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截然不同,谁爱国一目了然

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应截然不同,谁爱国一目了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20 更新时间:2024/2/4 10:42:14

晚清时期朝廷内部极为腐败,清王朝的国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虽然有一些胸怀大志的臣子有意复兴清王朝,但是依然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给整个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其中最为耻辱的则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座汇聚无尽珍宝的“万园之园”被入侵者们彻底焚毁。

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国藩左宗棠两人的反应截然不同,谁更爱国一目了然。时间拨回到咸丰六年,英法两国组成联军正式进攻广州,他们希望利用武装力量进一步打开清朝的大门,从中赚取更多利益。面对英法联军先进的武器清王朝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仅仅四年时间联军便从广州直逼北京。

咸丰皇帝竟毫无抵抗之心,反而积极带着自己的后宫们逃离京城,前往避暑山庄逃难。没了敌人抵抗,英法联军在当年的十月顺利进入了北京,在这里他们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圆明园汇聚了我国的最高水平,英法联军将其完全焚毁,最后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

清王朝后期有四位大臣被誉为中兴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张之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李鸿章和张之洞还未有后来成就,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过曾国藩已是两江总督,负责江南地区的所有军务,在地方有着极大的权威。而左宗棠则跟随曾国藩赞襄军务,相对来说也算是有些权势。

灾难发生后,两人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态度。曾国藩在自己的笔记中记载了自己的意见,由于太平天国活动正在进行,清王朝被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消耗了大量国力,英法联军帮助清王朝镇压各地的起义。为此曾国藩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只是小事,而且他们并没有破坏清朝的祖宗宗庙,对于王朝的统治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对于太平天国的打击对于清王朝的统治有正面作用。

因此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感激洋人的大恩,对于这些“小过”不要太过怨恨,而且他们进入北京之后还“手下留情”了。虽然曾国藩在后世评价极好,甚至被人称之为十九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官员,但是仅凭这样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他的民族荣耀感并不强。再加上曾国藩说过自己不想用外族来压制中华,但是他的行为却打了自己的脸,这也能理解为何湖南乡绅将其的湖南籍给削除了。

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彼时的他仅是四品官员,与两广总督曾国藩地位相差巨大。在国内也没有太多军权,面对英法联军的恶行他无法做出更多行动,只能将怒意放在心里。根据史料记载左宗棠听到消息后十分悲愤,连续几天无法入睡,他将此事深深埋在内心,立志要在将来教训这些洋人。

到了光绪年间,左宗棠成为了两江总督,并且负责江南与洋人的交易问题,他已经有了十足的地位与底气,可以开始自己的报复行动。左宗棠对于洋人态度极为强硬,在洋人中都颇具威名。沙俄与清朝在边界上有激烈的矛盾,在条约的签订上也发生了分歧,为此沙俄甚至派出军队前往边境,试图威胁清王朝。

清王朝见状立马召来左宗棠处理此事,沙俄听到消息后立马选择了退让,足以见得其威势。彼时江南许多地区都有洋人的租界,到江南之后左宗棠经常巡视租界,有一次他来到上海,这里的洋人如往常一样嚣张跋扈,但是左宗棠强硬地让士兵们拿出武器对准洋人,这些洋人也不得不选择退缩。

不过仅仅如此左宗棠并不解气,后来他多次前往上海,第二次便要求这些洋人全部换上龙旗,而且需要鸣炮十三响。第三次来到上海洋人们对于左宗棠已经十分恭敬。到了第四次,这些欧美洋人纷纷前来拜访左宗棠,希望能搞好关系。正是由于左宗棠强势的态度,清王朝的寿命才能得以延续,就连美国人都评价左宗棠乃是国家之光,是中国人的骄傲。

从曾国藩和左宗棠完全相反的态度可以看出两人的爱国之心,也许曾国藩也是忠君爱国之人,但是他忠的是清王朝,而左宗棠则是真正的民族之光,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清史稿》《示儿》等

更多文章

  •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曝光,其中一句话扎心,虽国弱但话说的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护照写了什么字,清朝出国护照,清朝护照照片大全

    近代,清朝廷内部出现了大量贪官污吏,政策也选择了闭关锁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各国开始疯狂地扩张,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富饶的东方大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入侵行动。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依然用落后的冷兵器迎敌,接连吃到败仗,无奈之下签署了一系列丧

  • 他自称是乾隆七世孙,手戴“帝王扳指”,身披龙袍公开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再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废帝,清朝一共存在276年,从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仅一百余人,到雍正一朝突破一千人,再到嘉庆时期的约4700人,爱新觉罗家族人数在清朝已经急剧膨胀,有着不小的基数,事到如今,爱新觉罗后人近几十万,已经不足为奇了。很多姓爱新觉罗的人,可能是

