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一统”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并非秦朝与法家首创?

“大一统”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并非秦朝与法家首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06 更新时间:2024/1/10 14:06:38

据《史记·历书》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由此可知三代的历法并不一样,周朝人以十一月为正月,并且去帝号而称王。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历法也出现了混乱。其中郑国与宋国用殷正,晋国与秦国用夏正,只有鲁国仍与王室保持一致,坚持使用周正。所以,《春秋》里屡次强调“王正月”,指的就是使用周朝历法的意思,以此来体现“鲁史”的特色。

在天下无统的时候,《春秋》仍强调“王正月”,这代表的就是一种“大一统”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秦庄襄王灭周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天下处于无统状态,但《资治通鉴》仍将这段时间的事迹全部列入《秦纪》之中;又如在楚汉之争的五年里,诸侯纷立,争斗不已,直到刘邦称帝之后才有了天下共主,但《汉书》仍把这五年时间计入《高帝纪》中;更如五代时期,十姓分中夏,各无统属,但《旧五代史》仍要将梁唐汉晋周视为正统,把十国贬为“僭伪”。

“大一统”的观念成为修史的价值观,指导着史书的编纂过程。有时为了维护这种观念,史官们甚至不惜牺牲掉史书的客观性。

关羽喜欢读《春秋》

“大一统”观念起源于《春秋》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春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大一统”的观念。这种观念又具体包括尊王、攘夷、尚礼、重信等方面。无论是从经学角度或从史学角度来看,《春秋》都是一部“奇书”。

首先,《春秋》是一部很严谨的史书,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称谓上。《春秋》中,鲁、宋的国君称“公”,齐、晋、陈、蔡、卫的国君称“侯”,秦、郑的国君称“伯”,楚、吴、越、滕、徐的国君称“子”,许的国君则称为“男”。这是因为鲁周公是周武王的兄弟,而且是开国功臣,所以地位最高,宋国为商朝后裔,故而也封公;齐是异姓诸侯,卫康叔是武王幼弟,晋为武王之子,陈为虞舜之后,蔡废而复封,因此地位要逊一等;秦、郑在西周末年才始列为诸侯,只能称伯;楚、吴诸国虽然自称为“王”,但没有得到当时诸侯的承认,所以《春秋》仍按他们原本的封号来称呼,写作“楚子”、“吴子”。

其次,《春秋》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可以从称呼变化上读出来。例如,楚庄王杀了夏征舒,《春秋》写作:“楚人杀陈夏征舒”,这是因为楚庄王擅自诛杀别国的大夫,并且没有获得周王室的批准,犯有“专讨”之过,所以《春秋》不用“楚子”的称呼他,而是贬为“楚人”;又如卫文公灭亡了同姓的邢国,《春秋》厌恶这种同室操戈的做法,所以写道“卫侯毁灭邢”,点了他的名字“毁”。《春秋》这本书中没有史官的正面论赞,它只寓褒贬于其中。

最后,《春秋》的思想晦涩难懂。就如开头所说的“王正月”,仅仅三个字就隐含着这么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后世才出现许多训诂之儒,想要探究字句背后的“圣人深意”,他们为此蹉跎岁月,困守书斋。其实,《春秋》首先是一本史书,其次才是经书。《春秋》不是因字见义,而是因事见义。“大一统”的观念不是隐含在某段落字里行间的思想,而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精神。

《春秋》是现存最古老的编年史

《春秋》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

儒者们读《春秋》历来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撇开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不谈,却去计较文字的含义。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参观艺术展时,只专注青花瓷的黏土构造,却对瓷器的外观造型、图案、用途毫不关心一样。

庄子》说:“《春秋》以道名分”、“《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这可谓说破了孔子编纂这本书的初衷。孔子编《春秋》并不是要设置微言大义的谜语去给儒者们猜,他只是想通过记载二百多年历史,告诉世人自从平王东迁之后,社会秩序已经破坏到了何种程度,世道又是何等的浑浊昏暗,名分又是何等的混乱。

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大势在《春秋》中叙述得很清楚。第一阶段始于平王东迁之后,王室依附于晋郑,导致天下无统属,诸侯间因群龙无首而混战不已;第二阶段为五伯时期,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代替周王室来主持局面。还通过北伐山戎、南侵荆楚,做出了斥夷狄而尊诸夏的功绩;晋文公也迎纳周襄王,大败楚国于城濮,维持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由此,《春秋》的核心思想无非是这几点:

