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和亲,我个人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亲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唐代,和亲是唐王朝把本国公主或贵女嫁给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首领,来加强双方关系的过程。
最早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为了避免突厥在背后捣乱,并要一定程度借助突厥的力量,李渊就派人送“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资治通鉴》),但明显这不是和亲政策的一部分,这位被牺牲的“女妓”只是一件珍贵礼物,与金银珠宝相同一个性质。
比起李渊,王世充算是无耻的,在洛阳称帝后把宗室女嫁给了突厥的处罗可汗,换来了千匹战马和互市。当时突厥强大,各路反隋烟尘和反王都需要突厥的支持,至少不愿意与突厥为敌。
唐王朝真正的和亲政策始于李世民,当时主要是吐谷浑和吐蕃。
【弘化公主与吐谷浑】
贞观九年,李靖灭吐谷浑,吐谷浑老王伏允自杀(另说被部下所杀),他的儿子伏顺(慕容顺)举国投降,吐谷浑成为唐王朝藩属国。
这是大唐成立后消灭的第二个大国,与之前的东突厥不同,李世民并未像扶植薛延陀一样在吐谷浑另立新君,而是基本上保留了原本吐谷浑的政治格局。
这应该是李世民为了更好的治理周边新开拓土地的一种探索,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唐王朝核心区域关中地区的安全势态,并实现西域开发的战略目标。只要这些势力保持友好,李世民当时对这些区域没有领土想法。
只有西域,又有驻军,又有移民,这才是大唐真正要开发的领土。
(青海风光)
吐谷浑新王伏顺本来就有一半汉人血统,其母为隋王朝光化公主,伏顺也长期在中原为质子,算是半个中原人,被李世民册封为西平郡王、一长串名字的可汗。
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的伏顺继位后就开始了内部改革,但由于本身威信并不高,李世民安排李大亮带领的数千唐军也只是“声援”,吐谷浑内部权臣反对伏顺改革,伏顺被杀。
伏顺为吐谷浑王不过短短几个月,当时必定是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但由于史料缺乏,只知道结果,具体过程不详。之后李大亮也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处罚,应该是突发情况,或者算是不可抗力。
这是李世民收服吐谷浑势力的一次失败,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李世民必定大怒,《旧唐书》中说“遣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师安抚之”,《新唐书》说的比较委婉,“帝诏侯君集就经纪之”,侯君集除了用刀子应该没有别的安抚、经纪手段,肯定杀了不少人,算是给伏顺报了仇。
(青海风光)
事情还要继续,李世民又立了伏顺的儿子诺曷钵为吐谷浑王,当时诺曷钵年幼,吐谷浑内部仍有不服,诺曷钵严重需要唐王朝的支持,侯君集的活儿干得还是不彻底。
诺曷钵是个标准的傀儡王,不但遣子入朝为质,还采用大唐历法,加上青海离长安比较近,经常到长安串门。
贞观十年,诺曷钵继位第一年就入长安拜见李世民并求婚,李世民把弘化公主许配给他;贞观十三年,诺曷钵再次来长安迎娶公主,李世民派人送亲,还陪送了不少嫁妆,“资送甚厚”。
弘化公主是宗室女,生父不详。弘化公主出嫁过程还有个小插曲,送亲的是淮阳郡王李道明,算是李世民的堂弟,把弘化公主并非是李世民亲生女儿的消息泄露出去,虽然并未对和亲造成什么影响,但他的郡王爵位被免除,嘴欠损失惨重。
弘化公主在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他的丈夫诺曷钵也一直对唐王朝忠心耿耿,是唐王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和亲,至少在贞观年间保证了吐谷浑不断向唐王朝靠拢。
(青海风光)
李世民去世后,弘化公主夫妻回长安拜见唐高宗李治,这是唐王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嫁出去的公主回家省亲,当时弘化公主已经在青海生活了13年之久(后来还有一位嫁到奚族的固安公主是离婚之后才回长安)。
这次弘化公主夫妻俩收获不小,诺曷钵的两个儿子都娶了唐王朝的宗室女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其中大儿子慕容忠就是下一任吐谷浑王,是弘化公主亲生的,有八分之五中原血统。
(《新唐书》中说慕容忠死后,唐高宗李治才把金明县主嫁过去,但慕容忠死的时候李治已经死十来年了,《新唐书》中这种错误不少。)
(青海风光)
之后的二十年是吐蕃入侵吐谷浑的二十年,由于李治、武则天对吐谷浑支持不力,吐谷浑全境被吐蕃占领,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夫妻俩只得率领部众内迁到灵州(现宁夏吴忠市),在这里设立的安乐州,诺曷钵被任命为州刺史。
弘化公主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六年,她的丈夫诺曷钵早她十年去世,儿子慕容忠继任,并被封为青海王。弘化公主又辅佐慕容忠继续统御吐谷浑部众,直到十年后慕容忠病亡,弘化公主过于悲伤,同日病逝,享年76岁。
嫁给慕容忠的金城县主名为李季英,是少有的留下名字的和亲贵女,生父是唐高宗时期会稽郡王李道恩。金城县主也是长寿,在西北五十余年,享年同样76岁。
武则天时期,曾把自己的侄孙女嫁给了慕容忠的孙子慕容曦皓,也是再下一任吐谷浑王。
吐谷浑是唐王朝时期和亲政策成功的一个典范,弘化公主、金城县主、金明县主还有武则天的侄孙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几代和亲,吐谷浑王族已经变成中原血脉为主,为吐谷浑族彻底融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青海风光)
