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朝廷内部极为腐败,清王朝的国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虽然有一些胸怀大志的臣子有意复兴清王朝,但是依然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给整个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其中最为耻辱的则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座汇聚无尽珍宝的“万园之园”被入侵者们彻底焚毁。
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的反应截然不同,谁更爱国一目了然。时间拨回到咸丰六年,英法两国组成联军正式进攻广州,他们希望利用武装力量进一步打开清朝的大门,从中赚取更多利益。面对英法联军先进的武器清王朝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仅仅四年时间联军便从广州直逼北京。
咸丰皇帝竟毫无抵抗之心,反而积极带着自己的后宫们逃离京城,前往避暑山庄逃难。没了敌人抵抗,英法联军在当年的十月顺利进入了北京,在这里他们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圆明园汇聚了我国的最高水平,英法联军将其完全焚毁,最后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
清王朝后期有四位大臣被誉为中兴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张之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李鸿章和张之洞还未有后来成就,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过曾国藩已是两江总督,负责江南地区的所有军务,在地方有着极大的权威。而左宗棠则跟随曾国藩赞襄军务,相对来说也算是有些权势。
灾难发生后,两人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态度。曾国藩在自己的笔记中记载了自己的意见,由于太平天国活动正在进行,清王朝被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消耗了大量国力,英法联军帮助清王朝镇压各地的起义。为此曾国藩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只是小事,而且他们并没有破坏清朝的祖宗宗庙,对于王朝的统治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对于太平天国的打击对于清王朝的统治有正面作用。
因此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感激洋人的大恩,对于这些“小过”不要太过怨恨,而且他们进入北京之后还“手下留情”了。虽然曾国藩在后世评价极好,甚至被人称之为十九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官员,但是仅凭这样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他的民族荣耀感并不强。再加上曾国藩说过自己不想用外族来压制中华,但是他的行为却打了自己的脸,这也能理解为何湖南乡绅将其的湖南籍给削除了。
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彼时的他仅是四品官员,与两广总督曾国藩地位相差巨大。在国内也没有太多军权,面对英法联军的恶行他无法做出更多行动,只能将怒意放在心里。根据史料记载左宗棠听到消息后十分悲愤,连续几天无法入睡,他将此事深深埋在内心,立志要在将来教训这些洋人。
到了光绪年间,左宗棠成为了两江总督,并且负责江南与洋人的交易问题,他已经有了十足的地位与底气,可以开始自己的报复行动。左宗棠对于洋人态度极为强硬,在洋人中都颇具威名。沙俄与清朝在边界上有激烈的矛盾,在条约的签订上也发生了分歧,为此沙俄甚至派出军队前往边境,试图威胁清王朝。
清王朝见状立马召来左宗棠处理此事,沙俄听到消息后立马选择了退让,足以见得其威势。彼时江南许多地区都有洋人的租界,到江南之后左宗棠经常巡视租界,有一次他来到上海,这里的洋人如往常一样嚣张跋扈,但是左宗棠强硬地让士兵们拿出武器对准洋人,这些洋人也不得不选择退缩。
不过仅仅如此左宗棠并不解气,后来他多次前往上海,第二次便要求这些洋人全部换上龙旗,而且需要鸣炮十三响。第三次来到上海洋人们对于左宗棠已经十分恭敬。到了第四次,这些欧美洋人纷纷前来拜访左宗棠,希望能搞好关系。正是由于左宗棠强势的态度,清王朝的寿命才能得以延续,就连美国人都评价左宗棠乃是国家之光,是中国人的骄傲。
从曾国藩和左宗棠完全相反的态度可以看出两人的爱国之心,也许曾国藩也是忠君爱国之人,但是他忠的是清王朝,而左宗棠则是真正的民族之光,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
《清史稿》《示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