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梅尧臣

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梅尧臣

梅尧臣的资料

本 名:梅尧臣

别 称:宛陵先生、梅直讲、梅都官

字 号:字圣俞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宣州宣城

主要作品:《宛陵先生集》

主要成就:宋诗“开山祖师”

官 职:尚书都官员外郎

典 故:上竿鱼

梅尧臣的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有关“梅尧臣”的历史故事

  • 梅尧臣:仕途坎坷且平淡,却在宋代诗坛享有盛名-趣历史网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文人墨客频出,读书人将参加科考、实现政治抱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出路。在当时,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是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是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没能进馆入阁,是要被众人惋惜与讥笑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

  • 梅尧臣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

  • 北宋诗人梅尧臣名诗(梅尧臣的诗歌主要风格特点)

    北宋诗人梅尧臣十首诗,风格平淡,意境含蓄,感悟淡泊名利之心境.词是宋朝文坛的主旋律,诗的流行程度相比词稍显弱势。从唐音到宋调,有一位关键的诗人引领宋诗潮流,他便是梅尧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梅尧臣笔下的十首宋诗,虽然风格平淡,但意境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梅尧臣的影响力不小

  • 梅尧臣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北宋诗人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宛陵先生,其传世的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诗评》一卷......,他主张创作与实践一致,可惜,与大多诗人一样,梅尧臣虽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但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为此,梅尧臣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那么,想

  • 梅尧臣简介_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故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言古诗《陶者》。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将对陶者的同情与对贫富差距的不满抒发得细腻深刻,耐人寻味。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梅尧臣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虽然酷爱读书,然而家里却没法承担他上

  • 梅尧臣生平经历 怎样去评价梅尧臣?

    梅尧臣是谁?怎样评价梅尧臣?以下为您介绍梅尧臣。梅尧臣简介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

  • 宋朝诗人大臣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文人墨客频出,读书人将参加科考、实现政治抱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出路。在当时,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是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是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没能进馆入阁,是要被众人惋惜与讥笑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身在一个普通

  • 溪口三隐潭,梅尧臣有诗曰: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所谓三层瀑,写的就是三隐潭。三隐潭在原来的东岙、班溪两乡交界处,现在都合并归溪口镇了,距离闻名遐迩的雪窦寺不过咫尺之遥的2公里左右。这里双崖陡削,峻岩怪石,或露或匿,四周藤萝绵密,窅冥迷幻,涧水下泻,或隐或沉,三叠而成瀑布。在同一条峡谷中连绵数里,分别由上、中、下三个风姿迥异、奇幻幽深的瀑布组成的阶

  • 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谓名满天下,他不仅诗文功夫一流,而且好交朋友。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就是欧阳修的一位至交好友,在古代朋友间的联络并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当好朋友之间不能朝夕朝夕相处的时候,遥寄锦书边成为了表达思念的方式。欧阳修十分注重书信,认为书信是互通近况,传递思念的使者。在欧阳修所写的

  • 最为激烈的高考:欧阳修,梅尧臣是主考官,大文豪苏轼只排第4!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这个日子了,说起今天这个日子,也是有些隆重的。今天可是高考,是所有父母对孩子期望最大的一天,也是孩子们拥有美好未来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数百万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今天的高考一战。在高考这一场能够影响你人生命运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有人都会努力地做好每一道题,因为一分的差距就能淘

  • 作为好友,同是改革派的梅尧臣,为何要不断黑范仲淹?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涌现出了不少改革名人,其中范仲淹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为官的本质,这不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都被日本的近代改革家所引用,可见范仲淹在改革思想上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同是改革派,也是范仲淹

  • 瀛奎律髓10·卷三怀古类,韩琦徐照梅尧臣三首怀古五律

    前言今天继续欣赏几首宋朝的怀古类五言律诗。三位诗人中,韩琦为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他与范仲淹曾经率军防御西夏,人称"韩范"。 梅尧臣是北宋诗人, 欧阳修的好友。徐照,南宋永嘉四灵之一。一、韩琦《过故关》次韵唐诗而成春日并州-路,群芳-夹-故关。前驺-驱弩过,别境-荷戈还。古戍-遗-残堞,新耕-入-乱山

  • 梅尧臣:官运不通、仕途坎坷,却在宋代诗坛享有盛名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文人墨客频出,读书人将参加科考、实现政治抱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出路。在当时,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是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是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没能进馆入阁,是要被众人惋惜与讥笑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

  • 梅尧臣: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所作力求平淡、含蓄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 梅尧臣《陶者》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陶者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原文: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译文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注释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 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简介:欧阳修唯一佩服的文人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 梅尧臣《东溪》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东溪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原文: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译文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

  • 梅尧臣《汝坟贫女》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汝坟贫女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原文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译文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

  • 梅尧臣《金山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金山寺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原文: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译文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

  • 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原文: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