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大多重农抑商?范仲淹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商业活动本就合理

古代大多重农抑商?范仲淹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商业活动本就合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8 更新时间:2024/1/20 5:52:01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朝代里,都对商业采取负面倾的时候,范仲淹已深刻地领悟到商业活动,及其引申的交换行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性,并从道德层面上对商人及商业予以认可。实际上范仲淹已把商业的交换行为,视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特别之处,也是与其他经济伦理思想为不同之处。

他在《四民诗·商》中对商人及商业的社会地位,和道德伦理地位的认可,对于以商人为主体作出的整体商业交换行为,他提出了"国用不乏"的经济伦理思想,在这里范仲淹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对其进行伦理维度认可的。

商业的交换行为就其本质意义上而言,是可以给进行商品交换双方都带来效用上的改善。因此,商业交换行为作为经济伦理的道德合理性,就表现为一种天然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所以范仲淹说:"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这就是说进行交换行为的双方,可以以自我拥有的资源进行交换,使得各种货物能在整个国家间进行均衡配置,从而使大家都获得效用上的增加。

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商业交换行为,具有天然的合乎道德合理性行为,在战国时期已有思想家论证。通过交换可使参与各方皆得利,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繁华,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大化。

商业交换行为作为经济伦理的合道德性,还体现在其能调节人们各种日的生活所需,补充与满足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正因为有大量商人,在全国各地不断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才可以使得各种可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

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也可以满足国家在基本建设上的需要,国家与网民日常生活所需都不会出现贫乏现象,所以说商人们的商业贸易,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如果市场的流通不畅顺,商品社会在市面上呈现短缺状态,这样不仅使得人们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也使得国家建设难以为继。

更进一步地说,商业交换行为一旦停滞,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无法进行销售,这会影响其进入再生产的环节。导致的结果是生产者想生产但又无法生产,消费者想消费但市场上,又没有可满足其需要的商品以供其消费,失业现象由此产生。

很明显范仲淹在此十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对于改善网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补充国家建设需求乃至解决就业问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交换行为是具有道德伦理合理性的。

商业交换行为的道德支持,还体现在它对国家的国土安全的支持上,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社会,农耕明需要的是国土绝对安全的生产环境。

朝的战争压力自其立国后基本上没有消停,为使得国内拥有安定的发展环境,朝廷不得不在边境驻扎重兵。这些兵马的日常消耗,成为了国家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为解决驻兵带来的粮草消耗补给问题。范仲淹提出对于运输商品到边境线上贸易的商人,朝廷应该给予重奖。他希望通过对贩运军需后勤补给物资,去到边境线上交换的商人,给予经济上的奖励或官位上的恩泽。

在边境线上进行商业交换是十分必要的,这既可解决当地生产的不足带来的军需物资贫乏现象,又可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商业上的交换行为就可在促进国土安全的角度上,获得道德伦理支持。

范仲淹对于商业交换活动的重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的重商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深深地反映在其经济政策上,而且还对其整个商业交换活动产生着指导作用。

范仲淹专门在边境建立固定的场所,进行商业贸易的交换活动,以便促进商业活动的壮大和发展,以及稳定复杂纷扰边境形势。他力争在北宋与敌国边境处,时尚几个固定的交易市场,通过边境地区的贸易,使得大家都在交换中获得所需的物品。这既可以保持和平与安宁的社会环境,又可以促进各自间的经济发展。

这还有利于两方边界线上的网民生活安居乐业,以及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对商业活动是特别关注的。他通过对商业交换场所的建立,使得边境的交换行为常态化和普遍化,并使得进行互换的双方都能得利,作为其军事战略思想的一个补充与延伸。因为当时国契丹进行军事侵略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

范仲淹不仅把商业看成为一个行业,还提出加快该行业的发展之策。在《四民诗·商》中他把商人和商业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他提出去家应该在财政支出上,创造有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条件,给商人的行商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得商业活动的次数不断地增加,带动商品货物流的畅旺。

在这范仲淹不仅要求朝廷不抑商,还要朝廷用财政支持商业的发展。希望能尽快革除千年以来的营商困局,进而带动国家繁荣富强。范仲淹还主张和鼓励军队直接从事商业的贸易活动,通过在商业的交换活动中获取收益,用以减轻网民对其供养的巨大负担,以及起到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

更多文章

  • 吴良:江国公,明朝初期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吴良后人分布,大明朝吴良,明朝吴姓有哪些名将

    1352年,吴良投奔了朱元璋,担任了帐前先锋,同时还经常到水里面进行侦探。1354年,吴良跟随朱元璋一起攻夺滁州,1355年,吴良同时又跟随朱元璋一起攻占了和州等地。1356年,吴良又跟随朱元璋攻占了集庆地区,每次都立下战功,没过多久,又跟随徐达一起成功攻克了镇江、常州等地区。一、镇守江阴地区135

