是哪个朝代也绝对会很快便有了名气,达你还是在当时那个朝代却不行,因为在我们的隋以前最开始官员的继承是父死子继,所以说你的出生就决定了你以后的身份,自从后来才慢慢出现了察举制,不过最成熟的还要算是隋开创的科举制了。[var1]所以说当时蔺在那个时候

  • 荆轲为何明知危险还去刺杀秦王?幕后主谋用这3计让他不得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荆轲为什么刺杀秦王,荆轲到底想刺杀秦王吗,荆轲为刺杀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var1]在那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刺杀秦王有多不靠谱,荆轲明知道很危险,明知道此去就必死无疑,他为什么还要接这个活?难道真是为了千古留名吗?非也非也,事实上,真相是很残酷的,那就是荆轲根本就不想去,他只是被坑了而已,荆轲背后的那个男人太子丹,才是这个计划的幕后主谋大boss。那他是用了什么方法

  • 重耳当初为什么放弃晋国君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晋国重耳简介,历史上的重耳真的三让君位吗,重耳会回晋国当国君吗

    此时,作为两场动乱的策划者,胜利者,里克的决定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了。他召集朝臣,商议说道:“今庶子余孽已除,众位公子之中,唯独重耳最长且最贤,他应当继承君位,主持晋国。现今已经备好书简,如若诸位大夫同意,就请在此竹简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说罢,里克便从怀里掏出一份竹简。[var1]正当众人准备签字之时

  • 实力不强的宋襄公为什么能决定春秋霸主齐国的国君归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齐国有多强大,春秋齐国纪录片,宋襄公为什么被列入春秋五霸

    宋襄公亲自率军支持齐桓公的三子公子昭回国继位。齐国当时是天下诸侯的霸主,综合国力远强于宋国。然而宋襄公武装干涉齐国君位继承问题的过程却极为顺利,仅靠宋、卫、曹、邾四国的军队就将公子昭推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是为齐孝公。[var1]实力不强的宋襄公却能决定齐国的国君是谁。这增强了宋襄公的威望,也助长了宋

  • 三顾茅庐试出了刘备的诚心,商鞅初见孝公也是先进行了一番试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顾茅庐的故事突出刘备什么特点,商鞅第三次在船上见孝公视频,刘备三顾茅庐完整视频

    君臣际遇风云变,废旧立新爵军功。车裂而亡法犹在,秦皇藉此扫六合。千古变法惟商君,成败评说待后人!商鞅者,卫国人也,初在魏国担任中庶子侍奉公叔痤。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之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于是去魏入秦。在秦国遇到了秦孝公,一番君臣际遇,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秦国由此而兴,最后统一了天下

  • 陆逊曾打败了刘备,挽救了吴国,为何孙权偏要逼死他?真不怪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备出身草根,一生吃瘪无数,可说阅尽了人生沧桑,可他在夷陵一战惨败后就憋屈死了。更让人觉得意外的是,刘备还一手捧红了吴国的年轻书生陆逊。[var1]221年,辛苦了半辈子的刘备总算实现了人生巅峰,建立了蜀国这么个小政权,而他也成了蜀汉的开国君主——昭烈帝。虽然刘备上位了,但他没忘记二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