“尊王”,天下不能无统属,总是需要一个权力中心来主持局面;“内中国,外夷狄”,诸侯国间要互相会盟、尊礼重信,共同尊王攘夷,维持华夏秩序;“讨乱臣,诛贼子”,乱臣贼子因一己私利而破坏制度,导致秩序混乱、干戈再起,故而应人人得而诛之;

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大一统”的思想。然而,到了春秋的第三阶段时,随着六卿崛起、三桓坐大与吴越争霸,导致政治权力从王室下降到诸侯,又从诸侯下降到卿大夫,皇、帝、王、伯之道尽皆扫地,而且那时夷狄盛而诸夏衰,可谓危机四伏。孔子见证了六卿专晋权、三桓逐昭公的悲剧,又看到吴国欺凌中夏,故而产生末世之感,这才因鲁史而作《春秋》,重申“大一统”的观念,强调要维护礼节名分和社会秩序。

《春秋》厌恶“天下无统”的局面

“大一统”观念如何被汉儒所改造?

夏、商、周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史称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知夏朝是由众多邦国组成的;商汤灭夏时,也凭借了“三千方伯”之力,而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又得到“八百诸侯”之助。可知夏、商、周都是由许多邦国组成的文明社会,王室之于诸侯更像是一个盟主。只要盟主实力衰弱,或者威信不在,诸侯国就会背盟自立。所以在周幽王被蛮夷犬戎杀死后,诸侯们都不再把王室放在眼里,分封制遭受破坏。

《春秋》主张尊王攘夷,维护名分,本是拯救世弊的权宜之策。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封建地主阶级,也没有专制君主,根本谈不上他的思想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因此,要知人论世,不要武断空论、泛泛而谈。

历史上,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大一统的观念才从思想变成了现实。“尊王”使皇帝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变成专制;“攘夷”体现为秦朝修筑长城,击却匈奴,走向封闭;但是,当时“大一统”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所以在项羽灭秦之后,他并不想接替秦朝来做天下共主,而是要恢复东周的形势——他只想遍封诸侯,割宰天下,然后自己以盟主的身份来当个西楚霸王。所以才被人嘲笑为沐猴而冠。

相反,刘邦初见秦皇时就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所谓的“如此”就是要做天下共主、当皇帝的意思。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刘邦的战略目标乃是“争天下”,而项羽却只是维持诸侯分封的局面,缺乏大一统的认识。

大一统观念随着现实形势的变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在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便对《春秋》“大一统”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孔子讲大一统本是尊王攘夷,强调诸侯负有尊崇王室的义务、天下有统属之必要。董仲舒则将其抽象化为统一,并且重点由“统”转向了“一”,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样,“统一”实际上就变成了“同一”,百家之术皆被废除,只保留儒术。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统一”与“同一”并不一样。统一是指各种对立物统属在某一主要矛盾之下;同一则是取消各种对立物之间的差别,只保留一种属性。花儿本是五彩缤纷又以红色为主的事物,它们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人们要求取消一切颜色,将它们全部同一于灰色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单调的世界了。

“大一统”给中国带来了稳定,但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单调重复,一个朝代接着另一个朝代而建立,有的只是改朝换代,却没有社会改革,制度进步。

《春秋》的“大一统观念”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并不是一回事,《春秋》是要将各地方诸侯统属到王室之下,既分散又集中,强调“统”,将“统”视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董仲舒则是废除一切外道,全部同一于儒术,以便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服务。前者强调“统”,后者只看到“一”。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观念也正是“一”的观念,然而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因此,对于思想史发展的过程,不能武断地、肤浅地下定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多文章

  • 张飞大喊三声谁敢与我决一死战,为什么张辽与许褚,都不敢应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辽许褚打得过张飞吗,张飞真的比许褚厉害吗,关羽张飞联手打得过许褚吗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蜀阵营的五虎上将, 各个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譬如关羽的高光时刻就极其之多,譬如阵斩颜良、水淹七军等,赵云也有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的作为,而放到张飞身上,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要数“据水断桥”一事了。公元208年,此时的曹操已经以失去一个郭嘉的代价平定了北方乌桓,从此不用两方作战腹背

  • 为什么没能上“三国二十四名将排行榜”,他们都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二十四名将分别在谁的麾下,三国被低估的十大顶级名将,三国24名将的兵器

    都说乱世出英雄,三国也不例外。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动荡的局势,早就了一大批英雄豪杰。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长沙王孙坚,忠义无双的关羽等。可以说三国的武将,在这个纷争的年代,是各路诸侯的中坚力量。让人不解的是,在三国下面这五个人也非常的勇猛,为什么没能上“三国二十四名将排行榜”,他们又都是谁呢?第

