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记载,曹丕篡汉立魏后,被降封为山阳公的汉献帝把自己两个女儿进献给了曹丕,另有郭皇后和李、阴两位贵人也深得曹丕宠幸,而甄宓逐渐美人迟暮,日益受到冷落,为此她不免流露出一些怨言,自怨自艾,还写了一首怨妇诗《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此诗写尽了甄宓心中的凄苦,她等到的不是丈夫的回心转意,而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曹丕当时正在外征战,并没有机会见到这首诗,但不知怎么这首诗就落到了曹丕手里,于是曹丕勃然大怒,于黄初二年六月赐死了甄宓,然后葬在邺城。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被夫君嫌弃而打入冷宫甚至赐死的妃嫔不在少数,但甄宓却得到了丈夫曹丕额外的“恩赐”,史书记载“以糠塞口,以发覆面”,据说这是曹丕害怕甄宓死后会有怨言,让她九泉之下也没有分辨的机会。
由此可见,曹丕这个人作为丈夫真的很可怕,就这样轻易的杀了结发妻子,仅仅是因为甄宓青春逝去之后,曹丕对她颇为嫌弃,被冷落之后的甄宓只不过写了几句诗发泄一下情绪而已,而且这首诗只是寄托了对曹丕无尽的思念,本质上并没什么问题,曹丕竟然就对其下此狠手。真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自己的枕边人如此的绝情,曹丕完全可称为三国第一薄情郎了。
但根据《三国志集解》和《魏略》的描述,则是由当时身为贵嫔郭女王向曹丕进献谗言,最终致使甄宓被迁怒赐死的。至于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郭女王有没有害死甄宓的动机呢?虽然说这是一桩历史疑案,但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小编认为郭女王害死甄宓的动机其实是有的。首先是曹丕称帝后,一直到赐死甄氏,在这期间始终没有皇后,尽管有史料描述,曹丕多次曾有意立甄宓为皇后,却都被甄宓推辞掉了。然而,毕竟没有皇后,后宫之主的位置一直空着,作为当时非常受宠的郭女王来说,还是有足够的理由乘机除去自己的竞争对手甄宓的。
其次,郭女王身为南郡太守郭永之女,虽然父母很早就过世了,但郭氏还有许多亲族站在身后,就在曹丕称帝后大封曹氏宗亲九族时候,郭氏的宗族亲人也一并受到封赏,其外亲孟康也被特例升为散骑侍郎。因此,郭女王的后面还有一大波士族势力的影子,说白了她当皇后是许多人的利益保证。
然而,如果郭女王当时直接让曹丕赐死甄宓的话,曹丕反而会多疑,祸及她本身,因此郭女王只是有意无意的吹吹枕边风,或者刻意的去解析下这首《塘上行》,那么曹丕自然就会把枪口对准甄宓了。甄宓被赐死之后,郭女王便被立为了皇后,由于她无子,就认了甄宓的儿子曹叡为自己的养子,曹叡为了顺利即位对这个养母很是孝顺,母慈子孝,因此曹叡最后也算是顺利接班,郭女王便也成为了皇太后,成了人生的赢家。纵观整件事情,郭女王是甄宓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一般对于案件的调查,首先都会认为谁是受益者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所以郭女王是有这个动机,而且也有这个能力陷害甄宓。
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加圆满,还让曹叡在继位之后,上演了一出诛杀郭女王为生母报仇的戏份。而这样只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让观众看的精彩,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发生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古人都是以孝治天下的,曹叡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死自己的养母,如果真的是为给自己的生母甄宓报仇的话,找个机会悄悄毒死太后,然后报个太后急病崩逝岂不更好?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它既然存在,似乎也说明了曹叡和郭女王之间似乎是有矛盾的,至于矛盾是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曹叡知道亲娘冤死背后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