【文成公主与吐蕃】
之后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了,李世民时期真正嫁出去的公主就这么两位。
吐蕃在贞观八年与唐王朝建立联系时,就请求与唐王朝结亲,但李世民并未答应。之后数年,双方在青海和蜀中碰撞了几次,尤其在蜀中松州直接小规模交战,吐蕃不敌退军谢罪,并再次请婚,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具体李世民是如何决策的无从知晓,后人就有了很多解释,甚至是说李世民怕了吐蕃,不得不把文成公主嫁过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吐蕃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死局。
吐蕃刚刚统一,正是迫切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时候,尤其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全面领先的唐王朝。在军事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和亲这种手段实现双边关系突破,就要用时间来逐渐加强,至少一两代人几十年。而这个过程中如果唐王朝把战略重点转向吐蕃,将是落后的吐蕃的灭顶之灾。
当时吐蕃掌权的松赞干布和禄东赞都是一代人杰,正因为看到这一点,他们可等不了几十年,才在内部反对激烈的情况下挑起与大唐的战争,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战争展示自己的实力。《新唐书》记载“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不少吐蕃人宁可自杀也要劝阻不要与唐王朝为敌。
而李世民在数年与吐蕃的交往过程中对吐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把文成公主嫁过去,在不改变大唐进军西域的战略前提下,不但解开了吐蕃的这个死局,让吐蕃放心的向大唐靠拢,还能让吐蕃成为李世民在西域的帮手。
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吐蕃要尽快打开局面实现发展,松赞干布和禄东赞不想错过;而李世民要趁着西突厥虚弱迅速在西域打开局面,同样不想轻易转移战略重心。双方都不想在这个时候爆发全面战争,也许只有现代网络上的键盘侠,才能说出谁怕了谁的话出来。
(文成公主)
李世民的和亲手段只是第一道防线,青海吐谷浑才是压制吐蕃的重点,只要吐谷浑在唐王朝控制之下,吐蕃就不可能对西域和中原造成真正的威胁。这时,唐王朝的士兵还一个没有出动呢。
至于后来安史之乱后吐蕃对大唐造成的伤害,李世民可想不到自己的后人这么无能,更想不到李治、武则天能这么快就丢掉青海,还连续两次大非川惨败。把一个本来能成为大唐左膀右臂的吐蕃变成大唐的二百年大敌,李治、武则天居功至伟。
李世民只是千古一帝,不是能管子孙万代的神仙。
文成公主到吐蕃很是受重视,不但松赞干布亲自到中途迎接,还对送亲的李道宗执子婿之礼,也被唐王朝的服饰礼仪所折服。松赞干布的副手大相禄东赞曾多次出使大唐,亲眼见到大唐的繁盛,而松赞干布耳听为虚,这次亲眼所见,虽然只是大唐的一部分,但也对他影响颇深。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后也是有说话权力的,松赞干布为她建造了布达拉宫,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的习俗,就是用油彩在脸上画出图案装饰,松赞干布就“令国中权且罢之”,自己也不再穿毡袍,而是换成中原的服饰,吐蕃贵族子弟也入中原学习,又请了汉族知识分子为他书写表疏。
从文成公主入藏到李治前期,是唐王朝与吐蕃的蜜月期,吐蕃已经成为东亚以唐王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的一员,并成为唐王朝为首的军事联盟组成部分。后一点在吐蕃应出使天竺的王玄策要求出兵天竺,以及对李世民伐辽东表示祝贺,还有向刚刚继位的李治表示愿讨伐不忠等方面表现的很清楚。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李世民时期唐王朝强大军力的基础上,松赞干布不想和李世民打,禄东赞也不想。但换成李治,哼哼。
【其他与少数民族将领联姻的,并非是和亲政策的一部分】
贞观年间,周边各国都成群结队的向李世民提出过和亲请求,包括西突厥、薛延陀等,大多被李世民拒绝。其中薛延陀李世民先是答应了,后来因为彩礼问题又取消了婚约,之后薛延陀就被灭了,这个就不算了。
但对投靠唐王朝的异族将领,李世民却从来不吝惜把贵女嫁过去,从李渊时期就有这个传统。
武德年间,李渊曾经把一位平夷县主嫁给了右屯卫将军阿史那摸末,夫妻俩都是贞观年间在长安城宣阳里宅子中去世的;
李世民曾经把自己的继女定襄县主嫁给了东突厥小可汗阿史那忠。阿史那忠是李世民消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的大功臣,已经投奔李世民。阿史那忠后来在大唐度过了下半生,为唐王朝东征西讨立下大功,去世后陪葬李世民昭陵,是彻底汉化的突厥人,也是后世史姓鼻祖之一;
贞观九年,契苾何力尚宗女临洮县主,贞观十年阿史那社尔娶衡阳长公主,贞观二十二年执失思力尚九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
这些都是上门女婿,与和亲是两回事儿。
李世民时期与吐谷浑和吐蕃的两次和亲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吐谷浑彻底融入中原,吐蕃也与唐王朝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而李世民之后,唐王朝的和亲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和亲不是万能的,在缺乏中原政权强大武力为后盾的时候,和亲政策只是一种耻辱。
本文共分三篇,本篇为第一篇。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