  • 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仕途之路如何?他为什么辞官归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剃发,宋应星完整视频

    举世簪缨为若事,荣名绝与至人殊。——《思美诗十首 其六》明 宋应星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诞生过无数的能人志士,他们有的是精忠报国的英勇武将,有的是为朝廷和人民效力的清廉好官,也有的人无恶不作,专门以欺压百姓和蒙骗朝廷为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参与政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秘密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朱元璋却曾秘密处死过两个儿媳,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下。第一个被处死的是,朱樉的次妃邓氏。邓氏是大臣邓愈的女儿。邓愈是功臣,而邓氏就仗着自己老爹的能耐各种飞扬跋扈,甚至连朱樉的正妃都不放在眼中,对着正妃非打即骂。连正妃就受到如此虐待,更不用说是下人了。朱元璋知道此事后,但是毕竟是自己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孙子朱大福,朱元璋皇位一览表,朱元璋死后谁接的皇位

    朱标在朱元璋刚刚称帝之时便被册封为皇太子,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二十五年里面,朱元璋对朱标始终非常信任。朱标也是大权在握,堪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皇太子。朱标死后,按照常理长子去世,则由长孙继承。最大的争议其实是嫡长孙到底是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还是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反过来说即使朱标死后朱元璋想传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真的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杀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元璋杀功臣列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什么地方人,明朝朱元璋哪些功臣善终

    所以,总有很多伙伴说朱元璋是个狠人,屠杀了大量的开国功臣。那么,朱元璋是不是真的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杀了呢?并不是。朱元璋建成大明朝之后,的确杀人不少,但是,要说杀功臣,是杀了不少,但也没到几乎屠戮殆尽的地步。相当一部分是病死老死的,久在军旅之中,不少将领都会留下后遗症。要知道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年,像朱元

  •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朱元璋的后人不敢姓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广东姓朱的是朱元璋的后代吗,姓朱有多大概率是朱元璋子孙,郭信被朱元璋赐姓朱吗

    怎么样?是不是被吓到了?都说人多力量大,但皇族有这么多人,可不好养啊。可惜的是,到明朝灭亡的时候,朱元璋的后人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因为大多数都被起义军给杀死了。而有少部分朱元璋的后人,为了保命,都不敢姓朱,纷纷改姓,远遁异乡。那些改了名字的朱元璋后裔,就算到了清朝时期,如果被皇帝得知是朱元璋的后裔,

  • 年轻时的朱元璋喝过老婆婆的一碗汤,称帝后,为什么还想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如何对待给他饭的老婆婆,朱元璋最真实的照片,朱元璋称帝的主要原因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朱重八饿晕在讨饭的途中,一老婆婆见状喂朱重八汤喝,朱重八苏醒后喝婆婆这么好喝的汤是啥汤?老婆婆说是啡翠白玉汤!朱元彰称帝后,吃尽山珍海味,但始终不及当年那碗汤味道可口,于是费力找到了尚健在的老婆婆,想再喝一碗。老婆婆用当年一样食料青菜豆腐给朱皇帝做了一碗与当年一样的汤,可朱元

  •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可他儿子的下场为何如此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匡胤赵光义皇位之争,赵匡胤是赵光义杀掉的吗,赵匡胤和赵光义后代做皇帝哪个好

    但由于,当时北方已经成为了游牧民族的天下,使宋代没有可以依靠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军马与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因此,恢复北方越来越困难,直到赵匡胤死都未能收复山川。于是,在976年10月20日的时候,一个雪夜,赵匡胤突然在宫殿去世了。当时,弟弟赵光义也在宫中。因此,不少在宫中供职的人说,他们看到赵匡胤的

  • 若清军没入关,明朝后也是汉家王朝,中国版图有如今这么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之初,基本延续了秦国的领土,刘邦因为白登山被困,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打匈奴,直到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才击退匈奴,这时汉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了,向着西北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汉朝之后是两晋,这段时期中原一片大乱,汉朝被少数民族入侵,差点被灭绝,北方游牧民族又趁虚而入,所以这段时间内中国版图并没有扩

  • 除了朱武陈达杨春,还有哪些梁山好汉,看起来像明朝的帝王将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施耐庵之所以虚构出了七十二地煞,其实也是大有深意,这一点我们看看虚构出来的少华山三大头领和被贬入地煞的病尉迟孙立就知道了:因为十分痛恨朱元璋,所以在小说中指桑骂槐,尤其是少华山三头领打家劫舍那一段,看着像不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带着红巾军出征?乍一看下面这张图片,还以为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汇聚少华山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