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些王宗贵族在去世以后,陪葬的物品是价值连城的,为了防止陪葬品被盗墓贼盯上,所以他们的陵墓通常设有重重机关保护,或者是在选址上更加地隐蔽,不易被发现。就算被发现,也不会让盗墓贼轻易得手。曾经在湖北省的襄阳市,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古墓,当墓穴被打开时,里面总共有八十多具无名尸体,根据推测这些无名尸体就是历来的盗墓贼尸体。
古代的盗墓贼怎样进入机关重重的陵墓地宫?
最原始的工具--常见的锹等铁器
盗掘古墓一方面要凭借盗墓贼的技术和经验;还有一方面要靠工具,因为没有工具辅佐操作,单凭人力根本不可能进入古墓。在古代时候,一些民间盗墓贼使用的挖掘工具通常是锹、镐、铲、斧,照明工具大多使用火把和蜡烛等。
在历史上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专门用来探测的工具,在明代开始,才渐渐地有盗墓贼开始使用铁锥进行探测,这项技术的使用,使盗掘者不再仅凭地面上的明显的比如封土、墓碑等标志判断墓葬。他们开始利用特制的铁质的椎体,向地面没有标志的地下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地下古墓存在,就会根据铁锥上带上来的金属的气味进行判断,进而选好方位,开始挖洞盗掘。
[var1]
南派洛阳铲
新的探测工具“洛阳铲”的使用,是盗墓贼使用专门的探测工具进行探测的一个标志性的飞跃。洛阳铲因何得名?我国北方很多地区,尤其是洛阳和关中地区,由于地处黄土塬区,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很深,土层也非常厚,因此特地设计了铲夹宽2寸,形状成字母“U”形状的半椭圆形状,铲的上部装着长柄的“盗墓神器”---洛阳铲。用此铲每向地下铲一下,一次就可以铲三四寸,还能针对一些特殊地形,把卡在半圆口内的土轻松地铲除,在当时,这个工具的问世是技术的一大进步。
[var1]
现代盗墓工具
现代的盗墓贼进行盗墓的方法、技术以及工具,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逐渐更加地趋于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探测使用专门探测的探测工具---军用罗盘、探测仪,钻挖工具---雷管、炸药、电锯,以及运输文物的运输通讯工具---汽车、摩托车、手机等等。
[var1]
为什么盗墓贼横行?
陵墓是一个人的人生终止地,是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定格,对于后代世人来说,它也是储存墓主所生活的时代文化、技术水平、人文标志等重要的信息府库。但是几千年下来,叠叠累累的古代墓几乎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的,因各种原因往往多遭破坏。而最通常的破坏形式,就是盗墓者的偷盗行为所导致的破坏。历史上的盗墓行为不仅相当普遍,甚至曾经在某些地区还成为地方风习,演化出门派和家族,他们专门依靠“盗墓”作为营生手段。
司马迁也曾经在书中,描述到一些地方的民俗时发现某些地方的盗墓十分常见。盗墓行为之所以常见,大多数是因为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也有的盗墓行为是由于对随葬品的某些特殊需求,比如“做药引”,欣赏陪葬品等。
河南新墓---郭庄楚墓
在我国河南省的上蔡县城西之处,一直有一座高耸的土包,关于这座土包,一直流传着不同的传说。后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在土包的附近建立了砖瓦窑厂,由于窑厂大量用土的需要,导致土包的土壤越来越少,地宫雏形渐渐显现出来,后来经过科学家的勘探和检验,最后得出的结论,这座墓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郭庄楚墓的墓穴。
[var1]
挖掘现场
最开始,由于土壤的缺失,土包的形状已经引起了不少盗墓贼的注意,所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附近的村民总能听见爆炸的声音。由于动静过于引人注意,最后惊动了国家文物保护局,后来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打开封土后,科研队员发现在封土上分分散散共有17个盗洞。
通过调查历朝历代的技术发展得出结论,17个盗洞中有7个是东汉时期的盗贼留下的,还有1个是战国时期的盗墓贼留下的,其余九个是不明朝代留下的。
[var1]
结语
古代历代贵族的墓穴为了不被盗墓者“打扰”,多是注重设置机关来攻击盗墓贼,但是郭庄楚墓不同于其它墓穴,它更加注重保护,墓室的建造采用的是黄沙,它的流动性非常强,经过几千年的土质变化,黄沙将整个墓穴包裹住,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更不容易被打通。