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而第一阶段伤亡绝不可能超过三万,因为王龁所率领的秦军数量是比不上后面白起的,数量在三十万左右可以接受,但是古代伤亡超过十分之一就很有可能军心不稳。而第三阶段秦军依托地形筑建工事围困赵军,本质上是围而不打的态势。而赵军攻势最猛的第三阶段只有开始的三天到五天,因为赵军断粮,最多保持三五天的强烈攻势,之后的攻势对于秦军来说可以轻松抵御。
[var1]
如果说这三天的攻势能造成秦军十几万的伤亡,小编是绝不信的。而赵军总共战死的大概三十万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被围后而死,更大的几率是饿死。依据推测,秦军总共伤亡在十万上下。第一阶段最多三万,第二阶段最多两万,第三阶段在五万左右。赵军第一阶段在二到四万,第二阶段也是二万左右。第三阶段四十万左右,其中第三阶段除掉被坑杀的二十万,剩下的也大多是饿死,死于突围的恐怕是六到八万。
[var1]
当时秦赵两国骑兵参战,不是利用马的速度带来的惯性用近战兵器冲杀,而是用弓弩,可是秦国弓弩的射程高于赵军,赵国蒙古马速度比不上秦国河套马,赵国又没有利用蒙古马耐力优势迂回作战,秦国能战能退。廉颇是中山苦陉人,年幼的时候还是中山国民,苦陉-井陉是山地防御体系,廉颇善守不善攻是正确的评价,其年轻时打败齐军是上了五国伐齐的顺风车。
[var1]
几之战败秦是因为赵奢珠玉在前,打败的只是残兵败将。晚年打败燕国曾经与栗腹三战三平,最后是燕国出了叛徒才打败了燕国。廉颇一生就没有打过一场奔袭战,而白起华阳之战可以和赵奢李牧比肩,胡服骑射后赵灭中山,廉颇才成为赵将,全程没有参与赵国骑兵改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灵活运用骑兵,赵国当时用廉颇,根本没有想过反击或决战。
[var1]
秦国有不世出的秦昭襄王和正值成熟期的文臣武将,而赵国恰在关键时刻是无能的赵孝成王,有经验的大臣正值暮年,后起之秀还青黄不接。真要是巅峰期李牧,绝不会像廉颇那样被动死守,李牧最擅长致人而不受制于人,机动防御。李牧的军事才能绝不亚于白起,白起有秦国综合国力保障,可以选择不打无把握的仗。李牧从来不直接和秦军硬碰硬,长平之战是秦军已经不怕任何硬碰硬了,当时谁也吃不掉秦军了,李牧打防守和主动出击已经没有优势了,耗国力赵国当时已经顶不住了,秦国当时的国力赵国已经甩开赵国太多了。
[var1]
秦国不仅是白起,昭襄王非常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久拖不利,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本质上是一场两方的决策者的心理战术,很显然,老成的秦王战胜了年轻没耐心的赵王,就跟下象棋下围棋一样,下成死局只能和局之后就不是战术的问题了,就是双方心理博弈了。秦赵对战,赵国会败是理所应当的,当时秦国实力跟其他国家就不是一个档次。但是败得这么惨才是引起重视的原因,赵国用赵括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粮食只能速战速决,秦军开了巴蜀栈道运了很多粮草送长平。后勤,战力,装备,谋略,决心都输给秦国,根本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