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自称自己是在南阳种地的一个农民。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身处田间,诸葛亮的光芒还是照进了刘备的眼里。举荐者称,他有大智慧,被称为卧龙先生。在三次亲自邀请之下,诸葛亮走出草庐,从此承担起了匡复汉室的重任。
诸葛亮擅长用兵,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笔下处处凸显出他的智慧。民间传说中也有对诸葛亮智慧的肯定,“三个臭皮匠顶不过一个诸葛亮”,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赞赏。关于诸葛亮智慧用兵的案例逸事也非常之多,其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它体现了与敌人军事较量时所运用的心理战,在知彼知己方能胜利这一层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中,诸葛亮虽然军备不足,却运用对方多疑的弱点来达成了自己以弱示弱,最终以弱胜强。
空城计原本是取自于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而他最早的原型应该是出于条亮五事。条亮五事出于郭冲之手,是一本关于诸葛亮鲜为人知事迹的书籍,故事情节传奇生动。条亮五事之三原文中这样写道,诸葛亮在阳平屯兵时,司马懿率十几万大军攻城。不巧的是,此前诸葛亮派魏延率大部军队离城东去,余下兵力留守城中,总共加起来只有一万左右。
军事力量上的悬殊迫在眉睫,如果这样打起仗来,很明显城内是属于弱势地位的。这时候人人都焦头烂额,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若然让魏延率大军赶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此时得到情报,司马懿大军离尘只有六十里地。远水解不了近火,看似已经无解了。
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诸葛亮和众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慌不忙,整理好衣冠,带着一把素琴,端坐于城。两旁各站着两个小童,诸葛亮神情自若,焚炉抚琴。他又命令其他人把旌旗隐蔽起来,不许露出动静,还吩咐下去打开城门,找几个人进行洒扫。一切的布局好像都显得并没有军力部署。
当司马懿大军赶到之时,看到这样的状况不免非常疑惑,这不是明摆着让人进去城里吗?正当司马懿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看见诸葛亮在城上端坐抚琴。琴声悠扬清澈,非心静者不能弹也。司马懿怀疑其中有诈,毕竟诸葛亮用兵从来都是非常谨慎的。眼前的诸葛亮悠然抚琴,神情闲适安然,琴声之中也充满了平和宁静,很像是胸有成竹,早有埋伏。司马懿吩咐下去按兵不动,在僵持了一会儿之后,他决定撤军。
空城计的故事在历史上鼎鼎有名,故事来源调亮五事却被裴松之进行了反驳。裴松之认为,故事里边存在着地点时间以及逻辑上等行不通的地方。陈寿在写《三国志》时也没有引用空城计这一故事。然而,也有人提出意见说,条亮五事只是时间上等细节有出入,不能证明事件的过程完全是虚构的。
除了对时间地点等的议论之外,还有一件事是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那就是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吗?仔细一想,并非如此。司马懿本身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司马家族后期的强大,也说明了这一家族并不是莽夫,是勇谋不缺的。还有人说,两者兵力悬殊,就算司马懿并不知道城里不城里军力多少,可以派一支部队先进行试探。毫无所获当下撤兵不合常理。其实,说司马懿识穿了这一布局是非常有可能的,
那为什么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司马懿选择不正面对决的原因就是:如果不撤兵,司马家族结束的就更快。曹魏与司马家族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曹魏对司马懿的看待更像是一颗棋子。曹操意在让司马懿和蜀汉进行相互制衡,如果司马懿一旦失去了这个作用,曹魏就会对他进行清算。兔死狗烹,司马懿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算他看穿了诸葛亮的用心,也不敢轻举妄动。
真正强者的对战时,有时并不如表面所看的那样简单。司马家族和诸葛亮的这一场对决就暗含着局中局,谋中谋。双方可能都知道彼此的底细和策略,但为了大局考虑,都只能对双方放暂且放过一马。这场对决无疑也是一场赌局,只是二人心中都知进退识大局,就是一场双赢的赌局。
参考资料: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