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当中,刘蜀阵营的五虎上将, 各个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譬如关羽的高光时刻就极其之多,譬如阵斩颜良、水淹七军等,赵云也有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的作为,而放到张飞身上,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要数“据水断桥”一事了。
公元208年,此时的曹操已经以失去一个郭嘉的代价平定了北方乌桓,从此不用两方作战腹背受敌了。拥有了稳定的大后方之后,曹操开始挥师南下,亲自带着曹纯、张辽、许褚、文聘、夏侯渊、夏侯杰等9名曹魏大将,率领5000虎豹骑讨伐刘备。
彼时刘备正在荆州刘表处,刘表死后将城池给了刘琮。刘琮不敢与曹操为敌,在没有通知刘备的情况下率先投降于曹操。刘备彼时仅仅只有1万步兵,根本不可能与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抗衡,因此只能选择败退。
但是刘备向来以“仁”立身,很得荆州百姓拥戴。刘备逃出,百姓亦追随而出,刘备不忍抛弃百姓,便带着10万百姓向西逃去,以至于行军速度极慢,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前被曹军虎豹骑追上。
不得已之下,刘备只能抛妻弃子带上刘蜀几十名将士逃难,一时之间却不见了赵云。刘备便派张飞留守军后接应赵云,当然最重要的任务则是为刘备断后。张飞当即领命,去到河道桥头,仅仅20余骑,面对曹魏5000精兵,张飞却丝毫不惧,反而大声吼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张飞怒目圆瞪,连喊三声,居然吓得曹军不敢存进,大将夏侯杰更是被吓得胆裂坠马而死。就这样,刘备最终得以逃出生天,赵云甚至还救回了刘备的妻儿。这就是《三国演义》对张飞“据水断桥”的描写。
按理来说,无论是曹纯、张辽还是许褚、夏侯渊,那都是十分有名的将领,论单挑能力,张辽跟许褚也应当不在张飞之下,为何曹魏大军却不敢前行追击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疑兵之计”。
其实张飞并非纯靠20余人站在河前就唬住了曹魏大军的,事实上他专程派人在后方掀起沙尘,让曹魏大军以为在其身后还有伏兵。而事实上,先锋文聘还真就是这么以为的,因此不敢轻易追击。
后来其他将领赶到之后,见文聘停滞不前,一时之间也心有疑虑。文聘一开始乃是刘表大将,对刘备阵营应该更加了解。既然文聘停兵于此,想必定是张飞有什么诡计。而且彼时他们已经得知诸葛亮到了刘备阵营,诸葛亮的才能天下尽知,他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曹操来到再做决断。
结果曹操到来之后,更加多疑的他也同样忌惮诸葛亮和可能的伏兵而不敢前进。而且此前曹操俘虏了关羽之时,已经从关羽口中得知了张飞的厉害之处,关羽的本事曹操是明白的,张飞能够得到关羽盛赞,定然也同样不俗。
而此时的曹操大军已经截获了民众和刘备的粮草辎重,并且将刘备大军一举击溃,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没必要再冒更大的危险了,毕竟当时曹操虽然有精锐骑兵虎豹骑,但到底也只有5000人,而张飞据水断桥,占据了防守的有利地势,一旦跟张飞以及可能的刘备伏兵缠斗起来,最后被孙权、刘璋等人渔翁得利,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曹操心中此时是打了退堂鼓的。
而在此时,随着张飞又一声大吼,居然将夏侯杰吓破了胆直接坠马而死,曹操便干脆以夏侯杰之死当做借口退了兵。而这就可能是曹操大军彼时的心路历程,也是《三国演义》当中据水断桥之壮举得以实现的原因。
当然,这番情节全部都出自于《三国演义》,并非是真正的史实。可真正的历史中,张飞据水断桥一事更加夸张,按照《三国志》记载:
(刘备)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这里的张飞甚至就是带着20多个兵站在河道之旁,连扬起沙尘以作疑兵的举动都没有,是生生靠着自己的凶恶吓走的曹军,这比起《三国演义》来说就更加令人难以相信了。但其背后,应当还是因为曹操多疑,加上各种利害考量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