  • 为何说司马懿的能力要在孔明之上?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懿的三种能力,论司马懿的厉害之处,司马懿为什么会发挥隐忍

    可是似乎随着主公兼知己刘备一死,诸葛亮的辉煌人生巅峰也随着而跟着结束了,为何?一切因他遇到了生平难得一遇的宿敌对手。诸葛孔明军师曾和此强人前前后后的较量了数番,结果聪明一世的诸葛亮却屡屡难占上风,到底是何方神圣如此了得呢?此人便是可以称得上是诸葛心腹大患的司马懿,司马和诸葛是一对老对手,但也能做到惺

  • 司马懿诛他三族,却唯独漏掉一人,百年后,其子孙夺走司马家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司马懿灭他三族唯独漏网一人,司马懿的子孙下场有多惨,司马懿晚年最痛恨的武将

    桓范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也是非常有名的谋士,由于受到大将军曹爽的特别礼遇,所以桓范对曹爽忠心耿耿,多次提出重要的建议,被人们称为曹爽的智囊。不过曹爽尽管多次采用了桓范的建议,但是内心之中,却有很多不以为然的地方,所以两人关系并不是十分亲密。 当时皇帝曹芳才还很小,并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所

  • 司马懿能与诸葛亮相抗,为何前期却无名声?只因曹操有这五大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没有能够与诸葛亮相抗的司马懿,那么三国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诸葛亮能够真正实现他那“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夙愿,然而有了司马懿的阻击,诸葛亮最终还是只能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没能一统江山。这里就有个问题,司马懿如此厉害,为何前期却并无名声,等到三国进入后期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呢? 原因也非常简单,只

  •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专家:他不撤军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懿一眼就识破了空城计,司马懿识破空城计为什么撤军,司马懿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自称自己是在南阳种地的一个农民。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身处田间,诸葛亮的光芒还是照进了刘备的眼里。举荐者称,他有大智慧,被称为卧龙先生。在三次亲自邀请之下,诸葛亮走出草庐,从此承担起了匡复汉室的重任。 诸葛亮擅长用兵,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笔下

  • 原创鸿门宴中,项伯为何要救刘邦?项羽死后,项伯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鸿门宴刘邦是如何收服项伯的,在鸿门宴中为什么项伯要保护刘邦,鸿门宴为什么项伯要救刘邦

    在我看来,鸿门宴应该是史记之中十分精彩的片段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歇后语,也出自这个故事之中,可以说鸿门宴彰显了司马迁高超的史学和文学功底。 鸿门宴说的是什么故事呢?话说秦朝灭亡后,项羽和沛公(也就是后来的刘邦)开始逐鹿天下。项羽是一个有着雄心报复的人,其地位显赫,是楚国的贵族,虽有力拔山兮气

  • 这6人曾平过关羽,后来他们的结局如何?1人病死5人下场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真实斩过几个人,真正战胜关羽的武将都有谁,关羽真实历史斩杀过谁

    就罗老的《三国演义》而言,能够和关羽战平的人也就只有6个而已。这6人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呢?接下来一起仔细分析。18家诸侯讨伐乱臣董卓之时,吕布兄可算展露了三国第1猛将的风采。那时他一出马就连败方悦、穆顺、武安国、公孙瓒4名武将,随后又力敌张、关、刘3人足有80以上回合。当时关二爷与张飞夹攻吕奉先

  • 原创韩信出道前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能纵横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信的资料大全,韩信征战照片,韩信生平视频

    韩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被认为是“兵家四圣”之一,也是与张良、萧何齐名的“汉初三杰”,是古代“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在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韩信取得了辉煌战绩,奠定了其在史书上的地位,是历史上公认的“兵仙神帅”。 那么,韩信在出道之前一没钱二没人脉更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打过仗的他,为何横空出

  • 原创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和蜀汉到底损失了多少?答案在文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国灭亡,关羽失荆州后又被古蜀国夺回来吗,关羽失荆州之后活了多久

    刘备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四处漂泊。虽然他有短暂的荣耀,比如从陶谦夺取徐州成为一个州的领导人,但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逃跑中寻求庇护,在这里或那里寻求庇护。直到201年,投靠汉家的荆州刘表后,刘备才稳定下来。从201年到211年的十年间,刘备离开荆州去益州,他留在荆州休养生息,吸引了大量人才,但也从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