  • 海兰珠,为何她能独得皇太极宠爱?其中的具体原因只有一类人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是明目张胆,海兰珠深受皇太极宠爱,聂远版皇太极海兰珠

    随着清宫剧的热播,人们对清朝的皇帝也熟悉起来,很多作者也以清朝皇帝后宫为背景写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是不是和小说一样充满了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我们无从知晓。然而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争权夺势为了生存,做出疯狂的事也不足为奇。古代男人三妻四妾,很难对一个人钟情,汉武帝修建金屋是为博得阿

  • 22岁女儿貌美如何,李鸿章却将她嫁给40岁大臣,如今后人家喻户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年过4旬的老翁,李鸿章最后的女人,李鸿章将女儿嫁给40岁大臣

    李鸿章,他是清政府中不可多得的清醒之人,在社会、政治、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他后期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让后人不得不揣测,这位“李中堂”到底是善是恶?无论是善是恶,是忠或奸,这都无法让我们否认李鸿章的能力。18岁中秀才,三年后又高中进士,拜入曾国藩门下。这都体现了其内在的智慧。其后

  • 二婚海兰珠有何魅力?26岁高龄入宫却独得恩宠,皇太极爱她那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有多深,海兰珠和皇太极历史感情,海兰珠为啥那么讨皇太极喜欢

    公元1634年,皇太极正式纳海兰珠为妃。那时的皇太极即位没多久,根基不稳,内忧外患不堪其扰,因此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海兰珠毕竟是结过婚的,十分的善解人意。皇太极工作时,她绝不打扰,皇太极烦闷时,她就在一旁好生伺候,皇太极开心时,她也跟着一起分享,正是这种无微不至地照顾,让皇太极为之动情。后宫妃嫔

  • 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快处死孝庄的儿子福临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海兰珠吸引皇太极,海兰珠和孝庄是同一个母亲吗,海兰珠给福临的衣服里藏的什么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就开始与蒙古不断联姻,使得蒙古各部归顺于他,以便有对抗明朝的力量。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在还是贝勒时,就迎娶了蒙古最强部科尔沁部的女儿哲哲,11年后,又将哲哲的亲侄女13岁的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收入后宫。要知道,那时候的女人要想在后宫站稳脚跟,就要有儿子。

  •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看到相机闪灯大喊2个字,如今人们仍在跟着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飞扬跋扈却从未踩踏两条红线,慈禧第一次见到灯泡大喊2个字,慈禧临死前下三道遗令

    这句话对于中国来说,存在很多的意味,因为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曾经忽略了发展,在种种不利的措施之下,导致了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出现,通过对整段历史的大致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领先于世界的。自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相关部落的形成,中国都是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而后的社会变革

  • 甄嬛传:华妃能在宫中嚣张跋扈多年,年羹尧到底有多宠华妃?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妃起床十个丫鬟伺候华妃,甄嬛传华妃为什么被降为年妃,甄嬛传华妃属于哪一级别

    如果没有年羹尧的接济,按照华妃这种大手大脚的性子,宫中花的月例银子她十天都不够花,可见皇上这波稳赚了,自己的媳妇每个月只用养十天,剩下的二十天都由大舅哥养着除此之外年羹尧还给华妃拉皮条挣钱,正如华妃所说总向娘家伸手要钱不好,于是颂芝给华妃出了个赚外快的主意,跟宫外勾结收受贿赂华妃没想到自己接到的第一

  • 《雍正王朝》一废太子后,张五哥、图里琛、隆科多的暗黑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王朝雍正说张五哥名字起得好,隆科多雍正经典片段,雍正王朝十三爷和张五哥

    当时看《雍正王朝》时,一直闹不明白,隆科多怎么突然把张五哥的妹妹阿兰送进了十三阿哥的“牢房”?然后“牢房”变“婚房”,隆科多成功烧上了四阿哥、十三阿哥的冷灶。这个中又有什么惊人的内幕呢?剧中,图里琛一进京谁也不理立马与佟国维接头密谈,然后画面一转就是隆科多死皮白咧的求见四叔佟国维,想讨个官职借太子被

  • 《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的经典台词:救民先救官,有理还是胡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和珅说的救民先救官是哪集,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经典语录,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的至理名言

    这句台词之前的剧情是这样的:纪晓岚发现,赈灾的官员把粮食换成了米糠、麸皮以及草料,这玩意是喂牲口的。他怀疑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于是质问和珅知不知道此事。和珅说,他知道这个事儿,但他不觉得惭愧,反而倍感欣慰!和大人解释说,一斤口粮换成三斤糠麸,相当于原本可以救一个人,现在能救三个人了!和珅还说,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